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把機器人的共情當賣點,“微軟小冰”打算掙到更多錢

你印象中的微軟小冰是什麽樣的?

2014 年,第一代微軟小冰發布,最初她以微信公眾號的形式存在,可以用不那麽生硬的語氣回答氣象、交通、星座相關問題。

之後的五年,小冰又出現在 QQ、網易雲音樂等 App 中,用俏皮話和用戶留言互動;最新的消息是,小冰將與小米 OV 等廠商合作上線“召喚小冰”,還要給閱文集團的 IP 定製形象。

不管你看得見還是看不見,小冰似乎變得無處不在了。根據微軟公布的最新數據,小冰在全球覆蓋的用戶量有 6.6 億,第三方設備則有 4.5 億台。

在誕生之初,小冰以“有情緒”著稱。與那些你問它答的語音機器人不同,小冰會生氣,會吐槽,還會拒絕你不健康的請求。時任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曾在複盤小冰時說過:“AI 產品應該在 IQ 之外,引入 EQ 這個新維度。”

如今,小冰身上的“人格化”標簽更加明顯。

在8 月中旬微軟“小冰七代”的年度發布中,微軟團隊又演示了小冰新開發的多個場景:

1、兩位微軟研究員在開車途中喚醒小冰,當駕駛員在與小冰的聊天中出現“堵車煩躁、開車犯困”之類的表達後,小冰會立刻回應:“我給你講個笑話吧”、“要不要給你唱首歌”。

2、一個日本宅男拿著手機、戴著耳機去逛水族館,宅男時刻與手機中的小冰進行互動,當小冰通過圖像、聲音感知到宅男來到“水母”展館時,她發出了“水母好漂亮啊~”的讚歎,宅男則欣喜地回應:“是啊是啊,很漂亮。”

3、微軟還展示了一段小冰與消費者的截圖對話。在這十輪對話中,小冰用對話引導用戶明確了購物需求,最終成功在第九輪推薦用戶下單了照相機。

這三個場景實際上代表了微軟小冰進階的三種技術類型——不用喚醒詞即可在車載場景下與小冰發生多輪對話,這叫“全雙工語音互動”;結合視覺、對話與小冰邊聽邊說,這是“多模態感官互動”;引導用戶明確購買需求,這被稱作“主導對話”。

七代小冰可以進行“主導對話”。圖片來源:微軟小冰官方提供

技術一直是小冰團隊引以為傲的長板。拿它最新發布的 Avatar 框架來說,該平台包含了訓練一個虛擬機器人需要的所有工具包,包括對話、聲音、視覺、觀點、技能、知識及創造力等。微軟宣布,到 8 月底,B 端開發者就可利用這一框架如流水線般生產出更多“小冰”。

而在技術之外,小冰在國內 AI 領域有著更廣泛的參考價值。

眼下,國內 CV(視覺識別)行業已經有了商湯、曠視這樣的準獨角獸,但 NLP(自然語言處理) 受製於技術難度與落地場景受限,始終有些不慍不火。作為國內 NLP 賽道的代表項目,小冰做了什麽、進入了哪些場景、怎麽實現商業化,自然有著參考意義。

大公司的包容度

小冰變得更聰明了,這一點毋庸置疑。可一直讓業界存疑的是,這個被巨頭孵化、有 EQ、能說會道的機器人,難道只能把人工智能用在打嘴炮上?

若在 2017 年以前,答案或許並不明朗。在小冰誕生的前三年,微軟團隊有意讓該項目的商業化節奏慢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有關小冰的新聞大都是:“小冰學會了寫歌/作詩/主持”,與商業化沒有太大關係。

微軟給了小冰在“人格化”上更大的發揮空間,即使這些屬性在短期看來大多與商業化無關。拿一個小冰團隊津津樂道的例子來說:當用戶把腳扭傷的照片發給小冰,小冰的回復是,你傷得嚴重嗎?

這則回復包含了小冰的兩項能力:一種是圖像識別。小冰需要具備對人體部位的檢測功能,認出“腳踝”;更重要的是,小冰能通過情感框架,給出和人類相似的關心、安慰等情感表達。

在微軟團隊看來,這些看似無關的閑聊與技能,實際上是小冰積累語料、訓練數據的過程。也正因為在閑聊中能與用戶產生共情,小冰的多輪對話數量遠超其他 AI 機器人。根據微軟公布的數據,微軟小冰與用戶的單次平均對話輪數(CPS)保持在23輪。

“其實四年前小冰就能商業化,只不過我們選擇不去那麽做。”小冰如今的負責人,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李笛對 36 氪說。他認為,如果在數據積累不夠多的情況下盲目推進商業化,對後續的商業訂單推進並無好處。

微軟小冰負責人、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李笛。圖片來源:微軟小冰官方提供

可同行就沒有小冰的耐心了。同屬於 NLP 賽道的小 i 機器人已經在銀行、金融、運營商領域深耕了快 20 年,拿下過招行、建行、聯通等央企訂單;還有在2014 年後成立的三角獸、竹間科技、追一科技,幾乎在誕生的同期,就開始考慮產品落地與商業化。

相比創業公司的生存壓力,有著巨頭護翼的小冰,得以擁有更大的試錯空間。“微軟的確給了小冰更多的包容度,這可能是其他創業公司不具備的。”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王永東對 36 氪說。

但變化也在發生。

2017 年後,小冰明顯加速了商業化節奏。當年,小冰宣布通過“Yeelight”智能助手設備的形式,進入小米生態鏈;隨後,小冰日本團隊又與 Line 合作,為日本第二大便利店集團羅森提供打折券促銷服務。

小冰的“人格化”特點開始在商業化中展現出優勢。陸奇很早就提到過,小冰具備的情感屬性可以影響人們的決策,這在電商、社交等場景均適用。拿小冰目前落地的在線零售客服案例來說,通過與用戶的閑聊,小冰可以將用戶模糊的購物需求一步步明確下來,最終為對方推薦出心儀的商品。

根據微軟透露,上述小冰在線零售案例已經在美國市場進行試點,其推薦轉化率可以達到68%。

小冰的“叛逆”

當被 36 氪問及“微軟是否在加速小冰的商業化”時,李笛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因為同行業都在跟進。”他說。

“所以是受製於行業競爭的壓力?”

“我不覺得我們有這麽被動。”李笛解釋到,“競爭是一個好事,能讓我們明確應該把研發重心放在什麽環節。”

成立五年,微軟小冰的風格正如她去年對外放出的 3D 形象,明豔單純,看起來與世無爭。可少女終要長大,在微軟的布局中,小冰將化身為商業世界的成熟形象,不僅要作為虛擬機器人在內容、行銷、設計領域拿下訂單,還要與微軟雲等業務產生聯動,甚至要與市場上 AI 的常規商業模式反其道而行之。

微軟發布六代小冰時公布的小冰官方形象。圖片來源:小冰團隊提供

在 8 月中旬小冰七代的發布會上,一向佛系的微軟團隊就對 AI 領域的固有模式發起挑戰。微軟小冰團隊商業負責人徐元春表示:“我們不會單純銷售小冰技術的API,也不會通過生產硬體產品、並進行大量補貼的方式獲得OS的市場份額,這種方式是不穩定的。”

這一番話涉及到當下 AI 領域兩種重要的商業模式:

大多創業公司都是先做基礎的 AI 平台或者算法引擎,再給合作夥伴提供 API ,根據處理的數據量或者是調取次數收費。

諸如阿里巴巴、百度、京東等大公司則是通過補貼的方式,把諸如智能音箱、翻譯機之類的硬體產品賣給 C 端消費者,再通過加載廣告、服務的方式變現。

“很多智能音箱把‘智能’當作賣點,但AI 起到的作用最多是用同樣的命令去觸發,沒有交流。廠商關注的還是賣多少錢、有多少曲庫。這不是我們要的。”李笛告訴 36 氪。

軟硬結合、以軟為主——這是微軟給小冰的定位。為此,微軟還特別宣布小冰將堅持“第三方平台”發展策略,不會推出獨立的第一方產品形態。也就是說,未來我們不會看到以小冰名義推出的硬體或者獨立 App。

雖然看似退居幕後,但小冰仍舊野心勃勃。

這從小冰對開放 API 的謹慎程度也可見一斑。對於小冰團隊來說,開放 API 雖然可以讓小冰集成到更多產品和服務中,但也讓小冰對外部合作的方案失去了感知。

那什麽是小冰理想狀態的合作模式?李笛給 36 氪舉了日本羅森的合作案例。

在與羅森的合作中,微軟團隊首先把微軟雲、微軟小冰的業務整合起來,提供了雲的部署到智能機器人一整套裝務;之後再根據羅森的具體要求(比如推銷優惠券、幫助顧客了解商品信息)等開發相應的零售機器人;最後還要根據機器人的轉化反饋實時修正。

之所以這麽大費周章地服務一個客戶,小冰自然有她的道理。

首先,在該方案中,小冰的推廣搭售了微軟雲服務;其次,徹頭徹尾服務過羅森後,小冰能將這套方法論複製到其他零售客戶;更重要的是,李笛告訴 36 氪,小冰在這種合作模式將不僅向羅森收取聊天機器人的授權費用,還會與羅森在推廣優惠券的轉化上分成——這相當於增加了小冰的營收渠道。

“如果小冰是一個急著回答投資人如何商業化變現的創業公司,當客戶問我們能不能給他一個對話機器人的API時,我們可能就得給客戶。”李笛說。

但小冰不是創業公司,在微軟的支持下,小冰有了“叛逆”的資本,她可以在與合作夥伴的方案中要求更多話語權,比如微軟其他業務的搭售,比如新的商業模式的拓展。

更多形式的合作已經在進行了。除了零售以外,小冰還將它的設計、內容能力延伸至更多產業。目前,微軟小冰為SELECTED、萬事利、依文等品牌設計的產品已上架銷售;音樂方面,小冰與聯通沃音樂共同推出的音樂生成平台也已上線。

不過,儘管小冰有了頻繁的商業化探索,可與微軟對她的研發投入相比,這些項目的回報目前還只是杯水車薪。當 36 氪問及小冰未來的盈利可能時,李笛顯得有些茫然,“至少在我們面對的領域,還不太考慮毛利的問題。”他說。

(文圖、頭圖均由微軟小冰官方提供。我是 36 氪作者蘇建勳,關注智能硬體、AI 、雲計算,如果您是相關從業者歡迎與我交流,我的微信是 jason907,添加煩請備注姓名、職務、公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