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魏晉南北朝的服裝在訴說著當時人們怎樣的生活故事?

相比在朝堂上享受舒適環境的帝王和文武百官們,在邊疆戰場廝殺的軍士們,可不喜歡官服這種嚴肅的服裝。軍士們的服裝,為他們帶來生存的本事,講述了馳騁沙場、征戰四方的艱苦與不易。

頻繁的戰爭,艱苦的環境,使不同民族的軍士們願意改變穿著習慣,接受便於騎射的“袴褶”。

袴褶,是一種上為褶衣,下為褲子的裝束,具有行動便捷、利於騎射的突出優點。儘管袴褶原本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日常服裝,卻因它的突出優點被南北不同地域的人們所接受,成為軍士們的軍服。

另一種常見的軍服“裲襠”,也產自北方地區。軍士穿上裲襠時,猶如我們今天穿的背心,前一塊後一塊搭套在褶服外。也有的軍士直接在內衣外套穿裲襠。但無論上身如何穿戴,軍士們的下身必定是便於騎馬的褲裝。

在軍營這殘酷的環境裡,軍士們沒有朝堂上文武百官的講究,一切以方便為主。面對殘酷的生存環境,花架子的東西就顧不上了。

如果“袴褶”和“裲襠”不夠威風,顯不出軍人的氣勢,那“甲騎具裝”絕對能滿足人們對軍人的想象。

能穿戴“甲騎具裝”的軍隊,一定是重騎兵軍隊,這可是魏晉南北朝人的“特種部隊”。當這些身穿“具裝”的特種部隊出場時,凜凜的氣勢會驚倒眾人。只見軍士們頭戴盔套,身披戰甲,手執盾牌,殺氣凌人。就連戰馬,也穿戴一新,套上鐵甲,顯示出特種部隊的種種不凡。

光有威風氣勢還不行,“甲騎具裝”也同樣具有“袴褶”和“裲襠”的方便,甚至還多了防身的保護作用。

“具裝”由鎧甲製成,為適應戰爭需要,人們對這種軍服的設計也在不斷變化,他們或將鎧甲製成魚鱗狀,或用鐵與皮合製。如此改造設計後的鎧甲,極大地改變了鎧甲笨重的毛病,使鎧甲變得越來越輕便精細。軍士們廝殺戰場,多少能減少一點沉重了。

或許是軍士們的宣傳,作為軍服的“袴褶”,也悄然在人們的私生活中流行。回到家中,是人們最為放鬆無拘的時刻。袴褶的方便與舒適,也使得它成為人們私居時的服裝和應急時所穿的衣服。

除卻軍士們追求衣服自在外,渴望以衣曬風度計程車人們或許還不知道,最好的時尚藏在民間,大隱隱於市。

當時的民間掀起了真正的服裝風尚,那是社會動蕩帶來的南北文化交融之果。廣大身處社會下層的人們,比如中原地區的人民,吸收少數民族的服裝元素,在自己的服裝中,加入鮮麗、歡快、開朗的色彩感。

“朱紫玄黃,各任所好。”連漢族的男兒們也受異族色彩吸引,改變著原本單調樸素的素色風格。色彩喜好的改變,反映著服裝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以及生活在下層的人們那樂觀向上的心態。

這是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人生,豐富多彩的融合別有魅力與意義。

感受到服裝融合魅力與意義的,還有北周等王朝。北周王朝很會變通,實行著胡漢並舉的著衣政策。在正式場合,倡導穿戴漢魏衣冠。在非正式場合,倡導穿戴鮮卑服裝,讓人們作為穿戴。

漸漸地,在北朝晚期形成了民族融合的結晶——“複合服製”。在滾滾歷史浪潮的驗證中,成為我國服製上矚目的變化。

其實,在當時的人們對服裝追求自我、瀟灑不拘的表面情形下,還隱藏有魏晉南北朝時期嚴格的服裝等級規定。只是在民間人們並不認可,無法讓規定實行。

別的不說,當時的人們在服裝用料的選擇上,基本上是尊卑不分。也許這讓當時的朝廷惱怒,卻讓今天的我們,看到了魏晉南北朝人對服裝等級規定的突破。感知而去,也讓我們得以感知到魏晉南北朝人自我意識的覺醒。

衣袖飄飄,那一件件承載著故事的服裝,不正是魏晉南北朝人的訴說嗎?

一言:《歷史的風尚·魏晉南北朝》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所研究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