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福建在古代被稱為八閩,為何後來變成了9個地級市?

眾所周知,福建的簡稱是“閩”。在許多文學、新聞作品裡,人們習慣於用“八閩大地”來代指福建。“八閩”的說法,是怎麽來的呢?

有人說,“八閩”是指“八姓入閩”。

根據南宋梁克家創作的的《三山志》記載,在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後,發生了著名的“衣冠南渡”事件,許多中原士族紛紛逃到南方。當時,中原大族的林姓、黃姓、陳姓、鄭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8個士族,相繼逃到了福建北部和東部,繼而逐漸擴散到福建全境,史稱“衣冠南渡,八姓入閩”。

此後,人們便以“八閩”來代指福建。

更為權威的說法,則是“八閩”本意是福建的8個行政區劃。

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創建北宋後,吸取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的教訓,致力於在全國建立統一的行政區劃。經過兩代皇帝幾十年的努力,997年,北宋終於將全國分為了15路。其中,就有福建路。

那時候,福建路下轄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劍州6州和邵武軍、興化軍2軍,一共8個行政區劃,因此,人們開始將福建稱為“八閩”。南宋時,由於建州被改為建寧府,6州、2軍被改為1府、5州、2軍。宋朝的府、州、軍,屬於同等級別的行政區劃,因此“八閩”沒有改變。

元朝滅掉南宋後,在全國建立了10個行省(不含征東行省),即嶺北行省、遼陽行省、河南行省、陝西行省、四川行省、甘肅行省、雲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廣行省。福建曾經幾次設立行省,但沒過多久便被裁撤了。福建沒有設立行省的時候,在1286年之前歸江西行省管轄,在1286年之後歸江浙行省管轄。

元朝統治者將南劍改為延平,將所有的州、府、軍都改成為路,於是便有了福州路、泉州路、漳州路、建寧路、汀州路、延平路、邵武路、興化路,仍然是“八閩”。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創建明朝後,在全國建立了2京13布政使司(相當於行省),福建正式成為省級行政區劃。元朝的福建8路改為福建8府,即福州府、泉州府、漳州府、建寧府、汀州府、延平府、邵武府、興化府。

不過,在1473年,明憲宗朱見深把一度被降格為縣的福寧縣,升為與府並列的直隸州——福寧州。福建變成了1州8府,這種格局一直到明朝滅亡都沒有改變。

清朝取代明朝後,沿襲了明朝的行政區劃制度,依然設置福建省,福建省依然保持1州8府的格局,可期間福寧州升格為福寧府,永春縣、龍岩縣分別升格為直隸州,變成了2州9府。

民國時期,福建下轄的行政區劃最為混亂,一會兒是觀察使,一會兒是道,一會兒是行政督察專員區,一會兒是行政督察區。在1949年之前,福建共分為7個行政督察區、2個市。

如今,福建省下屬9個地級市(其中廈門為副省級市),分別是福州市、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三明市、莆田市、南平市、龍岩市、寧德市。

在這9個地級市裡,廈門市的名聲非常大,成立卻比較晚。北宋時期,廈門屬漳州。1843年,廈門才正式開埠。1933年,曾經設立廈門特別市,不過很快就廢除了。改革開放之初,廈門成為5個經濟特區之一。1994年2月,廈門市的行政級別被升格為副省級。

除了廈門市,北宋時的1府、5州、2軍,如何演變成今天的8個地級市?

福州變成了福州市,漳州變成了漳州市,泉州變成了泉州市,這些很好理解。不好理解的是,三明市、龍岩市實際上是由汀州演變而成,莆田市是由興化軍演變而成,南平市是由建寧府、南劍州、邵武軍演變而成,寧德市是由福州演變而成。

有意思的是,儘管現在“八閩大地”的說法人盡皆知,家喻戶曉,可在“八閩”說法產生之前,還有“七閩”的說法。

原來,早在上古時期,生活在今天福建一帶的先民們,叫閩越人,他們一共有7個部落,即泉郡之佘家,三山之蜑戶,劍州之高山,邵武之武夷,漳岩之龍門,漳郡之南太武,汀贛之山越,被稱為“七閩”。

北宋時期,福州出了一個“神童”,叫蔡伯俙,4歲(虛歲)就能寫詩,還進京參加童子試。宋真宗趙恆聽說後,專門召見他,並寫了一首詩《賜蔡伯俙》送給他,開篇便是“七閩山水多靈秀,三歲奇童出盛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