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內鏡黏膜染色劑的使用方法

對黏膜染色劑的基本要求

1.本身具有顏色;

2.與被染組織間具有親和力;

3.被染色的染色體或者包漿有被染色的特性。

目前的黏膜染色劑主要有以下幾種

1

靛胭脂

靚胭脂是對比性的表面黏膜染色劑而非細胞內染色劑在胃和腸均可使用。 原理:利用重力沉積於上皮表面的低凹處,勾勒出胃小溝、腸黏膜的無名溝以及pit形態,推斷病變的範圍及大體性質,最佳濃度為 0.2%~0.4%,須使用噴灑管,通常在2~3分鐘後觀察效果最佳。

值得注意的是:噴灑時並不是濃度越高越好,而是從低濃度開始噴灑(絕大多數病變低濃度會顯示得更清楚), 如果需要可進行再次噴灑。 但反過來一開始高濃度噴灑,如果再想低濃度就比較難處理。

AIM三明治法1:0.2%靛胭脂10ml+1.5%醋酸10ml+清水30ml,用於判斷病變黏膜的側向進展範圍。

2

美蘭

又稱亞甲藍,濃度為0.1%~0.2%,作為一種吸收性的染料,它是吸收到細胞內部對細胞核進行染色。被染的對象一般是腸道的上皮細胞、食管和胃中腸化的上皮細胞,它隻染色腸化的細胞

染色的原理:亞甲蘭吸收進入上皮細胞內使細胞核著色,染色陽性的意義:正常的腸道上皮、食管和胃的腸化上皮以及部分早期胃癌上皮,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十二指腸內異位的胃化生細胞並不染色。同時因美蘭可以和細胞內的DNA結合,在白光下可誘導氧化損傷甚至突變。

3

盧戈氏碘 濃度0.5%-0.75%

須使用噴灑管均勻地進行全食管染色,建議從肛側到口側,邊噴灑邊吸引,床頭抬高避免嗆咳窒息。如果濃度大顏色過黑,濃度小染不上色。兩個人配合噴灑會更均勻更細膩,尤其是食管入口部分的染色。

推薦對於可疑的早期食管鱗癌及癌前病變採用碘染色藉助「粉色征或銀色征」行進一步診斷和靶向活檢。

20世紀70年代即有應用碘染色來診斷食管疾病的報導。碘染色的原理是正常成熟非角化食管鱗狀上皮細胞含有大量甘糖,遇碘後呈棕褐色,當食管炎症或癌變時細胞內甘糖含量減少甚至消失,因此碘染後相應部位呈淡染或不染區。

碘染色模式分為4級:Ⅰ級為濃染區,比正常食管黏膜染色深,多見於甘糖棘皮症;Ⅱ級為正常表現,呈棕褐色;Ⅲ級為淡染區,多見於低級別上皮內瘤變(LGIN)或急慢性炎症;Ⅳ級為不染區,多見於浸潤癌、原位癌和高級別上皮內瘤變(HGIN)。

內鏡下對食管進行碘染色可以清晰顯示病變存在的部位和範圍,使活檢取材部位更加明確,從而提高早期食管鱗癌及癌前病變的檢出率。

然而在食管黏膜炎症、LGIN、HGIN以及癌變部位都可以出現碘溶液不染區,此時可藉助於「粉色征」進行區分,即在噴灑碘溶液後病變部位呈不染或者淡黃色,2~3 min後,HGIN和癌變部位可變為粉紅色。

「粉色征」在NBI下觀察可以被強化,呈閃亮的銀色,稱為「銀色征」。利用粉色征或銀色征來判斷HGIN和癌變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可達88%和95%。

常用碘溶液的濃度為0.5%~0.75%,噴灑碘溶液前宜應用鏈霉蛋白酶沖洗食管,去掉表面的黏液,自賁門向口側噴灑至食管上段,抬高床頭,染色完畢後應用2.5%硫代硫酸鈉溶液噴灑脫碘或西甲矽油溶液沖洗食管,以將黏液和多餘的碘洗去便於觀察,觀察完畢後注意將胃腔內碘液吸出以減輕患者的痛苦。

應用食管碘染色時,需要注意詢問患者有無應用碘溶液後出現心慌不適、血壓下降等過敏史,有碘過敏史者應避免碘染色;

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及孕婦避免應用碘染色;

部分患者在進行食管碘染色後會出現明顯的胸骨後燒灼感以及食管痙攣,可予以硫代硫酸鈉中和碘溶液緩解患者的不適感;

另外還需注意的是,食管黏膜損傷會影響碘染色效果,故再次碘染色應在7天后進行。

值得注意的是:

1.盧戈氏碘作為判斷邊界使用而非判斷病變性質所用。

2.診斷時盡量不要用碘,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當時做,否則會導致病變範圍變小。

3.如果外院做了碘染,收治時需要根據情況判斷(高級別內瘤變的建議2~3個月後再行ESD)觀察lpcl參照原圖擴大範圍行ESD。

碘染後二個副作用:

1.食管黏膜痙攣-死死地抱住內鏡 影響ESD操作。處理技巧為: 脫碘劑的使用及潤滑油的使用。

2.上皮破壞。等正常細胞生長過來,否則影響病變範圍的確定,一般2~3個月恢復。

4

結晶紫

結晶紫的濃度一般是0.05%~0.03%,原液可用1%的甲紫溶液(龍膽紫),被染兩個主要對象:術後胃黏膜ESD標本觀察腺體和術前腸道ESD的觀察腺體的分型。被染的對象一般是用於懷疑惡性侵襲性病變的染色,原因是結晶紫百分之百致癌。

染色的機制,它是一種吸收型的染料,使上皮細胞的細胞質,而不是細胞核發生著色,而腫瘤的表面上皮以及腺體破壞導致固有層和黏膜下層的間質(纖維蛋白+黏液)開始顯露,所以腫瘤部分並不顯示。

染色方法:在病變表面數滴進行滴染,切勿噴灑,然後用溫水或鏈霉蛋白酶沖洗。結晶紫是致癌物,雖然觀察腺體很好 但染色後NBI下無法觀察血管 ,因此胃黏膜手術前不能使用。

5

冰醋酸(食用白醋)

白醋最佳的濃度1.5%,就正常的食醋對再兌點水。濃度多,腺體黏液分泌多影響ESD的治療。食醋的被染對象一般作為普通的內鏡下微血管結構不清或者無構造的黏膜表面進行染色染色的原理,pH值下降以後促使黏膜細胞內的細胞角蛋白結合,使表面變白,胃的柱狀上皮會顯示的更加清楚,持續時間約2~5分鐘不等,之後又開始恢復原樣,不過可以再次噴灑。

染色的方法:充分清洗黏膜充分清晰地暴露病變後噴灑觀察,用NBI觀察會顯得更加清楚。

6

酚紅

酚紅作為染色的對象是感染Hp的胃上皮細胞,染色機理是Hp感染部位會產生氨,因而使酚紅變黃,提示Hp感染以及明確Hp感染範圍和部位

7

剛果紅

國內使用少,被染對象是胃內分泌胃酸的細胞,pH值<3.0發生變色,呈深藍色或黑色,而胃癌上皮細胞不能分泌胃酸所以不變色,利用這一原理提示可能癌變的部位。(異位的胃黏膜上皮不染色)

補充資料:

醋酸染色法分為四種:醋酸輪廓法、醋酸動態化學法、AI三明治法和醋酸NBI觀察法。

醋酸輪廓法:噴灑醋酸後用放大內鏡觀察黏膜構造的放大。噴灑1.5%的醋酸數秒後黏膜產生白色化,進行放大觀察,會看見立體的圖像,像掃描電子顯微鏡的圖像一樣,這對於觀察胃癌的表面構造非常有效。

需要先對血管圖像和白色帶進行NBI放大觀察,對微血管和表面結構有初步印象後再噴灑1.5%的醋酸,從側角進行觀察,但DL會變得不清楚。

醋酸動態化學方法:

噴灑醋酸後,依據癌部位白色化會較早消失原理的方法。在噴灑1.5%的醋酸後,癌部位和非癌部位都發生白色化,但癌的部位較非癌的部位消失的更早。一般經過10秒左右癌部位的白色化消失,非癌部位白色化持續約1分鐘左右消失,癌部位呈現出有透明感的發紅改變,根據這個紅色和白色的對比來進行範圍診斷和精準活檢。

高分化腺癌約10秒白色化消失,但中分化腺癌常常兩三秒就消失,異型度較低的高分化腺癌或腫瘤白色化會持續數十秒,範圍有時反而不清,會出現和非癌黏膜對比不明顯的情況。注意:未分化癌和一部分中分化腺癌由於表面覆蓋非癌上皮,白色化會一直持續無變化。

AI三明治法:

病變部位先噴灑1.5%醋酸,癌部位白色化開始消失後,再追加噴灑稀釋2倍的靛胭脂,幾秒到幾十秒後癌部位的靛胭脂會消失,而非癌部位持續附著靛胭脂,必要時用清水輕柔沖洗癌部位的靛胭脂,此法對醋酸動態化學法顯示不清的病變往往有效。但對未分化癌和部分中分化腺癌效果欠佳。

醋酸噴灑後NBI染色法:

噴灑1.5%醋酸後用NBI觀察病變的方法。癌部位呈茶色,非癌部位呈綠色,醋酸噴灑後在白光下消失的不明顯病變在切換到NBI後,通過茶色和綠色的對比來判斷,En為B8模式,色彩模式為1。通常用於側向進展範圍的判定。

此外還有一種AIM染色法:

1.5%醋酸15毫升+0.1%靛胭脂10毫升+15毫升清水,混合後共40毫升噴灑,因在不同組織裡酸的代謝不同,所以腫瘤部分的色素會被洗去,而非腫瘤的部分色素會沉著,因此病灶的邊界會顯示清楚,用於側向範圍的判定。

結腸0.05%結晶紫染色

結腸0.05%結晶紫染色

胃黏膜ESD術後結晶紫染色

濃度為0.03%

盧戈氏碘染色

盧戈氏碘染色

盧戈氏碘染色後粉色征

銀色征

胃竇小彎側病變靛胭脂染色

胃竇0-IIb+IIc型病變行靛胭脂噴灑染色

胃竇部醋酸染色

胃竇部醋酸染色示腸上皮化生

胃竇病變醋酸染色

靛胭脂染色前後對比圖

賁門病變ESD術後結晶紫染色

結腸病變AIM染色後

胃體隆起病變醋酸染色

直腸神經內分泌瘤醋酸染色

酚紅,又稱苯酚紅、苯酚璜醯酞

剛果紅

黃素瘤的NBI放大像

作者:田野博士 來源:胃腸病

關注消化界,精彩每天不斷!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