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00多年前,孟子提出了一個思想,這四個字影響至今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開始分享《孟子》第一篇《孟子·梁惠王》

這一篇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些對話,通過這些對話,孟子對梁惠王闡述了自己的治國理念。在分享孟子的思想之前,讓我們簡單了解一下梁惠王。在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爭霸的過程中,魏國的國君是繼楚國之後稱王的,被稱為“魏惠王”,後來因遷都到了大梁(今天的開封一帶),所以又稱為梁惠王。此後,梁惠王為了招賢納士,廣集人才,於是孟子來到了梁國,這個時候孟子大約已經45歲左右。

在孟子和梁惠王這段對話中,孟子闡述了自己的治理理念,也就是著名的:仁者無敵。“仁”就是“人心”,要獲得人心,得到民眾的支持應該怎麽做呢?

第一條:不與民爭利

梁惠王問孟子:你千里迢迢來到這裡,你會為我的國家帶來什麽利益呢?

孟子勸誡惠王說:大王不要太利益了,只要講“仁德”就可以了。如果大王講利益,那麽大夫會跟你講利益,士人和平民也會跟你講利益,上上下下相互爭奪利益,那麽國家就會陷入危險了。因為欲望是無止境的,民眾獲得了再多的利益,也永遠不會滿足的。只有讓大家不要關注利益,而關注仁義,這樣才能長治久安、國富民強。

這裡孟子所說的“利益”和“仁義”,其實就是我們現在講了“利己”和“利他”,如果每個人都隻關注自己的利益,都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那麽整個國家也是這樣,而只有讓每個人都開始關注他人,關注“仁義”,從關注自己,轉而關注他人、社會和國家,這樣整個國家才能蓬勃發展。

第二條:與民同樂

有一天梁惠王在池邊欣賞大雁小雁、大鹿小鹿,感歎說:賢良的人也會像它們那樣快樂嗎?

孟子說:只有賢良的人才能享受這種快樂,不賢良的人即使有了這種快樂,也無法享受。孟子引用了《詩經》中的一個典故,周文王發動民眾的力量建築了高台深池,百姓非常喜歡,把文王的高台稱之為“靈台”,把深池稱之為“靈沼”,因為文王與百姓一起快樂,所以能享受到快樂。

但夏桀是一位暴君,遭到百姓的痛恨,即便建造了高台、深池,還有各種鳥獸,但是他獨自享用,難度他可以快樂嗎?孟子說“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孟子通過周文王和夏朝最後一位君王夏桀的故事來勸誡梁惠王要與民同樂,而不要獨樂。

第三條:仁者無敵

梁惠王說,晉國過去強大,但是到了我的手中,在東邊被齊國打敗、長子還犧牲了;在西邊被秦國打敗,割讓了七百裡土地;在南邊又被楚國欺辱,佔去了八個城池。我想要報仇雪恨,怎麽才能做到呀?

這裡補充說一下,晉國之前被魏趙韓三國拆分,魏國君臣有時候仍然以晉國自稱,魏國在今天的河南一帶,北方與趙國接壤、南方與韓國和楚國接壤、東邊與齊國接壤、西邊與秦國接壤。

孟子說,如果大王能實施仁政,少用刑罰,減少賦稅,深根細作,讓年輕人在閑暇時學習孝悌忠信的道理,進而在家裡侍奉父兄,在外敬重長者,這樣他們即便只有木棍也能在戰場所向披靡,這樣一來,即便只有區區百裡的小地方也能讓天下人城府於你。

這裡孟子的政治主張,就是養民、教民、與明同樂。孟子說“仁者無敵”,就是要順應人性,獲得百姓的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國富民強,不被外敵入侵。

第四條:榜樣的力量

這裡孟子通過一段跟齊宣王的對話來闡述了自己對於君主的要求,有一天,齊宣王問孟子,要有怎樣的德行才可以稱王天下呢?

孟子說,保護百姓進而稱王天下,就沒有人能夠阻擋了。所謂“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孟子引用了《詩經》中的一個典故說,古代文王先給妻子做了榜樣,再影響到了兄弟們,進而影響到了封邑和國家。意思是說,君王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把自己的恩惠和仁德推廣開來,他們的影響力就會越來越大,以至於可以稱王。

這裡孟子通過一個簡單的典故,來闡述了自己對於什麽樣的君王可以稱王的看法,在《論語》中,孔子強調做人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孟子說對於一國之君,更要發揮正面的影響力,發揮榜樣的力量。孟子說“物皆然,心為甚”,只有能做到將心比心,能做到推己及人,才能稱王於天下。

好了,今天我們分享了《孟子·梁惠王》的上半部分,我們講到了孟子和梁惠王、齊宣王的對話,通過這幾段對話,孟子闡述了自己的治國理念,以“仁政”為核心,提出了“仁者無敵”的觀點,這種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影響至今。具體的做法包括,不與民爭利、要與民同樂、要推己及人做好榜樣,影響他人,而具體的策略包括,要“養民”,讓百姓辛勤勞作、吃飽穿暖;要“教民”,讓民眾學習孝悌忠信的道理,另外君主要減少賦稅,減少刑罰等等,這些都是“仁政”的具體做法。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我們下一篇文章,繼續分享《孟子·梁惠王》的下半部分內容。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