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場大亂,一位良友,飲酒傷情,因怨動殺心,終生留遺憾

魏晉風度,絕對稱得上魏晉亂世時期的一股清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竹林七賢”就是魏晉風度的代表人物。在這個時代,就算是最底層的人士,也不忘在平凡的生活裡飲酒撫琴,長嘯而歌。而那些就仕於朝堂之上的人物,就算公務再繁忙,也不忘抽空和幾位好友飲酒暢言,不喝個酩酊大醉不歸。王導和周顗,絕對是東晉初期的風流雅士,行為舉止高雅,神采透徹,而且兩個人在朝野極有威望,為眾臣欽慕。如果兩人在“魏晉風度”上非要論個高低的話,周顗略佔上風,因其甚愛飲酒。

一、飲酒誤事

周顗愛飲酒到了什麽程度?經常飲酒誤事,曾經好幾次因為飲酒遭到處罰。二十歲時,周顗世襲了父親的武成侯爵位,但因為飲酒和門生砍傷人遭到免官的責罰。但畢竟是遠近聞名的雅士,皇帝很快又讓他官複原職,加任太子少傅。周顗心中有愧,再加上自謙,便上書回道:“臣退自循省,學不能一經,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難,未能守分;遂恭顯任,名位過量。”皇帝不允,周顗只得去任職。

後來,皇帝召群臣集會,酒足飯飽,皇帝微醉地問道:“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堯舜時邪?(今天各位名臣共同集會,和堯舜時比怎麽樣呢?)”周顗比皇帝醉的還凶,竟然脫口而出怒斥道:“今雖同人主,何得複比聖世!(現在雖然您同堯舜一樣是人主,但是怎麽能比得了堯舜時的盛世呢!)”皇帝一聽,火冒三丈,酒多半是醒了,竟然親手寫詔書把他交給延尉,揚言要殺了他。關了數日,皇帝氣也笑了,再加上周圍臣子的勸諫,又把周顗給放了出來。可是周顗還不接受被罷官、惹怒皇帝差點身死的兩次教訓,沒過多久,又因為醉酒的過失被官吏檢舉,皇帝知周顗的性情,這事作罷,沒再追究。

二、飲酒典故

周顗因為酷愛飲酒,還因此衍生出了三個典故,流傳於後世。

1) 唐突西施

一日,周顗和庾亮飲酒,喝著喝著又醉了。庾亮半開玩笑,半拍馬屁地說道:“諸人都把您比擬為樂廣(樂廣,西晉名士,清談領袖,名譽極高)。”周顗卻不領情,自謙地說道:“何乃刻畫無鹽,唐突西施也。(無鹽指的是齊宣王后鍾離春,為人有德而貌醜,因是無鹽人故名無鹽,後常用為醜女的代稱)”後來,“唐突西施”一詞,常用來指抬高醜的而貶低了美的。

2) 三日仆射

周顗憑借其人品、威望,官位一直做到了仆射(尚書省的長官),位高權重,但是還是沒有改掉醉酒的毛病。《晉書·周顗傳》有載:“顗……為仆射,略無醒日,時人號為‘三日仆射’。”後來,‘三日仆射’也常用來形容沉湎於飲酒的人。

3)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伯仁”是周顗的字,這句話是又周顗的好友王導在明白事情真相後的肺腑之言,悔恨之極,後世也常為此事而替這對良友而惋惜。

三、飲酒得怨

王導出自琅琊王氏,其地位相當之高,其主導東晉內政,其堂兄王敦在外掌管兵權,時人有諺:“王與馬,共天下。”當初江北名士們剛剛南渡至江南時,王導曾與周顗飲酒,王導酒量不好,沒幾杯就醉了,居然枕著周顗的腿指著周顗的肚子問道:“此中何所有也?”周顗答道:"此中空洞無物,然足容卿輩數百人。"如此輕蔑的話,王導卻哈哈而笑,不以為意。周顗又坐在王導的位置上“傲然嘯詠”,導曰:“卿欲希(效仿)嵇、阮邪?” 顗曰:"何敢近舍明公,遠希嵇、阮。(怎敢就近舍您,就遠效仿嵇康、阮籍)。"如此可見,兩人關係時非常的親近,王導也十分器重周顗

後來,王導的堂兄王敦起兵叛亂攻晉,王導極其反對王敦,站在了晉元帝司馬睿這一邊。王導為了保全宗族,日日跪在宮門口向司馬睿請罪。這時,周顗要入宮和皇帝議事,恰從王導身旁路過,王導立刻向周顗請救:“伯仁,百口委卿(宗族百口的性命全委託給您了)!”換作別人老友如果有心搭救,一般都會先安慰王導一番,然後說自己一定會竭盡全力向皇帝求情。但周顗這人性格怪異,竟頭也不回,直接走入殿內。周顗面見元帝後,便一個勁地向皇帝求情,讚美王導的忠誠,讓皇帝放心。皇帝本來就不想為難王導,也表示自己不會因為王敦叛亂而拿王導性命。聽到皇帝的解釋,周顗心也寬了,直接在殿中醉飲,晃晃悠悠地走出宮門。這時,王導還跪在門口,再次求救。周顗卻不知道是不是說起醉話,文不對題地答道:” 今年殺諸賊奴,當取金印如鬥大系肘後。”周顗歸府後酒醒,又向皇帝上書說王導無罪,皇帝親自扶起長跪的王導,相信他的忠心。

而周顗做的這一切,王導並不知情,反而以為周顗不相救而心生埋怨。後來,王敦兵至建康,軍事要地石頭城被其佔領,元帝只得率百官去石頭城面見王敦。王敦向王導征求意見:“周顗、戴若思(東晉名士、大臣)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王導對周顗心生怨恨,默而不答。王敦又問:“若不三司,便應令仆邪?”又不應。王敦邊說道:“若不爾,正當誅爾。”王導還是沒有言語。就這樣,周顗和戴若思被安插了個罪名,被王敦處決。後來,王導在檢查中書省文件時,發現了當時周顗向皇帝極力辯解自己無罪的文書,當時王導就悲從心來,原來自己做了一件終生遺憾、後悔的事情。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周顗字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周顗原本真誠之人,因為其性格過於清高,再加上飲酒數句醉言,傷了王導的友情,做了讓他遺憾終生的事情。周顗這樣的仁厚長者,最終被自己所救之人誤會,實在是令人感慨萬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