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金融科技:科技向左,金融向右

文|侯本旗

7月20日,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金服宣布IPO計劃,將會在上交所科創板和港交所主機板尋求同步發行上市,業界估值為2000億美元。2000億美元的估值是招商銀行市值的1.5倍,超過匯豐銀行和富國銀行的市值。儘管在各項金融科技公司排名中螞蟻金服都名列榜首,但螞蟻金服並沒有把自己定位為金融科技公司。

科技向左

實際上,2017年以後螞蟻金服便不再主動宣稱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6月22日,螞蟻金服正式更名“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去“金融”,稱“科技”。螞蟻金服不是第一家“去金融”的頭部公司,早在 2018年11月20日,京東金融就宣布京東金融品牌升級為“京東數字科技”。

實際上,“去金融”是近兩年很多所謂金融科技公司的共同選擇。從轟轟烈烈的互聯網金融到西方取經來的金融科技,再到前赴後繼的“去金融”,行業究竟發生了什麽?“去金融”是提高融資估值的一時之策還是技術驅動的行業趨勢?

表層的因素是監管,2016年國務院印發《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後,針對新業態金融的監管持續增強,監管邏輯從牌照監管走向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去金融”成為回避監管的共同選擇,看到監管部門逐漸收緊的監管措施和強大決心,2017年螞蟻金服造了一個詞TechFin,將自己定位為Techfin而不是Fintech。2018年京東金融品牌升級為京東數字科技。

短期的原因是估值,市場對金融類公司和科技類公司的估值差異懸殊,從全球範圍看,金融危機後銀行業市淨率P/B很少超過1.5倍,五年來中國上市銀行整體市淨率一直在0.8倍左右徘徊,而科技類公司市淨率動輒10倍、20倍或更高,以科技類公司概念提高估值是必然的選擇。

以螞蟻金服為例,以招商銀行二分之一的營業收入、七分之一的利潤,不強化科技公司概念無法支持1.5倍於招商銀行的估值。深層的原因是戰略選擇,與金融業務相伴生的是監管,監管的核心是資本金要求,將股本投資於金融業務以覆蓋非預期損失,還是將股本投入科技研發以尋找未來機會,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戰略選擇看起來很簡單,業務轉型過程一定很痛苦,但痛苦和挑戰正是公司成長的催化劑。

金融向右

儘管金融科技成為社會熱點,但是關於什麽是金融科技,學界和業界沒有形成相對統一的看法。學界和科技公司談到金融科技,一般指非金融機構應用新技術創新提升金融服務模式和效率,是個相對聚焦的概念;金融業者談到金融科技,一般指的是應用新技術提升金融服務效率,不區分金融機構還是非金融機構,是個相對寬泛的概念。

201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並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四梁八柱”,進一步增強金融業科技應用能力,實現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協調發展。央行文件中的“金融科技”,使用的就是相對寬泛的概念。

金融科技是個舶來品,英文是Fintech,即“Financial Technology”的縮寫。中國原來有個本土的概念叫“互聯網金融”。P2P、現金貸、網絡支付等所謂互聯網金融公司因為欺詐和風險損失頻發而被監管整治後,業界和學界才紛紛改口稱“金融科技”,只有2015年成立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還在使用互聯網金融的概念。

按照全球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的定義,Fintech是指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它能創造新的模式、業務、流程與產品,既可以包括前端產業,也包含後台技術。從這個定義看,金融機構應用新技術進行的重大金融創新,也屬於金融科技範疇。

受到金融科技公司衝擊最大、反應最快的是銀行。受支付寶、京東收據、陸金所理財等金融創新產品的衝擊,銀行們認識到科技公司在金融創新方面的活力和新技術在提升服務方面的潛力,在加快技術的業務應用和產品創新的同時,也嘗試成立獨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對外提供服務。

2018年4月18日,建設銀行在上海成立全資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建信金科”),注冊資本16億元人民幣。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公司得到監管層鼓勵,工商銀行(工銀科技)、中國銀行(中銀金科)、交通銀行(交銀科技)的金融科技公司先後成立。目前18家全國性銀行中,已經有9家成立了金融科技公司,另有廣發銀行的金融科技公司正在審批。喜歡看熱鬧的媒體將這一動向解讀為銀行對金融科技的高度重視,開啟了與互聯網公司的正面交鋒。

這個解讀一半正確,一半是誤讀。正確的是銀行加大對金融科技的重視和投入,金融科技成為銀行年報和行長講話中的熱詞。誤讀的是銀行金融科技公司與互聯網公司正面競爭。

由於管理基因和激勵機制方面的原因,銀行金融科技公司與互聯網公司競爭中無疑處於劣勢。從管理基因層面看,以銀行科技人員為主體的銀行金融科技公司沿襲穩健保守為特點的管理文化,不會像互聯網公司一樣鼓勵大膽嘗試和探索;從激勵機制方面看,互聯網公司以優勝劣汰和股權激勵為核心的動力機制,無法有效植入銀行金融科技公司。

這一點,銀行比媒體看得更清楚,建信金科的經營範圍包括軟體科技、平台運營,以及金融信息服務等,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建設銀行集團及所屬的子公司,並將審慎地開展科技能力的外聯輸出。

從目前的情況看,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公司的影響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擺脫作為總行機關部門和直屬機構受到的行政化管理約束,可以按照科技業務和科技人員的特點提升內部管理水準,從而提高科技服務效率和能力;二是對應外部市場價格提高科技人員薪酬水準,從而增加銀行科技成本支出,銀行金融科技公司只有依靠銀行輸血才能生存。

在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和增加科技成本支出的同時,銀行金融科技公司能在多大程度上加快銀行的產品創新和模式提升,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

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成立公司後,科技人員和業務人員離得更遠,而金融創新更多時候是靠業務需求驅動的;二是公司主要服務於母銀行業務,無法感受非本行客戶的需求和行業的變化趨勢,客戶需求和市場趨勢正是互聯網公司金融創新的靈感源泉;三是公司不具備數字技術的積累和能力,生物識別、雲計算、區塊鏈都需要外購,更談不上靠輸出賺錢。

儘管承載著美好的願望或期望,銀行金融科技公司帶來的很有可能是失望,熱鬧幾年後可能回歸銀行附屬機構的本位。金融機構最先成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平安金融壹账通,成立五年後仍然依靠平安集團內部服務收入維持運營。

無論是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人才引進,還是成立金融科技公司,金融機構都比任何時候更重視科技。招商銀行在年報中喊出“打造金融科技銀行”的口號,是這一趨勢最好的代表。

Fintech公司向內

金融科技參與方中,大型互聯網公司(Bigtech)和金融機構(FI)的態度和趨勢已經明朗,處境最為尷尬的是在金融領域創業的科技公司,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

這類公司一沒有Bigtech的平台和流量,二沒有FI的牌照和資金,在監管日益嚴格的趨勢下,面臨生存和發展的挑戰。應對挑戰的關鍵,是如何認識金融科技的本質,如何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細分領域打造競爭力。

金融科技的本質是金融的數字化演進。儘管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解讀金融科技,大家有一個基本的共識,金融科技是應用新技術提升金融服務體驗和運營效率。這個新技術就是數字技術,包括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所以大家經常用其縮寫ABCD解釋金融科技。具體到業務領域,金融科技的應用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移動支付,其核心是電子账戶和反欺詐算法;

智能投顧,其核心是基於投資收益目標和不同風險收益特徵的資產配置算法以及低成本動態資產組合調整算法;

智能風控,其核心是生物特徵識別和數據風控模型的信度與效度;

區塊鏈,由於共識算法和零知識驗證等技術尚在演進中,除數字貨幣外尚未出現有價值的金融應用,有潛力的領域是聯盟鏈的金融應用和以高並發為特徵的EOS區塊鏈成熟後的金融應用。

目前的Fintech公司,多數是原來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從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轉運站型而來。得益於早期互聯網金融時代寬鬆的發展環境,這類公司可以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結算資金,通過各種手段獲取個人信息。隨著風險暴露和監管持續升級,原來可以做的業務被定義為非法融資、非法放貸、洗錢和買賣個人信息,無牌照做金融的模式已經無法持續。

Fintech公司的出路可能是內部化,內部化的路徑有三種,第一種是公司內部化,被持牌金融機構收購而成為子公司;第二種是業務內部化,放棄向外從事金融業務的思路,向內打造數字技術方面的能力,回歸科技公司本位;第三種是牌照內部化,獲取金融或類金融牌照繼續從事金融業務。第三種路徑的風險最大,原因是這類公司沒有穩定的客戶基礎和低成本數據源,也缺乏風險合規管理經驗。

演進中的數字金融生態

金融和科技,長期以來是兩個領域,結合點是技術在金融業務中的應用。歷史上發生過科技公司跨界做金融業務,但沒有成功。最近的一次是上世紀90年代,美國出現了一批互聯網銀行,依靠互聯網的低成本渠道優勢,與依靠物理網點和ATM渠道的銀行進行競爭,迅速形成業務規模,當時媒體驚呼“銀行將是21世紀的恐龍”。

但從結果看,現在這類銀行基本上不存在了,多數破產倒閉,少數被金融機構收購,失敗的原因是風險管理的經驗和能力不足,以及銀行業的迅速跟進。互聯網銀行的探索,讓銀行看到了互聯網技術在銀行業務中的應用潛力,銀行的網上銀行業務迅速擴張,目前歐美發達國家和中國的銀行業,線上業務佔比已經超過90%。

互聯網銀行的故事會不會重演?不會。背後的原因是互聯網平台的崛起和數字技術的進步。互聯網平台形成衣務生態,聚集了大量客戶,獲取了海量數據,金融服務是其生態服務的一個內容,也是流量變現的一個手段,相對於技術應用而言,客戶資源和數據積累成為競爭優勢。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進步和智能手機的推廣,使金融機構的網點渠道資源優勢不再重要,科技公司可以通過數據分析篩選目標客戶,通過智能手機觸達客戶。

Bigtech與金融相關的業務是否可以長期高估值?不一定。近年來Bigtech與金融相關的業務的快速增長得益於其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也得益於平台客戶流量和前期相對寬鬆的監管環境。平台客戶流量有天花板,在日趨嚴格的監管環境下,能否持續進行技術應用創新和業務模式創新對估值是非常大的挑戰。

一類創新可以通過先發優勢和規模優勢搶佔制高點,如支付寶快捷支付、金融雲;一類創新很快被金融機構借鑒而失去競爭優勢,如餘額寶理財。長期維持高估值的關鍵是持續推出第一類創新產品和模式。否則,容易重蹈趣店覆轍。三年前,趣店頂著金融科技公司的光環在美國上市,當日市值96億美元,CEO曾宣稱市值要超過1000億美元,目前市值僅4億美元。

FI都加大了金融科技的資金和人才投入,但能否改變在金融數字化演進中的被動態勢仍然是未知數。重要的不是數字化技術,技術是可以買來的,但數字化思維是買不來的。在智能手機普及和數字化技術持續演進的趨勢下,業務指標層次下達到支行網點、靠績效考核推動業務增長的管理模式已經不合時宜。向數據驅動的業務組織模式和組織架構轉型是重塑競爭優勢的關鍵。真正重要的不是資金投入和人才引進,而是“從用戶的眼睛看世界”,靠數據分析去競爭,用數字化思維提升管理。

“動蕩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仍然用過去的邏輯做事。”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先生如是說。Bigtech是這樣、FI是這樣,Fintech公司也是這樣。

(作者為亞太未來金融研究院學術發起人;編輯:袁滿;本文刊於2020年8月3日出版的《財經》雜誌金融科技專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