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誰在拚多多賣貨?爆款製造機80%是淘寶商家

  誰在拚多多賣貨?

  來源:南風窗公眾號

  在天貓、京東的夾縫中,拚多多實現了“非典型崛起”,它吸引廠商湧入的殺手鐧很簡單:獲客成本更低。

  拚多多的高光時刻,不是上市當時,而是上市之後。

  7月26日,拚多多在納斯達克上市。上市之後的第一個周末,關於拚多多負面新聞的百度指數,是上市時的四倍,其中涉及平台上產品的真假、品質、價格,以及對入駐商家的管理爭議等問題。

  作為拚多多的CEO,黃崢意識到了輿論問題的嚴峻性,“上市這麽大的新聞,都沒有最近的負面新聞影響力大。”7月31日,拚多多在上海長寧區的公司總部召開了媒體說明會,準備“回應一切”。

  但據在場媒體記者反映,現場陷入了“不滿意的對峙狀態”。會議之後,輿論繼續發酵。但問題總有兩面性。在輿論幾乎陷入一邊倒的負面批判時,探尋這家公司短時間內迅速崛起的原因或許同樣重要。

  在拚多多上,除了中國消費者的層次分離,還有著中國廠商的群體畫像。它們的選擇,也是中國經濟最接地氣的折射。

  2018年7月26日晚,上海。“新電商第一股”拚多多在上海、紐約同時敲鍾,正式登陸納斯達克市場。

  誰在賣東西? 

  打開拚多多的app,“秒殺”“清倉”“折扣”“特賣”“免費拿”等活動標簽醒目地呈現在首頁中上端。點擊查看,各活動中單品的拚單價格大部分不超過30元,但拚單成功的單數卻十分高企,從數千至數百萬不等。截至本刊發稿前,其中一款“28包、售價29.9元”包郵的“可心柔”抽紙的拚單數量為182萬餘單。

  很明顯,以“正品低價”作為宣傳語的拚多多,偏好打造“爆款”——這種“爆款”是最好的消費者粘合劑,也是最容易相傳的口碑。

  那麽,這些不斷被拚單,看似與天貓、京東等其他平台的商家風格完全不同的拚多多商家們,都是何方神聖?是跟著年輕的拚多多一起“冒”出來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拚多多今年才3歲,但拚多多上的商家很多都是老廠家。

  以“爆款”工廠可心柔為例,按2001年其在江西建廠,為歐尚、大潤發做紙品代工算起,可心柔比拚多多大14歲;按2010年自建品牌算起,可心柔的零售比拚多多早了5個年頭;按2014年轉線上、做電商算起,可心柔比拚多多也大了1歲。

  值得注意的是,拚多多“爆款”可心柔最開始進入電商是在淘寶開店,隨後2016年2月開了天貓旗艦店,2016年4月在京東開了旗艦店,於2016年底,才入駐拚多多。

  入駐拚多多之後,可心柔根據拚多多“主打爆款”的建議,上線了這款“28包、售價29.9元”的紙巾,借助於平台首頁推薦,上線當天實現了300萬元的銷售額,逐漸深度合作,被外界稱為“拚工廠”。

  在拚多多上市之後,平台上的這款紙巾因“過分便宜”,且銷量巨大,受到了媒體的關注。但事實上,在被媒體發現拚多多app上的抽紙“300抽只要1塊錢”,並四處傳播、驚歎之前,可心柔早就在淘寶、天貓旗艦店乃至京東旗艦店賣過好幾年的抽紙了。

  “沒有什麽商家,叫作專門的‘拚多多商家’,商家都是同一群,哪裡有流量去哪裡。”知名電商行業分析師李成東對《南風窗》記者分析道。

  “確實是對的,品牌一般是多平台進行布局。”一位拚多多入駐商家也同意李成東的觀點。不同於可心柔在2016年底的籍籍無名與被動,以上商家的品牌作為國內休閑食品行業的頭部品牌,是在2015年入駐拚多多的,目的是對電商新模式進行戰略布局。

  “我們公司正在考慮入駐拚多多。”卓上棉品的運營官佔勤告知《南風窗》記者。這家公司目前擁有4家天貓旗艦店、4家1688店鋪(阿里巴巴批發店鋪),主營兒童襪子,是阿里巴巴的這一細分類目下銷售排名第一的企業。“天貓店和1688店鋪,肯定繼續開咯!”佔勤補充道。

  李成東認為,“一般來講,拚多多的商家都是從淘寶過去的。拚多多和淘寶的商家,尤其是頭部商家,重合率在80%,各個平台同時在賣。”

  拚多多的入駐門檻雖然相對很低,“0元入駐”“入駐領200元”等,但因為嚴格的懲罰制度—包括假一罰十、劣一賠三,延遲發貨罰款3元/單,虛假發貨5元~40元/單等,罰款常成為一筆巨額的商家支出,成為看不見的運營門檻,“新商家要麽得不到流量,要麽罰不起。做得好的很多商家都是過去有經驗的。”

  但平台之間的頭部商戶的重合,並不意味著銷量的平移,一些新品牌開始在拚多多異軍突起。

  以休閑食品類目為例,在拚多多平台上百草味、三隻松鼠等行業內知名品牌的銷量都算不錯,但不是最好的。銷量最高的反而是一家過去未被人所知的,叫作“憨豆熊”的堅果品牌。不例外,憨豆熊在天貓也有一家4年以上的旗艦店,但其天貓旗艦店內最高單品的銷量為1.3萬件,不足其在拚多多平台上最高拚單數量——283萬件—的1/200。

  “沒有什麽商家叫作專門的‘拚多多商家’,商家都是同一群,哪裡有流量去哪裡。”

  電商“第三極”  

  電商店鋪的經營者們,永遠跟著流量走。拚多多通過微信社交網絡所導入的流量,以及現有的“3億人都在拚”的流量基數,都是對商家最大的吸引力。

  在商家看來,即使拚多多當下深陷負面批判之中,但仍舊是3年增長3億用戶量,在我國寡頭電商市場中“蹦出來”的,除了淘寶和京東之外的“第三極”。

  “拚多多上的客戶對價格極為敏感,所以我們根據平台消費者習慣,選擇了單價相對低的產品在平台售賣,”另外一家拚多多入駐商戶告訴《南風窗》記者,她曾經因為好奇,下載了app進行體驗,“拚多多上的產品,賣價要比其他平台低。”

  這與拚多多的“跟價規則”是相符合的,即拚多多要求凡參加首頁“限時秒殺”“品牌清倉”“名品折扣”活動的商品,其價格應為全網最低,一旦拚多多或其他電商平台出現同款商品低於商家活動報價的,商家必須應平台要求,將該活動商品售價降至更低價格。同時,商家也可與平台協商適當減少活動商品數量。

  低價,是把雙刃劍。它可以吸引到更多價格敏感人群的消費,也會讓“造假販假”“劣質”以及“不正當競爭”的社會擔憂如影隨形。曾有互聯網觀察員小維分析道:“低價雖然是打開市場的好辦法,但低價同時也意味著商品沒有品牌的溢價太空,要麽利潤低,要麽做假貨。”

  打開拚多多app,可以輕易感受到“低價”、“爆款”等定位是拚多多著重在打造的消費者粘合劑

  但低價並不等於假貨,價格的高低與品質的好壞是兩個不同的範疇,可能相關,卻不必然。拚多多公關部人員向《南風窗》記者表示,拚多多的新電商模式,確實可以在理論上實現“好貨更低價”。首先,首頁商品流展示的模式,不同於其他電商平台的商品池搜索模式,更利於商家在短期內獲得流量,打造“爆款”,以通過大量定製的規模化生產來降低商戶的生產成本。

  其次,商家可以借助社交電商的流量紅利,在不花費品牌推廣費的形式下,讓“貨找到人”,再通過壓縮商戶與買家之間的供應鏈條,降低運營、運輸成本。而這些降低了的成本,便可以由商家讓利給消費者,完成拚多多的“低價”。

  除了主動追隨低價帶來的客流量之外,一些商戶入駐拚多多,是基於自身的“去庫存”需要。

  “多個管道進行銷售是必然的,”佔勤所運營的卓上棉品將要入駐拚多多,主要計劃做一些重倉和特賣產品的清倉,“行業的產能普遍過剩,大部分企業都需要找到新的銷路。”

  但佔勤同時表示,該公司清倉首選的平台仍舊是1688批發店。拚多多突出打造“爆款單品”的特性,很難做到多款式同時清倉。之所以仍舊打算入駐拚多多,因為在現行國內的電商平台中,無論是1688批發店,還是天貓,獲新客成本都太高了。“獲得一個1688客戶的運營成本在100元以上,一個天貓買家的運營成本在10元~30元不等。”拚多多作為一個新的社交電商平台,獲客成本可能相對較低一點。

  利用拚多多來“去庫存”,早有商家行之。2017年,商家“扶貧蒜”將原本滯銷的農產品打造成了“低價爆款”,售賣出去;還有前段時間備受爭議的拚多多臨期奶粉事件,都是比較明顯的案例。

  但幫助廠商“去庫存”並不是拚多多的終極目標,拚多多的野心劍指中國廣大中小製造業企業的空余產能。

  黃崢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拚多多的最終模式將是上遊能做批量定製化生產”,即用戶通過拚多多直接與“拚工廠”鏈接,逐步打通C2M的鏈條,將空余產能引導到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的產品中。“但我們現在對於上遊的投入和整個產業鏈的賦能太弱了。”他也承認。

 拚多多創始人黃崢 拚多多創始人黃崢

  獲客成本是競爭力  

  拚多多常常出人意料。黃崢告訴媒體:負面消息對銷售額沒有影響,如果有,那可能還提高了。

  為什麽主打“低價”的拚多多,對用戶有著如此巨大且穩定的吸引力呢,它吸引了誰呢?李成東否認了“五環外”用戶的概念。根據企鵝智酷發布的《拚多多用戶研究報告》,在2017年底,有46%的拚多多的用戶也是淘寶用戶。

  李成東預測,目前不同電商平台正在相互吸納用戶,到年底的重合率可能會達到80%。在地域分布上,拚多多的一線城市用戶,僅比淘寶低了2個百分點。所以,李成東堅持,不存在特別的“拚多多用戶”。如果要為拚多多用戶總結一個特徵,李成東認為,與其說是“五環外”,不如說是“沒錢”。

  日前,中華全國商業資訊中心發布監測數據,稱2018年7月份全國50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的銷售額下跌嚴重,走勢疲軟。在這樣的消費環境中來解讀拚多多,以及入駐拚多多,尋找新機會、新嘗試,抑或是“去庫存”的商家們,就比較容易了。

  用戶們“沒錢”,那羊毛出在羊身上,商家們也要想辦法“找錢”,或者是“省錢”。而拚多多橫空出世,順應這種需求。而且,社交拚團的電商模式也“自帶流量”,讓一些商家的獲客成本得以降低,因此除了天貓、京東,它們也紛紛在拚多多布下重兵。

  原本成熟“滿員”的電商市場中,硬生生逼出來了一個“野蠻生長”的拚多多,這是中國經濟、社會結構深層變化的必然。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謝長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