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歷史上最仁慈的皇帝,生前萬民愛戴,死後敵國奉為祖宗

為君主,止於仁。這是後世對他的評價。

作為帝王,他寬以待人,嚴於律己,有宋一朝,他最使天下萬民念念不忘,感懷恩義。

甚至於敵國君主,亦自歎不如,在其駕崩後,痛哭流涕,建衣冠塚以紀念,奉其若祖宗。

他就是北宋第四位皇帝,也是宋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宋仁宗,趙禎。

宋仁宗生於大中祥符三年,即公元1010年。

宋真宗趙恆第六子,生母是李宸妃,但是宋仁宗從剛生下來,就被劉皇后抱養。

直至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宋仁宗親政,才知道詳情。

後來民間傳說和話本加以演繹,就是狸貓換太子的故事。

實際上,雖然周皇后隱瞞了仁宗生母的事情,但待李妃亦不苛刻,在宰相呂夷簡的建議下,死後也是厚葬。

因此,仁宗知道真相後,雖然非常悲傷,卻沒追究周氏宗族的原因(仁宗初知此事,派兵包圍了周家,後撤走)。

而周皇后之所以抱養仁宗,也是出於政治需要,穩固地位。

仁宗皇帝天性仁孝,對人寬厚和善,卻能嚴以約束自己,在位期間休養生息,天下太平,人才輩出。

如歐陽修、包拯、范仲淹、晏殊、狄青、龐籍等聞名後世的名臣都出於仁宗朝。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王安石、司馬光、曾鞏等也是這個時期從政或嶄露頭角。

仁宗皇帝非常善於納諫。

據記載,仁宗非常寵愛張貴妃,一日,張貴妃求仁宗將自己的伯父張堯佐任命為三司使(宋朝最高財政長官,也稱計相)。

仁宗皇帝受不了枕邊風,於是向大臣們提議,結果,包拯犯言直諫。

激動時,唾沫星子都飛到仁宗臉上,仁宗並未因此而責罰包拯,而是舉袖擦拭,然後繼續聽。

可以說,包拯能有一世清名,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仁宗大度寬容,包拯堅持原則,敢於進諫,可謂君臣相得。

仁宗大度仁慈,嚴於律己的事情,史書上記載非常多。

據說,一次仁宗回宮後,著急的對嬪妃說到:“朕渴壞了,快倒水來。”

嬪妃覺得奇怪,問:“陛下為什麽在外面的時候不讓隨從伺候飲水,而要忍著口渴呢。”

仁宗說:“朕屢屢回頭,但沒有看見他們準備水壺,如果朕要是問的話,肯定有人要被處罰了,所以就忍著口渴回來再喝水了。”

還有一次,仁宗早晨醒來對近侍說:“昨天晚上朕肚子餓得很,睡不著想吃燒羊。”

近侍問道:“陛下為何不降旨命臣下去采辦?

仁宗禎說:“朕如果一開口,下面就因為這是朕的命令,去大肆擾民,所以還是不開口的好。”

另外,據說仁宗有次用膳,正吃著,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齒一陣劇痛,他趕緊吐出來。

還不忘對陪侍的宮女說:“千萬別聲張我曾吃到沙子,這可是死罪啊。”

仁宗對於下人的過失,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不適,而是下人會因此而被責罰,可見其仁。

當時四川有位讀書人,給太守寫詩,主張“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

嚇得成都太守急忙將其綁縛京城,認為其是“煽動造反。”仁宗看後,然為其不過是因為年老無官,發個牢騷,便打發回去,還給封了個小官。

在封建王朝,一國帝王做到如此的,可謂獨此一家,歷朝歷代,對於造反,從來都是寧殺錯,不放過的。

縱觀中國古代帝王史,諡號為“仁”的皇帝共有六位,宋仁宗趙禎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沒有爭議的。

仁宗崩後,百姓如喪考妣,即使乞丐,也焚紙於皇宮之前,當時敵對的遼國遼道宗得知此事後。

握著使者的手痛哭流涕,為仁宗建衣冠塚,作為紀念。

另據《邵氏聞見後錄》記載:嘉祐二年(1057年)秋,遼朝曾派使者前來求取趙禎的畫像。

朝臣擔心畫像被使用厭勝之術,趙禎說:“朕待虜人誠懇,他們一定不會這樣做。”

於是遣使將自己的畫像贈送給遼朝,遼道宗耶律洪基舉行隆重儀式,親迎趙禎畫像。

耶律洪基見到畫像後,“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侯耳!’”

寫在最後:喜歡三國和歷史的朋友,歡迎關注筆者公眾號「三國故事」,有些很精彩,有些很逗比,感興趣的可以訂閱一發,多謝支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