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濕地醫生”把脈“長江之腎”

春天采集土壤、夏天化驗湖水,

秋天調查植被、冬天觀測候鳥??

廣袤的洞庭湖區深處,有一群默默無聞的科研工作者。他們扎根洞庭濕地近十年,為保持洞庭湖區的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把脈診療”,被譽為“濕地醫生”。

中科院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科研人員張娉楊(左)在洞庭湖濕地的綜合觀測場打樁設定實驗樣方邊界,用於對照不同條件下植被生長情況。

洞庭湖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因其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的巨大作用,被稱為“長江之腎”,這裡也是候鳥、麋鹿、江豚等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

一群小天鵝在洞庭湖的一處濕地生境修復工程實驗區內飛翔。

這是在洞庭湖麋鹿和鳥類救護避難所拍攝的一隻小麋鹿。

洞庭湖區汙染形態複雜多樣、長江流域江湖關係時有發生改變,洞庭湖生態環境曾一度惡化,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脅。

為了給洞庭濕地生態系統的修複提供科研技術支持,2009年,中國科學院在洞庭湖區建立了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一批批科研人員以湖灘濕地為家,對洞庭湖區植物-土壤地化循環、候鳥生物多樣性維持、重金屬汙染治理、濕地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等多個領域進行檢測研究,全方位為洞庭湖“把脈診療”。

位於洞庭湖畔的中科院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

研究站還在濕地搭建起生境修復工程示範區域,為當地開展洞庭湖生態治理提供理論指導的同時,更搭建了具有推廣價值的修複技術模式。

科研人員李旭從洞庭湖中取回實驗樣本。通過觀察蘆葦、苔草的凋落物來獲知植物被水淹死後對水質的影響,以及植物凋落物淹水後的碳排放情況。

科研人員鄒業愛團隊將車停在洞庭湖濕地野外綜合觀測場邊,整理實驗用具準備步行進入野外綜合觀測場。

隨著近年實施的“洞庭湖水環境綜合整治五大專項行動”和“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洞庭濕地生態環境得以逐漸改善。

科研人員張思琪(左)和張娉楊在洞庭湖濕地生境修復工程實驗區采集植物樣本。

科研人員在觀測站的實驗室內清理采集的植物樣本的雜物,以最大程度降低其他因素的影響。

在進入洞庭湖濕地野外綜合觀測場前,科研人員要換上雨靴,並在腳上套上塑膠袋以防雨靴灌水和蟲子進入。

生態系統的修複換來了野生物種的回歸,在2018年1月份進行的環洞庭湖越冬水鳥同步調查中,調查人員監測到越冬水鳥226352隻,同比2017年增加了23%。

中科院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科研人員李旭在實驗室觀察從洞庭湖中取回的苔草樣本。

科研人員耿明明(左)在洞庭湖的一處觀測點對湖水進行取樣,準備帶回實驗室進行進一步檢測。

如今,正是候鳥在洞庭湖區越冬時節,萬鳥翔集的洞庭濕地深處,“濕地醫生”們在泥濘和汗水中開始了新一輪的工作。

科研人員張思琪(左)張娉楊(中)和鄒業愛在洞庭湖濕地綜合觀測場裡跋涉。

科研人員張思琪(左)和鄒業愛在洞庭湖濕地野外綜合觀測場安裝紅外監測相機。

攝影 李尕 張笑宇 薛宇舸 陳澤國

編輯 孟鼎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