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出走的東北人,到你那了嗎?

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普查結果出爐。其中,東北地區的數據引起關注。

目前,東北三省總人口約9851萬人,接近1億,規模依然較大。但從增長情況看,從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間東北三省減少了1101萬人,人口已經呈負增長

近些年,低生育率人口流失幾乎已經成了東北的標簽。東北為什麽人少了?東北人都去了哪裡?“振興東北”能否抵擋人口負增長與經濟下滑的趨勢?東北需要怎樣的“藥方”?

東北少了多少人?

十年減少超千萬,黑龍江少了近650萬

“七人普”結果顯示,目前,東北三省總人口約9851萬人。官方表示,接近1億的規模依然較大,但實際上,這是東北人口近十年來首次跌破1億

其中,遼寧約4259萬人、黑龍江約3185萬人、吉林約2407萬人。

從增速來看,東北地區人口已經呈負增長。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間,東北三省減少了1101萬人。相應地,東北人口佔全國的比重也從2010年的8.18%降至2020年的6.99%,減少了1.19個百分點。

具體到各省份,黑龍江人口減少最多。2010年時,黑龍江總人口3831萬人。彼時,“3800萬龍江兒女”的說法家喻戶曉。2020年,黑龍江總人口僅3185萬人。

十年間,黑龍江減少了646萬人,佔東北三省減少人口總數的近六成。

遼寧2010年時有近4375萬人,到2020年總人口減少到4259萬人,減少了116萬人。吉林2010年時有2746萬人,到2020年減少到2407萬人,十年間減少了339萬人。

東北人口是從何時開始流失的?

開始於2014年至2016年間

知道君梳理了2010年至今的十年數據發現,東北人口流失開始於2014年至2016年間。

其中,黑龍江人口流失開始得最早2014年黑龍江總人口3833萬,較2013年減少了2萬人。人口流失從這個時候開始,此後流失速度逐漸加快。

遼寧則是於2015年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4382.4萬的總人口數較2014年減少了9萬人,此後數據再未回正,人口流失一直持續到現在。

最後一個進入負增長階段的是吉林。2016年,吉林總人口數2733萬人,較2015年減少了約20萬人。這是吉林人口負增長的開端,到目前流失程度已進一步加深。

2020年的普查數據尤其需要關注,這是東北人口斷崖式下跌的一年。2020年,黑龍江、吉林、遼寧分別較上年末減少了566.3萬人、283.4萬人、92.6萬人。

三省合計,2020年共減少了942.3萬人,是2019年減少人口(約42萬人)的約22倍,佔三省10年人口流失總數(1101萬人)的約86%。

2020年是普查年份,得到的是實際的確數,2019年作為非普查年份,採用抽樣調查,得到的是通過抽樣推算出的數據,存在一定誤差。雖然由於兩年調查方法不同,不宜簡單作比,但超20倍的流失人口數據不容回避。

東北人有多不愛生孩子?

2019年出生率低於全國近0.5個百分點

需要注意的是,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開始實施的年份,在政策的激勵下,2016年2017年也成為近些年裡中國人口增長較多的兩年。2016年,中國出生人口達到1786萬人,帶動總人口較2015年增加809萬人。

在東北,全面二孩政策也激發了一波出生“小高潮”。2016年2017年黑龍江出生率分別為6.12‰、6.22‰,遼寧出生率分別為6.60‰、6.49‰,明顯高於前後的2015年和2018年

出生人口增加緩解了當時兩省人口流失程度加深的狀況,但依然沒能扭轉人口負增長的趨勢。2016年和2017年,黑龍江分別減少12.8萬人和10.5萬人,遼寧分別減少4.6萬人、8.9萬人,流失速度較此前明顯變慢。

隨著政策效應釋放逐漸放緩,2018年,兩省人口流失程度再次加深,黑龍江和遼寧當年分別減少15.6萬人和9.6萬人。

吉林的數據則呈現了不同的特點。2016年,吉林並未像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在全面二孩政策的激勵下出現一次人口增長“小高峰”。

相反地,2016年成為近些年(2020年未公布)吉林出生率最低的一年,僅為5.55‰。這也造成了地區總人口數量大幅減少,當年減少了約20萬人,是除2020年外,吉林人口流失最嚴重的一年。

以2017年作為分界線,在此之前,吉林的生育率一直是三省中最低的。2017年,吉林生育率反超黑龍江和遼寧,達到6.76‰,此後一直保持在6.00‰以上。

遼寧的出生率近些年變化不大,2016年以來維持在6.50‰上下。黑龍江則連續下跌,2018年開始跌破6.00‰,並維持在較低水準。目前,黑龍江已經成為三省中出生率最低的省份

從全國來看,東北可能是最不愛生孩子的地區。2019年全國出生人口1465萬人,出生率為10.48‰。而東北三省則在6.00‰左右的水準,黑龍江甚至不足這個數字,整體低於全國近5個千分點(0.5個百分點)

東北人都去了哪兒?

一線城市、三大都市圈、海南

地區人口總量受到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以及外流人口三項數據的綜合影響。東北地區人口死亡率近些年變化不大,低於全國水準。那麽,影響人口總量銳減的,除了出生人口數量減少,還有人口的大量外流。

關於東北人都去了哪兒,“七人普”並未給出明確答案。不過,從總體方向看,我國人口向經濟發達區域城市群進一步集聚。其中,東部地區人口最多,佔全國人口的39.93%,東北地區僅佔6.98%。

過去一些年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報告大體也勾勒出了東北人口的外流方向。

2015年,標準排名(中國)研究院發布的一項全國大學生畢業統計表明,地處遼寧的大連理工大學和大連海事大學有四成學生流向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選擇到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就業。

黑龍江省社科院社會學所的羅丹丹曾參與編寫《黑龍江省社會發展報告(2017)》,根據她的研究,東北人口的外流方向主要是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

這份報告總結了東北人口外流的四大趨勢,即人口淨遷出規模正在減緩、外流人口年輕化趨勢漸顯、高學歷人口流出比例增加、因務工經商外流人員的比例增加。

務工經商的外流人員中,大學專科以上人口佔18.3%,高學歷人群突出;企業主階層佔32%,專業技術人員佔13%,創業型、技術型人才比例不低。此外,從戶口身份看,農業戶口佔64.3%,農民工依舊是外流人口的主體。

對此,報告認為,農民工佔外流人口的絕大多數是城市化發展的正常現象,但技術工人和高素質創業人才外流已經引起勞動力產業結構變化,應引起重視。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陸銘則指出,從東北地區內部看,人口流動方向主要是向一些大城市,比如哈爾濱、長春、沈陽以及大連周圍的都市圈集中,主要是由於這些地方比較強大的規模經濟效應。

此外,近些年選擇去海南候鳥養老的東北人也不斷增多

留下的都是哪些人?

老年人比重高於全國平均水準4-7個百分點

正如前述報告中揭示的一樣,外流人口呈現年輕化趨勢,留下的人裡,老年人比重越來越高。

七人普數據顯示,遼寧60歲及以上人口佔地區總人口比重的25.72%,其中65歲及以上的佔17.42%,這兩項數據均為全國最高。

黑龍江60歲及以上老人佔比23.22%,其中65歲及以上佔15.61%;吉林60歲及以上老人佔比23.06%,其中65歲及以上佔15.61%。

東北三省人口結構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佔比遠高於全國平均水準(18.70%)4-7個百分點

15-59歲的主要勞動年齡人口的佔比則與全國水準(63.35%)接近,遼寧、吉林、黑龍江分別為63.16%、65.23%、66.46%。

0-14歲人口的佔比再次暴露出東北低生育率的問題。遼寧、吉林、黑龍江0-14歲人口佔比分別為11.21%、11.71%、10.32%,而全國平均水準為17.95%,低於全國水準7-8個百分點。

這樣的年齡構成已經引起地區勞動力產業結構的變化,前述報告指出,從2007年起,哈爾濱超過四分之一企業存在人員短缺現象,最為短缺的是製造業和加工業工人、崗位技術工和技術人員。

從性別比來看,東北地區區別於全國情況,表現為“女多男少”。“七人普”數據顯示,以女性為100,東北三省的性別比在全國居最末三位,全部低於全國105.07的平均水準。

黑龍江性別比為100.35,即每100個女性,有100.35個男性。遼寧吉林性別比分別為99.70和99.69,每100個女性,有不到100個男性,全國僅有的兩個“女多男少”的省份

東北為什麽人少了?

東北經濟正處於結構調整期,沿海更有吸引力

分析東北人口流失嚴重的原因,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東北地區人口的減少,受到自然環境地理環境人口生育水準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東北在我國處於高緯度地區,冬季相對漫長且寒冷,一些東北人口向比較溫暖的南方遷移流動,這也是全球許多國家人口遷移流動的趨勢性特徵,歐洲、美國都有這種現象。

此外,受生育觀念、生育行為等因素的影響,東北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長期低於全國平均水準。還要看到,東北地區經濟正處於結構調整的攻堅期沿海一些經濟發達省市多樣化的發展機會和就業前景,對其他地區包括東北地區的人口有較大的吸引力。

陸銘認為,在中國經濟相對比較封閉的時期,東北地區最早實現了經濟的現代化和工業化進程,那個時候東北的整體發展速度比較快,發展水準比較高。但是,在今天的全球化大背景之下,這些優勢在逐漸消失。

對這樣的現象,陸銘認為需要客觀看待。不要把人口流動當成是負面的東西來看,要看到人口流動是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的體現

一個國家內部在暢通大循環的情況下,勞動力資源一定是會向就業機會多、收入增長機會多的地區去流動。如果給定一個國家的人口總量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那麽一定有些地方會成為人口流入地,另外一些地方則成為人口流出地。

人口流出對於當地人來講,實際上是獲得了改進自己收入和就業增長的機會,一部分人口流出對於留下的人來講,可以獲得更快的平均收入的增長。

陸銘表示,人口流出的地區不止東北,中西部地區也存在這樣的狀況。並且,地區內部的差異也很大,幾個省會城市以及大連,人口還是在正增長。

東北需要怎樣的“藥方”?

找到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來源,一味擴新城不可取

數據顯示,東北地區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有1650萬人,糧食產量佔全國比重超過1/5。同時,這裡有一批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比如鞍鋼、沈飛、一汽、哈電等一批國家骨乾企業,此外這些年又成長起來一批新興的高技術企業。

結合這些數據,寧吉喆認為,東北在科技人才、現代農業、裝備製造、交通設施等方面基礎都是比較好的。當前東北經濟發展的韌性仍在,潛力很大。東北地區實現振興發展仍然具備很多有利條件。

對於東北的振興“藥方”,陸銘認為,應該在國家大的發展格局下找到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來源

東北近年在一些行業上正在形成新的優勢。比如旅遊業,現在東北的夏季旅遊發展得不錯;在農業方面的優勢也越來越明顯,東北土地條件、氣候條件適宜發展農業,人口密度相對較低,農場的規模化經營、現代化水準和機械化水準是中國最高的地區之一。

此外,東北地區的“大國重器”在中國完整的產業鏈體系裡仍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東北一些大城市的高等教育資源在中國也是有競爭力的。

“至於最後有多少人留下來,這個實際上是由市場經濟來決定的。”陸銘認為,現代科技產業、先進製造業需要人力,那麽人就會留下來;農業和旅遊業就未必需要那麽多人,人少更加有利於提高規模化經營的水準,反而能夠提高人均意義上的GDP水準。

為了“留人”,東北一些地方政府正在通過“擴新城”的手段發展經濟、吸引人才。

陸銘認為,對於建新城,我們長期以來有巨大的誤區。一個地方的土地和住房需求取決於人口數量,而人口的數量首先取決於這個地方的產業能夠創造多少就業機會,能夠容納多少人。

在沒有產業發展的前提之下去建新城,從過去這些年走過的道路來看,導致的結果就是:大量的新城建設,但是需求不足,最後出現“鬼城”和“空城”的現象

他同時提醒,新城建設的背後,很多是通過地方政府的負債去進行融資,如果新城建好,但卻沒有足夠的產業和人口需求,就會帶來投資回報下降以及地方政府負債水準的高企,這些必須引起重視。

一個地方還是應該在城市建設方面去適應產業和人口發展的潛力,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把增加住房供應和新城建設作為吸引人的條件。”陸銘表示。

撰文 薑慧梓 編輯 木木夕

數據來源: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東北三省近十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國統計年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