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日本公布「人造血液」研究新進展:新增凝血功能

人造血液(Artificial blood),又稱氟化碳乳劑人工血液,是一類具有載氧能力,可暫時替代血液部分功能的液體制劑。

人造血液的發展歷程
人類歷史上記載的最早一次輸血,是發生在1667年:一個法國貴族將給了一個精神失常的流浪漢輸小牛血,企圖治療他的精神問題。萬萬沒想到這位流浪漢在經歷了嚴重的免疫反應之後奇蹟般地活了下來。

在隨後將近200多年的時間裡,醫學界對於輸血,開始艱難探索。
1901年,維也納的病理學家蘭士台納(Karl Landsteiner),始發現了人類的ABO血型及凝集規律,為現代輸血提供了堅實的病理生理學基礎。

1966年,美國科學家克拉克發現,有隻老鼠掉在含碳氟化合物的液體裡,當他取出老鼠並排除其呼吸道中的液體時,老鼠竟然甦醒了。驚奇的克拉克做了個試驗:在這類液體裡放入老鼠,幾小時後取出,結果是老鼠奇蹟般的復活了。經過研究發現,這種液體溶解氧氣和二氧化碳的能力分別是水的20倍和3倍。克拉克從中得到啟發:可以用這種液體來代替血液。1979年,一種新型的氟碳化合物乳劑作為人造血液(白色的,不分血型),首次在日本應用於人體單腎臟移植手術,並取得成功。

2013年,羅馬尼亞科學家研製出一種人造血液——由水、無機鹽以及一種深海昆蟲體內提取的蚯蚓血紅蛋白合成的材料,可短時間替代血液實現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換代謝。同年12月,日本研究人員成功利用乾細胞培育出能夠攜帶氧的紅細胞,在此基礎上有望大量培育用於輸血的紅細胞,幫助醫療系統緩解用血緊張狀況。2019年日本成功開發出「升級版人造血液」日本《朝日新聞》11日報導,以日本防衛醫科大學為主的日本研究團隊近日宣布,該團隊成功開發出了一種可以挽救許多人生命的人造血液。這種人造血液主要由人造血小板和人造紅細胞構成。研究人員用一種叫做脂質體的細胞膜成分製成非常微小的「袋子」,然後分別往裡面填入止血成分和能夠運輸氧的成分

目前,這種人造血液已經在實驗兔身上實驗成功。其被用於10隻處於大出血狀態的實驗兔身上,結果是:6隻實驗兔因此獲救,在其體內產生了與其本身血液相同的效果,完全沒有引發血液凝固等副作用。

研究團隊介紹,這種人工血液能夠在常溫狀態下保存一年以上時間,而且不用考慮血型不同的問題。如果能夠儘快給那些因受重傷大量流血的人輸入這種人造血液,就能夠極大程度地減少死亡人數。人造血液能不能代替血液?相關研究試驗表明,人造血液具有高氣溶性,在血管內可起到攜帶氧氣和排除二氧化碳的作用。且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不受血型限制,可用於各種血型的人。特別是在搶救情況下,時間就是生命,可以不查血型,不做交叉配血試驗而馬上使用,對大規模的現場急救,更是簡便、快速;(2)容易保存。不必像獻血者的血液那樣要貯存在4℃一6℃的冰箱內,人造血可保存也較長;(3)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人造血液是工業生產製造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細菌混入的風險。

但是目前人造血液還不能完全替代人體血液,原因是:(1)不能輸送養分,(2)沒有應對外界感染的免疫能力。原本的還有「無凝血功能」的缺陷,但是日本剛成功開發的「升級版人造血液」告訴我們,人類已經逐漸攻破這個缺陷了。從單純的溶解二氧化碳和氧氣到能夠輸送氧氣,從無凝血功能到包含止血成分,人類在人造血液的研究上已經克服了重重困難,相信在未來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如果喜歡我們的作品,請持續關注日本物語和我們的知日圈App,並動動您的小手給我們加星標,以及文章右下角的「在看」!以下是星標的添加方法,在這裡要感謝各位讀者,我們需要大家的支持,你們的支持是我們一所懸命的動力!

別忘了點「在看」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