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首份新冠患者病理報告發布 來自“活檢”而非嚴格屍檢

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呼吸醫學》(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2月18日在線發布了全球首份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病理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報告中研究的死亡病例“活檢”樣本,采自一名1月27日死亡的男子,並非來自2月16日“屍檢”的兩例死亡病例遺體。

儘管此份病理分析並非通過完整屍檢獲得,而是通過患者死亡後微創病理檢查(post-mortem biopsy),但是報告仍然揭示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理與SARS和MERS極其相似。

報告為遺體“活檢” 並非“屍檢”

死亡後微創病理檢查的方法與臨床採用的組織活檢操作相同,也就是“穿刺”組織的方法,只是操作時間在患者死亡後。這與嚴格意義上的“屍檢”有很大的區別。

這份報告由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發表,研究團隊還包括了代表了中國臨床研究最高水準的“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該研究團隊表示:“此前由於沒有進行屍檢或活組織切片檢查,因此一直沒有新冠肺炎的病理報告。在這項研究通過在患者死後獲取組織樣本,研究了一名死於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理特徵。”

巧合的是,這份報告發表的前一天,2月16日凌晨,有兩名新冠肺炎死者家屬同意捐贈遺體,這讓真正意義上的屍檢成為可能,將對人們深刻認識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提供完整的病理。

目前由解剖獲得的新冠肺炎病理已送檢,有望尋找到新冠肺炎的致病性、致死性病理,給未來臨床治療危重症患者提供依據。

不過有臨床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屍檢病理報告至少要等一周才能出結果,而且得出結果後也不一定會馬上公布,因此前期的病理仍然可以作為參考。

“屍檢很複雜,取標本要1-2天,整個過程到出確切的病理結果要8-9天,沒有那麽快。”重慶某三甲醫院一位副主任醫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屍檢病理報告將透露多得多的信息。”

他表示,對屍體組織進行檢驗的方法有很多,包括電鏡、免疫組化和病原體確認等等。在屍體及其組織中,病毒存活一般在72小時甚至以上,屍體的病毒攜帶量是普通感染者的指數倍,因此屍檢人員要至少采取P3級別以上的防護措施。

報告提出問題有待屍檢回答

這份報告通過從一名1月27日死亡的50歲的男性死亡病例患者的肺、肝和心髒組織中采集的活檢樣本,發現肺和肝的活檢樣本顯示病變,但無法推測肝損傷是新冠病毒感染還是藥物性損傷引起的。此外,患者的心髒組織中沒有實質性損害,這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可能不會直接損害心髒。

研究結果還表明,患者血液中的T細胞的數量大大減少,但它們卻被過度激活,這能夠部分解釋該患者為什麽產生了嚴重的免疫損傷。研究團隊因此得出結論:淋巴細胞減少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常見特徵,可能是與疾病嚴重程度和死亡率相關的關鍵因素。

這份遺體活檢報告中的發現,有望在2月16日解剖的屍體病理送檢後給出答案。不過另一方面,儘管病理診斷發現可以幫助確定死亡原因,但是對於病毒是何時侵犯人體組織的時間點,仍然無法靠病理來判斷。

上述重慶某院副主任醫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病理學可以判斷病毒是否直接侵犯了人體的某個組織器官,但是至於這個侵犯是什麽時候開始的,是病毒一進入體內就開始,還是複製一段時間後,還是接近呼吸衰竭或並發多器官損傷衰竭,這個時間節點可以根據病理的損傷程度來倒推,但是無法精確判斷。”

屍體解剖是疑難和新發疾病診斷與研究的最基本和最重要方法,也是“最後診斷”方法。我國臨床病理學院士卞修武教授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臨床診斷對不對?治療上需要如何改進?屍檢及對樣本進行相應的檢測和診斷,是目前揭示疾病‘真相’的最權威手段。”

卞修武院士表示,除了病因學和流行病學研究,通過病理解剖檢查,可以系統分析疾病的病理改變特徵和變化規律,能夠發現病因、直接證明病原體(如病毒)在器官、組織中分布和定位,揭示病理改變與影像學、臨床表現之間的關係,揭示發病機理,分析直接的死亡原因和診療經驗教訓,提高臨床救治水準和防控效果。

除了發現病毒致病性和致死性原因之外,屍檢還能幫助明確病毒傳播的途徑,比如糞便中有病毒成分存在,來源是什麽?腸黏膜感染如何?睾丸受不受累及?會不會通過精液傳播?這都將為疾病的防控措施提供有益信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