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東方的玉米賣到6元/根,可農民為啥還是不賺錢?

近日,新東方帶貨的一款“東北黃糯玉米”火了。這是東方甄選的第三款自營商品,據說上新當日就賣斷貨。但也有網友質疑其直播間“6元錢一根的玉米”太貴。

對此,主播董宇輝回應說“谷賤傷農”,一個東西如果徹底沒有利潤,那麽農村種地的人就會越來越少,所以價格不能太低。

事實上,在一些實體商超,比6元錢貴的玉米還有不少,個別玉米甚至賣到了10元以上。不過,部分玉米種植戶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一根玉米在田間地頭的收購價實際只有幾毛錢,至於收益就更少了,稍有不慎可能還會虧損。

那麽,玉米都賣這麽貴了,農民為啥還是不賺錢?

一根玉米收益不到2毛錢

新東方帶貨的這款玉米產自我國吉林。資料顯示,吉林省是我國第一大玉米主產省,玉米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14%。這裡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溫潤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地,造就了絕佳的玉米生長環境,其中公主嶺更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命名為“中國玉米之鄉”。

不過真正讓這款玉米出圈的並不是味道,而是價格——6元一根。有網友質疑其直播間“6元錢一根的玉米”太貴。對此,主播董宇輝回應說“谷賤傷農”,一個東西如果徹底沒有利潤,那麽農村種地的人就會越來越少,所以價格不能太低。

事實上,新東方玉米6元/根的價格,跟同類鮮食玉米產品相比,價格並不是最高。中國新聞周刊在北京一家超市裡發現,來自雲南西雙版納的冰糖玉米,1.5公斤(6根裝)的價格為45.8元,折合7.6元/根;另一款號稱有機的甜脆玉米,一根(350克)的價格則高達11.9元。

那麽農民真的因此增收了嗎?

高俊義是吉林公主嶺的玉米種植大戶,去年他承包了3000畝玉米地,每畝地產量大約在1000-1200斤左右(2000來根玉米)。

“這些年玉米的行情變化很大,2016年的時候是谷底,一斤才賣幾毛錢。這幾年好些了,收購價最高能到每斤1塊4。我一坰(15畝)地的淨收益,也從2016年的2000-3000元漲到了7000-8000元。”按照高俊義提供的數據計算,每根玉米的價格僅為4-6毛錢,收益則不足2毛錢。

與高俊義感同身受的還有張鐵政。作為黑龍江五常市鐵政水稻種植合作社的負責人,張鐵政同時也是抖音農產品帶貨達人,他的账號 @江田古稻 擁有267萬粉絲。今年,張鐵政承包了2000畝玉米地,大概能產出250萬棒玉米,每棒的價格在8毛錢左右。

在他自己的直播間裡,12棒玉米的價格為43元,“但利潤實際上也只有5塊錢,攤到每棒玉米上才4毛2。”

不管是新東方的6元玉米還是11.9元的有機玉米,其價格都遠比田間地頭的收購價要高得多。那麽問題來了,這中間的利潤去哪兒了?

利潤低 成本高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電子商務專業教師宋麗芳從事農村電商培訓多年。據她觀察,近年來電商迅速發展,很多地方也將農產品放在電商平台上銷售,但農民獲得的實際收益其實有限。

一是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無法讓大部分農民獲得穩定收入;二是農民缺乏運輸農產品的設備和渠道,無法和消費者直接對接,因此必須借助中間商的力量。

“這種情況下,農民的地位相對弱勢,處在產業鏈的低端,因此分到的利潤往往也是最少的。”宋麗芳指出。

張鐵政向中國新聞周刊舉例,農產品的銷售鏈條比較長,從田間地頭到最終走上消費者的餐桌,中間還有很多環節。以玉米為例,農民收割後,還要經歷剝皮、篩選、清洗、殺菌、包裝、倉儲、運輸、銷售等步驟。農民如果只是單純種植的話,後面的環節可能都沒辦法參與,自然收益也跟他無關。

早在2012年3月14日,《農民日報》的一則報導就指出,“白菜價格從田間到超市漲10倍,物流成本佔一半”,原因在於“農產品從農民手中到消費者手中,要經過四五個流通環節,每個環節都有汙損、裝卸、運輸、人員成本、資金成本、利潤等等”。

另有權威農業專家做過統計,在整個農業產業鏈中,農民的投入約佔55%,但隻拿了22%的回報;中間的流通商投入約24%,卻拿走了60%左右的回報。

那麽,農民為何不自己做主播帶貨,把利潤截留下來?宋麗芳表示,想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在她看來,對普通農民來說,電商直播的技能門檻較高,並不是動動嘴那麽輕鬆。

農貨直播涉及網絡交易與食品安全兩大領域,對供應鏈、品控、客服團隊、食品安全管理機制等環節要求很高,在直播中還需要嚴格內容審核,需要熟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子商務法、《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廣告法、價格法等法律法規。

相反,當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普遍老齡化,文化水準不高、經營觀念落後、管理較差,是一群地地道道的生產者,更擅長埋頭苦乾,因此農產品領域叫得上號的頭部主播少之又少。

高俊義去年曾嘗試過自己直播帶貨,但效果很不理想。“面對鏡頭,自己不知道聊啥,收看的人也很少,有時候才十幾個人。”在試水了一個月後,高俊義攏共賣出去1萬來塊錢,但快遞、包裝、倉儲、物流的成本就超過了上述收入,這麽一算反倒虧了。

利潤分不到的同時,農業生產成本卻在一路上漲。高俊義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21年,農藥、化肥價格大幅上漲,種糧畝均成本增加100元左右,抵消了糧價上漲帶來的部分收益。如此一來農民收入低也就不難想象了。

農民怎麽才能賺到錢?

俗話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那麽如何才能切實提高農民群體的收入?

從根本上來說,農民要想靠種地盈利,就必須做到產銷對路,產銷兩不誤。

布瑞克·農產品集購網研究總監林國發表示,長久以來,農產品銷售難是農民增收的一大瓶頸。由於接收信息的渠道狹隘,農民接收的信息往往是零碎的和滯後的,更多時候,農民生產的品種和數量依靠個人經驗來決定。

於是,產量過剩、增產不增收的現象時有發生,甚至出現“蒜你狠”、“薑你軍”、“豆你玩”等為代表的小宗農產品價格如坐過山車的現象,導致農民損失非常慘重。

此外,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形態,又決定了自身產量有限,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對“菜販子”沒有話語權,缺少定價權。

“因此,農業種植要調整到賣什麽就種什麽的邏輯,以需定產,跟著市場走才能賺到錢。”在林國發看來,發展訂單農業就是個出路。企業對市場需求把握更準,抗風險能力更強,與農戶簽訂單,可以有針對性地生產更有市場前景的產品。對於農戶而言,訂單農業因需定產,銷路價格有保障,免去了“種出來賣不掉”的後顧之憂,可以把心思都用在地裡,以好產品帶來好收益。

“換句話說,種植大戶只要安心把地種好,增加產量,提高品質,就能獲得比較穩定的收益。”

宋麗芳還補充道,想將農產品的定價權切實掌握在農民手中,就必須有一個立足於當地的專業組織,使得本地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既能符合市場需求,又能減少中間渠道對農產品利潤的分割。而“產、供、銷”一體的合作社模式,有利於形成規模化種植,可以提高一定的議價能力。

在我國,玉米、水稻、小麥並稱三大主糧,其中玉米產量最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玉米產量達到了27255.2萬噸,較2020年增加了1188.68萬噸,同比增長4.56%。但是,綜合考慮供需形勢,國內玉米市場存在一定的產需缺口,這是因為玉米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口糧,更在於飼料糧。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從玉米的消費結構來看,玉米的下遊消費端主要包括飼料消費、工業消費與食用等其他消費。“由於玉米是飼料的主要原料,因此飼料消費是玉米需求的主要來源。”

資料顯示,2020年玉米消費中的飼料消費佔比為71%;其次為工業消費,製成玉米澱粉等加工品,後續進一步加工為澱粉、酒精、檸檬酸等產品,佔比約24%;而食用等其他消費佔比甚微,約為5%。

近年來,隨著我國畜牧業的發展,玉米消費不斷增強,目前已經無法自給自足。根據海關數據,2021年我國玉米進口量較前一年增長近兩倍,達到了2835萬噸,創下紀錄新高,佔全國玉米總產量的十分之一以上。這也導致我國糧食進口成本進一步增加。

李國祥指出,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力軍,讓農民種糧有收益,國家糧食安全才能有保障。

作者:余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