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專家談電子手環等產品進校園:保持開放態度,完善評估機制

廣州廣雅中學為學生採購有校內定位功能及可監測睡眠數據的電子手環,西南地區十餘所中學試用可提供定位功能的智能校服、杭州一中學課堂引進人臉識別技術……越來越多的科技進入校園,促進智慧校園發展的同時,也發對學生隱私保護等問題的擔憂。

近日,在由長江教育研究院舉辦的“萬物互聯時代的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新生態”圓桌論壇上,就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提出的科技進校園引發的擔憂,中國工程院院士余少華,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周洪宇談了自己的看法。

余少華認為:“現在很多人工智能,比如機器翻譯,都是屬於工具,工具能夠為我們的教育服務,提高教育效率,甚至擴大教育的公平度等。”

但他也表示,有些新的科技手段在最初出現的時候,可能會遭到一些非議。隨著時間推移,一些越做越好,確實為教育進步起到很大作用,但另一些“可能走著走著就走歪了,就需要屏蔽下去”。

因此,余少華強調:“一個科技手段剛出來的時候,需要多給時間看看”,不妨“讓子彈再飛一會,不要太急”。

長期與科技打交道,余少華切身感受到:“有些東西時間要稍微長一點才能看清,很多科技創新也是在做的過程中慢慢修正,慢慢改變,慢慢為人類作出貢獻。”

同樣,在周洪宇看來,對於新事物、新技術的運用要“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但同時,他認為,任何時候技術都是一把雙刃劍,也需要謹慎對待。

“既然是一把雙刃劍,從我們人類的角度來說,對於某項技術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它產生一些結果應該先以一種包容的態度、開放的態度來看待。很多東西很難一開始就去立法,這就是為什麽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重視人工智能的立法工作,但是具體的立法項目還在討論,還在研究。”周洪宇表示,立法工作要重視,但是“立什麽法、立法的宗旨是什麽還要研究”。

他進一步解釋,如果對某一個事物一開始就用法律來規範它,未必能夠有助於它的發展。但是周洪宇同時強調,對於技術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也不能大意。

“最近幾年出現的幾種技術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我想在這些方面需要注重建構相應的機制,比如成立一些倫理委員會。對這些技術的運用,它的可能性進行評估,這樣能夠減少技術對我們人類發展產生的一些不利影響。”周洪宇提出建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