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去泰國旅遊,一定要記得去看泰國高古佛造像

對大多數造像藝術愛好者來說,古代泰國造像並不陌生,它們以獨特的表現形式自成一格。但由於其在審美以及工藝精良諸多方面存在與中原乃至西藏造像的差異性,大多數泰國古代造像並不為中國收藏者所熱衷。筆者近一段時間對東南亞高古造像深入研究後發現,其實12世紀之前的泰國在佛造像藝術上與古代東北印度乃至古代高棉造像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泰國華富裡石窟造像

提到古代泰國造像藝術,讓我們先來回顧12世紀之前並不廣為人知的泰國古代歷史。泰國領土上最早出現的國家,是由孟人在湄南河流域建立的。屬於南亞語系的孟族,分布在泰國中部和南部。公元3世紀,在湄南河下遊孟人的墮羅缽底國興起,崇奉佛教,曾向唐朝遣使通好,約於11世紀被真臘征服。

在12世紀初,又有孟人的羅斛國興起,曾向中國宋朝遣使通好,後為素可泰王朝所吞並。中國在隋唐時,稱泰國為“赤土”,《隋書·赤土傳》卷八二載:“赤土國扶南之別種也,南海中,水行百餘日而達,所都土色多赤,因以為號。”又《明史·外國傳》卷二二四,謂暹羅“即隋唐赤土”。古代至元朝時才與中國產生外交禮儀關係,《元史》稱其為“暹”;明朝始稱之為“暹羅”。

中世紀前期東南亞諸國地理示意圖

素可泰王國以後的歷史在此略去不談,我們只看13世紀之前的這段歷史,這段時間史書上記載相對凌亂,且各個小國林立,相當於現今整個泰國地界的版圖仍然處於古代高棉王朝的控制範圍內,所以古代歷史比較傾向於把泰國的建國史發軔於素可泰建國的1238年,而之前的歷史仍然歸於古高棉製下。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幾尊獨特的造像。

泰國 8世紀 菩薩坐像 高約22厘米 國外私人收藏

這尊古風濃鬱的造像乍一看帕拉風格明顯—中脊凸起的寬葉瓣蓮座、裝飾火焰紋的舟型背光,背光上方裝飾意味明顯的傘蓋及飄帶都明顯屬於7~8世紀帕拉早期那爛陀風格。然而略顯粗糙的銅質和做工、不加修飾的小腿及足部、旋狀隆起的發髻,與東北印度風骨完全不同的獅子形象又有別於原始帕拉的範疇,反而與東南亞的爪哇藝術風格有幾分相似。特別是把肩花簡略用高浮雕方式做於背光之上的手法應該是區別於帕拉藝術的另一種成熟藝術形式。這兩種似又非似,類然不同的藝術融合讓人眼前一亮。同時又會升起探究其藝術源頭的衝動。

8-9世紀 帕拉那爛陀風格釋迦牟尼造像 高21.2厘米 洛克菲勒家族收藏

我們對比洛克菲勒家族所收藏的兩尊古代泰國造像之後疑問會瞬間冰釋—原來這是一件難得的8?9世紀古代泰國西北部佛教造像,它受到來自於西部千里之外帕拉王朝甚至蒲甘王朝的深刻影響。

泰國 8世紀 五字文殊菩薩 洛克菲勒家族收藏

在對泰國高古造像有了一個感性認識之後讓我們再來欣賞另外兩件時代更早的佛陀造像:

泰國 7-8世紀 佛陀頭像 美國洛杉磯藝術博物館收藏

從這兩件佛陀頭像的對比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泰國造像與笈多造像藝術的相似與區別之處,滿頭的螺發、大而穿孔並外撇的雙耳、眉間不飾白毫、豐厚的下嘴唇,無一不昭示著其與笈多的淵源。然而它又別有不同:眉弓在額頭中間相連、雙眼相對細長,嘴唇周邊有唇線勾勒……

5世紀 笈多王朝陶土佛陀頭像 私人收藏

與這件泰國佛陀頭像一樣同為美國洛杉磯藝術博物館收藏的還有一件佛陀立像,被P.Pal博士在上世紀70年代鑒定為7~8世紀時期墮羅缽底國風格造像,這無疑是對泰國高古時期造像重新認識的開端。墮羅缽底國是泰國南部有著800年歷史的小國,這種笈多風格的佛像能在此地被製作說明印度的佛教藝術已經在很早之前就對東南亞開始產生影響。

泰國 7-8世紀 佛陀立像 美國洛杉磯藝術博物館藏

下面,再讓我們對比另一件有趣的泰國造像。圖中的這件背光為2016年保利秋拍拍品,筆者當時即被它的做工細膩,風格特異所吸引。

泰國 12-13世紀 雙面祭壇背光 私人收藏

泰國 12-13世紀 雙面祭壇背光 私人收藏

此件背光高約30厘米,其中一面用浮雕方式刻畫的是釋迦牟尼的站立像,世尊身披貼身大氅,右手在胸前施說法印,左手垂於身側,具有典型傳統高棉審美的標準;在佛祖的外圈是呈蛇形婉轉的連珠紋形成的拱形外框;再向外是更多裝飾細節,其外側是獨特的火焰狀紋環繞背光一周;再之外的上部是獨特的菩提葉狀裝飾。在兩個下角裝飾地龍Naga圖案。

泰國華富裡石窟 可以從拱形佛塔的裝飾看書與文中造像相似之處

佛龕另一面為素面,當為空出並前置佛像之用,在蛇形佛龕之上是三佛並坐的款式,三佛的衣著為典型高棉吳哥風格。其上裝飾菩提樹狀紋飾,伸出的枝乾蜿蜒向上,形成獨特的太空布局。而依其影像學的風格可判斷為11?12世紀高棉吳哥風格。按比例推算擁有這件背光的原始佛像可能會超過45厘米,當是一件甚為難得的大器之作。

泰國 12-13世紀 雙面祭壇 美國洛杉磯藝術博物館藏

泰國 12-13世紀 雙面祭壇 美國洛杉磯藝術博物館藏

在近來的學習研究中筆者發現更多的證據可以支持把它歸為泰國南部華富裡風格。華富裡是泰國的歷史名城,在13世紀之前長期被高棉王國控制,並在古高棉佛教的催生下創造了豐富而極具活力的獨特佛教藝術形式。我們同樣在洛杉磯藝術博物館中找到了與之對應的華富裡風格古代泰國造像,也依此厘清了背光前佛祖應具有的形象。洛杉磯藝術博物館藏的這件祭壇造像通高38.4厘米,背光的頂部有些許殘損。這件被P.Pal教授稱為“雙面祭壇”的佛像完美再現了華富裡造像的供奉方式。從此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前述那件私人藏背光應該是安放在圖中疊澀收腰的台座之上。其上的佛祖為帶冠禪定坐姿,此種寶冠釋迦在9?11世紀的比哈爾帕拉以及克什米爾風格中非常常見,應當是摹來之作。其整體風格依然是高棉吳哥風格。

古代高棉 吳哥王國石窟造像

從以上幾件高古泰國佛像我們既能看到帕拉風格的影響,又能感受到印度笈多風格對早期泰國南部造像藝術的骨骼塑造。同時又有在高棉吳哥藝術的蔭蔽下華富裡造像藝術的茁壯成長。

古代高棉 吳哥王國石窟造像

收藏的樂趣來自於從器物的表象推演它曾經的恢巨集,要比照重要的館藏標誌性文物,更要從國際知名的專家那裡汲取營養,我們現在能夠看懂更多的風格造像不僅僅是因為我們的勤奮努力,而是因為我們站在了這些前輩的肩上,所以才可以登高遠眺。

原文作者:劉釗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8年3月刊《泰國高古佛造像再認識》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