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紅樓夢裡的三件雅事,如今一般人做不了

提到“文化”一詞,很多人概念模糊,到底什麽才算是文化,尤其能夠代表中國傳統的文化?我們不防以紅樓夢為例,看一看那些既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又自帶著濃厚趣味的中國文化。

一、燈謎雅趣

說到燈謎,很多人都熟悉,尤其是在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佳節,更是家家戶戶以猜燈謎為樂,許多古裝影視劇中,也都有這樣的情節。紅樓夢裡也有不止一處關於猜燈謎的描寫。

原文第二十二回,元春省親回宮後不久,因為時在元宵前後,就差人送出了一個燈謎,讓娘家人去猜,猜對有獎,原文說“只見一個小太監,拿了一盞四角平頭白紗燈,專為燈謎而製,上面已有一個,眾人都爭看亂猜。”

除了元春燈謎,賈府自己也作了燈謎,原文說“賈母見元春這般有興,自己越發喜樂,便命速作一架小巧精致圍屏燈來,設於當屋,命他姊妹各自暗暗的作了,寫出來粘於屏上,然後預備下香茶細果以及各色玩物,為猜著之賀。”

同樣,第五十回末五十一回開頭也寫到了眾人作燈謎,最出名的要是薛寶琴作的十首懷古詩,因為曹雪芹沒有給出謎底,至今仍存在很大爭議。即便今天,每年的元宵晚會中,也有許多猜燈謎的環節,猜燈謎可以說是我國源遠流長的一項娛樂活動。

據專家考證,猜燈謎至少已有超過一千五百年的歷史。資料記載: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

謎語由三個部分組成,即謎面、謎目和謎底,謎面就是對謎底某些方面特質的描述,謎目就是限定所猜的屬於哪一類事物,謎底就是答案。

比如元宵節賈母作的燈謎,謎面是猴子身輕站樹梢。謎目就是打一果名,也就是水果一類的東西。賈政猜的荔枝,這就是謎底了。

南宋周密所作的記述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武林舊事》中關於“燈品”的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戲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

南宋時期民間就已經流行元宵猜燈謎的活動了,可見其歷史之悠久。元宵節是紅樓夢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曹雪芹兩次寫眾人作燈謎、猜燈謎,不僅僅讓我們看到了燈謎的悠久歷史,更由此得出了每個人紅樓人物隱藏於燈謎裡的人生命運。

二、酒令助興

中國是一個酒的國度,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據《神農本草》所載,酒起源於遠古與神農時代,有說酒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杜康發明的,距今有數千年歷史。

當酒成為貴族餐桌上的一種助興之物後,隨之興起的就是酒令了。酒令是中國酒文化中非常獨特的一道風景,它是勸酒行為的文明化和藝術化,紅樓夢裡就有關於酒令的各種記載。

讀者印象最深的當屬劉姥姥二進大觀園,賈母在大觀園宴請一回鴛鴦所行的牙牌令了,牙牌就是骨牌,牌九,是飲酒時行酒令助興的一種工具。

這個酒令很是講究,我們且看鴛鴦是怎麽說的:鴛鴦道:“如今我說骨牌副兒,從老太太起,順領說下去,至劉姥姥止。比如我說一副兒,將這三張牌拆開,先說頭一張,次說第二張,再說第三張,說完了,合成這一副兒的名字。無論詩詞歌賦,成語俗話,比上一句,都要押韻。錯了的罰一杯。”

也就是說每人一次三張骨牌,行令時,宣令者說一張,受令者答一句,說完三張,然後合成這一副兒的名字,詩詞歌賦成語俗語都可以,但要押韻。

想玩這個酒令,必須要懂骨牌,且對詩詞熟稔於心,否則一般人玩不了,紅樓夢裡的牙牌令,很明顯屬於貴族才玩的轉的一種酒令,所以鄉下老婆子劉姥姥一聽這個就要回家,因為她不懂怎麽玩。

除了牙牌,還有射覆這樣古老的酒令,寶玉生日一回,眾人為酒令抓鬮,結果抓的射覆,寶釵說“把個酒令的祖宗拈出來。”

“射覆”是中國民間近於占卜術的猜物遊戲,最早起源於漢代,《漢書·東方朔傳》:"上嘗使諸數家射覆。顏師古注曰:"於覆器之下而置諸物,令闇射之,故雲射覆。"從漢代到清朝,一千多年歷史,難怪寶釵說是酒令的祖宗。

射覆最初的猜物還比較簡單,因為所猜之物大多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物品,如手巾、扇子、筆墨等,但紅樓夢裡的這群貴族男女玩的就比較高級,要猜詩猜字,所以丫鬟們玩不了,只有小姐公子可以玩。

紅樓夢裡除了牙牌令和射覆這樣高級的酒令,還有劃拳和擊鼓傳梅這些相對大眾化的酒令,但也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說單是就酒令文化,就足以讓世人歎為觀止了,而曹雪芹能非常生動地將各種不同的酒令寫出來,若非親身經歷,實難描摹。

曹雪芹生前好友敦誠在《贈曹雪芹》中有兩句詩:滿徑蓬蒿老不華, 舉家食粥酒常賒。可見曹雪芹的生活中也是離不開酒的,他又是經歷過富貴的,自然熟知各種酒令。

三、扎放風箏

熟悉曹雪芹家世生平的都知道,曹雪芹是個扎風箏的高手,他曾寫過一本關於風箏的專著《南鷂北鳶考工志》,裡面詳細介紹了43種風箏的扎、糊、繪、放等工藝和技巧,可以說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風箏最早可上溯至春秋戰國時期,據歷史記載,墨翟(墨子)“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中國最早的風箏,距今有兩千多年歷史。

扎風箏放風箏是我國民間的一種歷史悠久的娛樂活動,老少皆宜,一般是在清明節前後。紅樓夢裡的探春,就作過關於風箏的燈謎“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

風箏的種類很多,但大致可以分為五類:硬翅、軟翅、串式、桶式、板子式。做風箏講究的是:扎、糊、繪、放。需要的工具有:鋸、剪刀、刨子、鉗子、蠟燭、鑷子等,以及繪製圖案的畫筆、調色盤、砂布等。

古人有放風箏去晦氣的習俗,放風箏不難,古詩裡有“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記載,難的是如何製作一個精美的風箏,而曹雪芹就是扎風箏的個中高手,頗有心得,後來形成了“曹氏風箏”,影響深遠。

紅樓夢第七十回,眾人放風箏一回,裡面就提到了各式各樣的風箏,有大蝴蝶風箏、美人風箏、大鳳凰風箏、大魚風箏、大螃蟹風箏、大紅蝙蝠風箏……根據繪製圖案、製作手法的不同,形式各異。

還有各種寄托了美好寓意的叫法,如鶴鹿同春、八福齊降、出水芙蓉、蛺蝶尋芳、四世同堂、十全福壽、蟬聯益壽、耄耋富貴、學足三余等。

風箏的扎糊工藝,也是我國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製作精美的風箏,不僅僅是用來放的,還有著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遺憾的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風箏,多是機械化生產的產物,真正懂手工會扎風箏的民間藝人越來越少了。

綜上來看,像猜燈謎、行酒令、放風箏等都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娛樂活動,雅俗共賞,是民間範圍最廣,普及度最高的趣味遊戲,看似簡單,卻有著身後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傳承,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姿多彩,它們在各個歷史時期,都閃閃發光,承載了大眾的喜怒哀樂,是非常喜聞樂見的文化載體。

作者:夕四少,為你講述不一樣的名著故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