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深圳灣學校:讓育人回歸本位

深圳灣學校

讓育人回歸本位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杜瑋

本文首發於總第893期《中國新聞周刊》

3月14日下午兩點,深圳灣學校四年級的體育課開始了。來自克羅地亞的米斯拉夫·什科夫蘭扛著一袋足球,身後的“士兵”整齊排成兩列,緊緊跟隨。前十分鐘,米斯拉夫讓學生們跑圈、熱身,之後,他進入主教學環節:帶領學生們以小組為部門運球、傳球。與此同時,田徑場的東南角,馬蒂亞·伊萬契奇在率領著一年級的小朋友做著跳圈遊戲,另一邊,籃球課、網球課也同步展開。操場上,共有四個年級的六個班都在同時上著體育課。

該校特色體育課程的負責人、同樣來自克羅地亞的馬可·蘇吉卡說,目前,學校共有5名體育外教,每人都有著體育相關的教育背景以及至少兩年的工作經驗,並都至少在某一項體育運動中有所專長。在深圳灣,最慷慨的就是體育課的供應,所有的學生每天一節。每天第一節課前,學生們還會有半小時的陽光體育,跑步、跳操,下午放學後,仍有一節課外時間用來在揮灑汗水中放飛自我。

深圳灣學校是一所南山區政府委託深圳市基石教育基金會管理的九年一貫製公辦學校。小班化、國際化、體育即教育、激發學生自主性等特色讓學校回歸育人本位,在基礎教育改革領域成為先行者。

基金會辦學

政府委託基金會辦學是近年來深圳市在辦學機制上的一個創新,而對於基石教育基金會理事長楊希來說,深圳灣學校的誕生是其十多年教育理念與夢想的不斷延展和落地。

對於楊希,公眾更熟悉的身份或許仍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五連冠時代的名將。1981年,其所在的中國女排在第三屆世界杯賽中首獲冠軍,拉開五連冠序幕。1982年,女排姑娘們在第九屆世界女排錦標賽中再次奪魁,這屆世錦賽後,楊希選擇了退役。

由於出身教育世家並對教育感興趣,楊希退役後,曾赴美國西肯塔基大學深造,獲得了教育學碩士學位。結合自身經歷與國際上對運動員教育、培養的慣例,她發現,國外運動員大都從學校走出,而且,國外只有大眾體育和職業體育之分,並沒有一個職業像國內一樣叫專業運動員。相比之下,國內很多運動員從小脫離學校,進入專業隊訓練,體育和文化課學習二者割裂。與此同時,在學校裡,體育也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2006年的一次旅行途中,楊希與丈夫看到雲南香格裡拉和麗江的孩子們身體健壯,是當運動員的好苗子,於是產生了讓他們運動成長的想法。由於當地缺乏好老師,二人最終挑選了10個當時只有七八歲的雲南少數民族女孩,將她們帶到北京,成立山花網球實驗班,一邊教她們打網球,一邊讓她們上文化課。如今,10個孩子中,有些人就讀於深圳中學,即將參加高考,其余幾人已經在打職業比賽。這是楊希將體育與文化課教育二者融合的第一步。

2012年,為將山花網球實驗班的模式進一步推廣,楊希在北京成立了一所名為世紀東方的民辦學校,將北京奧運場館中的國家網球中心改造成學校校舍。學生在接受文化課教育時,還能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訓練。從學校層面上,楊希實現了讓體育回歸教育。

除了民辦學校,能否有更多公辦學校的孩子也接受這樣的教育?供給的教育質量能否更優?辦學體制上可否有更大突破?

2014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乾意見》發布,提出要加大體育產業投資,把全民健身也提到了新的高度。這種大背景下,作為全國改革先行者的深圳,決定要加快體育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學習借鑒國外體育發展的先進經驗,尤其是從學校培養選拔青少年運動員的有效機制。這一年,深圳市政府看到了楊希在辦學上取得的一系列成績,幾番考察後,決定以委託基金會管理公辦學校的方式將其育人模式引入。

籌備深圳辦學期間,出於和楊希相同的教育理念及夢想,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錚也決定加入。王錚是中國教育界倡導教學改革的先鋒人物,曾在深圳創辦了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並兼任校長,還曾在2002?2009年間,擔任深圳中學校長。在深圳時,王錚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分層教學和單元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改革,深圳中學的學生錄入名校的人數有了很大攀升,在各類學科競賽中屢創佳績。

2016年4月,深圳市基石教育基金會成立,楊希任理事長,王錚任副理事長,基金會還吸納了教育、體育、科學等多領域專家資源。幾經選址後,楊希將新的夢想啟程地定位在了致力打造深圳“雙中心”的南山區。

2016年8月,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政府和深圳市基石教育基金會簽訂了合作辦學框架協議。依據協議,南山區政府負責學校土地劃撥、校區建設、生均經費撥付,基金會籌集用於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及教育創新的增量費用。

2017年9月,深圳灣學校開學。學校實行25人一個班的小班化教學,市區兩級政府和基石教育基金會代表共同成立了學校理事會,由王錚任理事長,學校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除了課程中心和行政中心,學校的管理直接以紅棉、綠榕、藍楹、紫荊四個書院為部門進行,每個書院300餘名學生,20多位老師,涵蓋1到8年級。層級和機構的減少也利於實現扁平化管理。

在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趙立看來,委託基金會辦學,能更好整合社會資源,為學校注入新的活力,學校發展上,也能有更大自主權和靈活性,辦學上,更易開展差異化和引領性探索,形成自身特色。

體育回歸教育

深圳灣學校奉行體育與其他課程融合的做法,因此,他們常說,在某種程度上,學生們的“英語是體育老師教的”。

從小學一年級起,學生們的體育課都由外教來上,從指令、動作到數字、顏色,諸如此類的英語表達都要在真實的語境下直接運用。為了幫小朋友們跟上節奏,學校英語老師和體育外教建立起了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通常,英語老師會將學生上體育課時可能會用到的詞句提前教授。“剛開始一兩個月和學生溝通的過程有些困難,但到了四五個月後,孩子們的進步就很快,他們相當於學了兩遍,體育課就是英語的實踐過程。”馬可說,而且,他發現,當孩子們看到體育老師身懷絕技卻不說中文時,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拚命學英語。

在深圳灣學校,除了常規體育課,還開設有足球、籃球、排球等多樣、多層次的社團、校隊,有興趣的同學可申請加入,在試訓合格後,可正式入夥。但這當中,有一個硬性要求,“當學生學習成績出現大幅度下滑,與體育訓練不能兼顧時,就要離開,其他學生進行補位。”馬可說。

學校成立之初,馬可就在楊希的邀請下加盟。他有著體育管理碩士的學位,之前,還在德國一家俱樂部做過三年的專業足球運動員。有相關體育教育背景和至少兩年的工作經驗,是這裡招聘教練的必備條件。他期待,這裡的學生也都能實現學業成績和體育能力的雙豐收。“我們希望能夠培養出具有很好教育背景的職業運動員,而即便他最終沒能成為職業選手,他的教育背景、英語水準依然使其擁有進入中國乃至世界任何一所高校就讀的資本和機會。”

在深圳灣學校,愛上體育並不困難。相比其他傳統學校,這裡的體育課不會被其他科目沖掉,老師上課也不再只是讓學生跑步、做仰臥起坐等常規操作,而是會積極調動學生興趣,精心準備授課內容,讓學生走進不同的世界。

綠榕書院八年級(1)班的王懌達一直對籃球有些發怵,於是,體育老師在他身邊玩起了手指轉球、球繞身子、拋球等花式動作,“他努力在找我的興趣點,不能不給他面子。”紅棉書院七年級(3)班的高唱在小學時幾乎對體育無感。這學期,在老師幫助下,她開始接觸排球,從找球感、練手型、顛球,到之後經過考核,“老師教得很細,而且,當老師給定一個目標,我們完成時,就有了成就感。”上學期,高唱申請加入了學校的籃球隊,經過兩個月試訓,成為初中部最終晉級的三個人之一。

在楊希看來,體育能帶給人的遠不止運動本身。“未來10年,我們可能不知道人的認知水準、科技水準會處於什麽狀態,但我們都認同孩子需要什麽素質來面對挑戰,不怕困難的精神、團隊責任感、敢於面對失敗,這些都是今後社會需要的,也是體育能給予他們的。”

激活學生自主性

深圳灣學校的老師享有教學組織的高度自由。

李鬱青是藍楹書院的副主任,也是小學四年級的英語老師。來深圳灣學校之前,她曾在甘肅隴南一所鄉鎮中心小學支教過兩年。她發覺,在傳統學校,學生們依舊在應試路上奔忙,老師也只能按部就班,依據課本編排備課,再到對應時間節點組織學生參加統一的考試。自己無法依據學生特點和班級特點自由掌控課堂,學生也沒有學習自主性,她有一種無力感。

在深圳灣學校,一切得以改變。她除了國家指定教材以外,還有豐富的教學材料可以並行使用,教學進度、每周教哪些內容都能自行掌握,在講到用英語描述規則時,她還可以引入露營時的真實場景,開展情境化教學。她成了一名課程設計師。

這也是深圳灣學校對每位老師的期待。校長鄭向東解釋說,學校在對國家課程標準全覆蓋的基礎上,通過拆分、整合、順序調整等方式,先將國家標準轉化為更符合學生成長特點的學校課程標準,比如,將國標中要求一年級學的拚音調整至三年級,這樣學生學習效率會更高,之後,每位老師可以再依據學校課程標準,展開“二次創作”,將其變成一個個從學生視角出發的學習目標,並依此組織課堂教學。

給老師解開束縛的同時,也是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步步靠近。而鄭向東更倡導的是,把課堂直接交給學生。這無論對老師還是學生,起初都是挑戰。

孫曉慧是藍楹書院的主任,之前,在南山區一所中學已有過11年的執教經歷。讓學生講課,她始終覺得不靠譜,後來,她決定放手。她把班上孩子分成8個小組,讓他們登台展示,互相打分,自己則在學生講錯時及時救場。

起初,學生們的教學方法很像過去的自己,“講語法,純乾貨,沒有代入”,漸漸地,他們找到了自己的節奏,說的內容也比起老師來更容易讓人懂。而且,學生們還玩出了聽歌填詞等測試的新花樣,並附有“看題不認真,事後兩行淚”的靈動提示。

綠榕書院教八年級語文的陳彤,在來深圳灣學校之前,就想著將戲劇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創造出一種體驗式教學,但這在傳統學校中難以實現。上學期,她啟動了《簡愛》的戲劇表演和牆書項目,充分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對《簡愛》整本書的內容分析、精選、概括後,學生們製作出了一幅長篇連環畫。之後,學生們又主動提出對作者所處的維多利亞時期和對應中國的時代風貌進行探究。

每個班25人的規模得以讓更多自主性學習的活動展開。在此基礎上,如何讓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更進一步,是上學期起,副校長陳揚彬就拋給紫荊書院二年級班主任馬力的問題。

這學期,馬力開始了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數學課教學。他將每堂課的重點內容錄製成5?10分鐘的微課,提供資源支持,有興趣、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提前學,然後,在完成相應練習並通過老師考核後,就能一路通關晉級,最終成為小老師、老師的小助手,幫助其他同學答疑解惑。

而在學校範圍內,老師們都要提前一周甚至一個月,給學生訂製出一份學習指南,使之擁有一份尋寶秘籍,學生自己調控進度,自主探索。

在深圳灣學校,學生期末的成績隻佔20%,更多還是平時的過程性評價。而關於外界對學生成績的擔心,早在2017年開學前的招生答疑會上,王錚就表達了深圳灣學校要在3年後中考成績位列南山區前三、深圳前五,5年後南山第一、深圳第三的決心。鄭向東則解釋說,學校所追求的是每個學生都有進步,激發其向上的能力,鼓勵其不斷挑戰高難度,而培養學生的核心是讓其變成有責任感,能自主學習、為自己負責的人,這樣的孩子學習成績不會差。

趙立認為,當教育改革順應了人的成長規律和長遠發展時,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學生有興趣、有動力,不功利地擁有各種素質,未來就不會出問題。在他看來,深圳灣學校的學生都帶有鮮明的特質,有著積極健康的心態,清晰的目標以及讓目標實現的方式。作為基礎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未來,深圳灣學校的引領作用將非常大,這需要一個周期來顯現。“學校現在的嘗試,是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也符合深圳對教育發展的一種要求,是一種積極探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