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9年,京東與拚多多的正面戰爭

已經短兵相接的拚多多與京東,在2019年必將有一場惡仗。

天下網商記者 杜博奇

2月的最後一天,已經許久沒有公開拋頭露面的劉強東,現身京東集團財報業績說明會。

一個小時的會議,劉強東講了兩分鐘,談了三件事:下沉三四線城市、推進管理數字化和落地線下新業務。

話雖不多,信息量卻不少。如果說推進管理數字化是為了降本增效內部挖潛,落地線下新業務是為了尋找外部增量空間,那麽下沉三四線城市意圖則尤為明顯——矛頭直指拚多多。

拚多多用了不到四年時間,就斬獲了4億活躍用戶,而京東創立21年用戶才3億出頭。

雖然拚多多還小心翼翼地自稱“中國第三大電商”,但瑞銀已經開始宣稱它超過京東成為“第二大電商”。

京東長期卡位“中國第二大電商”,畢竟這是決定它估值的一個重要指標。而如今拚多多悍然出現,不僅讓京東黯然失色,更削弱了它在投資人眼中的分量。劉強東焉能坐視不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隨著移動互聯網紅利的消退,存量競爭無法避免。如今拚多多與京東互相殺入對方的地盤,業務層面的正面交鋒,必然牽動資本、技術、人才的全面較量。

值此關鍵時刻,三年時間為京東技術研發花去200多億的CTO宣布辭職,又意味著什麽?

爭奪“第二大電商平台”

對於拚多多,劉強東起初是有些不以為然的,去年夏天拚多多上市前,他接受外媒採訪就表露出蔑視——“如果你在中國購物過幾次,也許只要三次,你就會有自己的答案了”。

不過,今天的拚多多已經讓京東感到威脅:它的年度活躍買家達到4.185億,遠超京東3.053億活躍用戶账戶,並且在用戶使用時長、GMV增速等關鍵指標上,也把京東甩在後面。

瑞銀最近發布的報告,甚至公然把拚多多捧為“中國第二大電商平台”,而這個位置,曾是京東的命脈所在——京東上市前夕,就是以此為錨點,向華爾街要來了百億美金的估值。

2018年京東活躍用戶達到3億,但是拉到每個季度來看,用戶增速受經營波動較大,且放緩跡象明顯。其中618大促所在的Q2創下歷史新高3.138億。Q3發生了聯璧金融案和明尼蘇達事件,用戶減少860萬。雖然有雙11的效應在,但Q4僅比Q3增長了10萬用戶。

相比2017年,Q2和Q4兩個年度促銷季兩三千萬的用戶增長,2018年已經大不如前。

京東以一二線城市為大本營,但是據劉強東披露,“2018年第一次三四線城市超過一二線城市”。由此推測,京東2018年用戶增長主要是由三四線城市推動,而一二線城市的增長似乎已經見頂。

相比之下,2018年拚多多正在加速上行。一手“品牌館”,一手“電器城”,殺氣騰騰地衝向“五環內”。尤其是拚多多忍受巨額虧損,低價銷售蘋果手機,直接打中了京東的要害。

京東也在發力社交電商,上線拚團、拚購等一系列業務,去拚多多“根據地”三四線城市探尋增長空間。

根據questmobile統計,三四線以及以下城市的用戶規模比一二線城市多出1.05億。拚多多在2018年的活躍用戶增長也主要來自下沉市場。不過,與京東遇到的問題類似,它的用戶增量出現了明顯的放緩,2018年季度用戶增量從5000萬、4000萬逐步回落到3000萬。

拚多多的野蠻生長,根植於假冒偽劣產品的土壤,這也成為它前進道路上最大的“地雷”。為了洗白原罪,它僅在2018年就付出134億的銷售和行銷費用,比前一年增長900%。

劉強東對拚多多的嘲諷,核心也在於此,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它就沒法走遠。而且,隨著體量的增大,假貨問題的負面效應,正在拖累拚多多的步伐。2018年8月,拚多多關閉了1000多家店鋪、下架了430萬件商品,未來一年還計劃新增500名員工專門打假。在平台治理上,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競爭對手並不會再輕易給它犯錯的機會。

隨著用戶增速放緩,短兵相接的拚多多與京東,在2019年必將有一場惡仗。雙方在正面戰場的交鋒,比拚的是業務能力、技術實力以及配置資源、調兵強將的能力,而這一切,最終將落點在“人”上。從目前的局勢看,拚多多招兵買馬,京東軍心動蕩,似乎都還沒有做好開戰的準備。

2019年為了降本增效,京東推出“995工作製”和“末位淘汰製”兩大工具,加大內部管理力度,副總裁以上高管將近百人,今年他們當中的10%將在業績考核中被淘汰掉出局。

而劉強東財報會議上提出的管理數字化,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用“電腦”替代“人腦”。

CTO在京東只是“8號人物”?

3月15日,京東用一紙公告宣布了CTO張晨的卸任,給出的理由是:“家庭原因需長期在海外生活”。

饒有趣味的是,此前一天,拚多多決定成立技術顧問委員會,由獨立董事陸奇親自掛帥。

京東和拚多多,兩家公司對技術的重視不在一個維度上:拚多多CTO陳磊是創始成員,在高管序列中的地位,僅次於黃崢的“二把手”;則京東管理層,CTO張晨卻排在倒數第二位。

劉強東麾下,除了陳生強獨立運作已經剝離出去的金融業務以外,在京東這個上市公司體系內,徐雷和王振輝這對“左膀右臂”分別執掌零售、物流兩大核心業務,外圍的六大CXO序列中,按照重要性依次排開,分別是戰略、財務、人力資源、亞太市場、技術和服務。

拚多多管理層並沒有京東那麽多CXO,CTO的話語權也凌駕於副總裁和高級副總裁之上。

今年1月18日,拚多多CTO陳磊在極客公園創新大會的公開演講中提到:“在零售變革之前,技術永遠是第一位的,所以說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不斷地優化算法。”

言猶在耳,兩天后拚多多就爆出bug,大批用戶利用優惠券漏洞“媷羊毛”,據傳由此造成損失200億,拚多多雖然聲稱損失低於千萬人民幣,不過卻由此暴露了技術力量的薄弱。

陳磊領導的技術團隊約1700多人,其中200多人從事算法研究,如今正在重金招募工程師。

相比之下,京東更像是一家業務導向的銷售型公司,近年才開始重視技術,之前技術更多是為業務服務。

京東早期的ERP系統是劉強東自己編寫的。2008年李大學加入京東,負責整個IT信息的建設,牽頭組建了5000多人的研發團隊,還完成了 ERP系統落地和京東商城的多次改版。

李大學在京東幹了7年,從副總裁做到高級副總裁,最後也沒撈到CTO的title。2015年李大學離開後,繼任者張晨也是以高級副總裁身份負責技術研發,半年後擔任CTO,牽頭雲計算和大數據。

張晨擔任CTO這幾年,京東開始真正意識到技術的重要性,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出現比較大的增長,從2016年的40多億,2017年的60多億,增長到2018年的121億人民幣。

這些巨額的剛性投入就是對未來下注,高風險,而且也不會在短期內帶來回報。張晨卸任以後,京東會找誰來接任?新任CTO會重走老路,還是改弦更張?都給京東的技術路線打上了一個問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