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四十根金條買一對酒杯,3000多件古董全部捐給國家

孫瀛洲先生中年時期

這個人就是孫瀛洲。

為故宮捐獻做出最頂尖貢獻的有兩位:

一位是捐書畫的張伯駒,一位則是捐瓷器的孫瀛洲。

孫瀛洲(1893~1966),河北冀縣人,我國文博界傑出先驅之一,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鑒定家。

孫瀛洲的人生軌跡就像一個傳奇。

他14歲時為糊口到北京一家具店當夥計。隨後,他又到當時的“同春永”、“寶聚齋”等古玩鋪子當學徒,學徒期滿後任採購、司账。他聰明好學,又吃苦耐勞,跟著老先生學習了不少古玩鑒賞知識,又精心學習經商買賣。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鬥和積攢之後,孫瀛洲終於在北京東四南大街創辦了自己的古玩鋪子 ——“敦華齋”,以經營、鑒定、收藏、研究明清瓷器為業。

孫瀛洲捐獻的犀角杯

敦華齋在孫瀛洲的經營下,沒過幾年就成為了京城一帶數一數二的古玩鋪子,每天上門賞玩、消費者不計其數,生意火爆。據孫瀛洲的兒子孫洪琪回憶,當時敦華齋裡光學徒工就有20多人,每個月進出的古玩多達幾萬件。盈利所得的銀元、金條每月都要用木箱子抬去存銀行,孫家成為了銀行的大戶頭。

雖然坐擁千萬家財,但孫瀛洲卻一直保持著勤儉節約的作風。平日一身素衣,家人也是如此,連女兒冬天戴的手套都是妻子用襪筒改的。孫家一日三餐極其簡單,他還規定全家人一個星期只能吃一次肉,而且每次都捨不得吃1塊錢的(半斤),隻吃2兩,還必須切得細細的,這樣可以多夾幾筷子。他自己很少在外面下館子吃飯,出門辦事也只在攤子上隨便吃碗面填肚子。過春節,自己動手給孩子們做糖葫蘆吃。

1塊錢的豬肉捨不得吃,價值幾十根金條的文物他卻捨得買。一次,孫瀛洲看上了一對明朝成化年間的三秋杯,這種杯子極其稀少珍貴,孫瀛洲當即以40根金條買下收回家中。這40根金條按照當時的購買力,能夠在北京買下2套高檔四合院。

這對高僅兩寸,胎釉薄如蟬翼,杯身以秋菊、蝶、草組成畫面,表現出秋天的景色的“明代成化鬥彩三秋杯”如今已經成為故宮鎮館之寶之一。此杯身世不凡,相傳是明成化皇帝非常寵愛比自己大17歲的萬貴妃,為討她歡心,命景德鎮工匠特製的禦用酒杯,到明嘉靖時已屬珍品。據孫家後人透露,視寶如命的孫瀛洲當年不惜用40根金條買下後,就一直珍藏家中秘不示人,連家裡人都不給瞧,直到捐給故宮的前一天……

明成化款鬥彩三秋杯

又有一次,孫瀛洲在一古董攤上淘得一個宋代龍泉窯青釉瓶。攤主是位識貨人,死活要黃金20兩,孫瀛洲最後以15兩成交買下。這樣的事情,還發生過不少,每次,孫瀛洲都毫不吝惜自己的錢,只要看得上眼,就一定會買下。

哥窯青釉弦紋瓶

作為北京著名的古陶瓷經營者,孫瀛洲經常親自到各地尋訪收購,由於為人誠實、隨和、給價公道,行裡人都願意與他打交道。因此,孫瀛洲憑借好人緣收了不少高質量的陶瓷精品,從晉唐名瓷,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到明清瓷器,無所不包,自成系列。

“漢保塞烏桓率眾長”駝鈕銅印

孫瀛洲是一位文物癡,文物古董就是他的生命。

孫嬴洲的子女曾說過,覺得父親好像就因為文物才來到這個世界,全身心投入到文物當中。對經手的文物,他必定仔細觀察、記錄,進行比較研究,尤其是對明清瓷器更是深入鑽研,甚至為深入研究明清瓷器製作工藝,弄清鑒定真、贗的規律,曾多次到景德鎮仿燒明清瓷器。

明洪武 紅釉印花雲龍紋高足碗

因為明清時期的墓葬出土瓷器很少,帶紀年的更少;造型又不像唐宋及更早期的瓷器那樣有相對固定的標準;加上各個朝代的年限不長,瓷器的品種又繁雜,連續性又較強,因此明清瓷器的鑒定有自己的特殊性,對其進行精確的斷代是非常困難的。

孫瀛洲以明清帶年款的官窯瓷器作為標準器,把不同朝代的瓷器所具有的不同時代特徵排比出來,經過研究歸納,將這些“鑒證”提到理論化的高工再用以指導鑒定實踐,為明清瓷器的科學鑒定奠定了基礎。因此他成為我國採用類型學方法對明清瓷器進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使明清瓷器的鑒定從朦朧走向清晰。

明洪武 青花折枝花卉紋折沿盤

除了捨得買,孫瀛洲還捨得捐。

抗戰期間,孫瀛洲積極支援抗日,出資購買了大量槍支、彈藥、大炮等送上抗日前線,先後為支援抗日花去了數十萬銀元。1950年,為支持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孫瀛洲將店中古董瓷器拿出來義賣,賣得錢款上百萬元全數捐給了國家。此外,他還將自己的兩個兒子派去了大西北,支援邊疆建設。

文物工作者在孫家清點古董時的照片

1956年,孫瀛洲響應“支援國家建設,為國家貢獻力量”的號召,將近3000件古董全部無償捐給了國家。當時為了轉移這些文物,故宮博物院出動了10幾位專家到孫家清點了1個多月,前後動用了20多輛卡車。這些捐獻的古董包括:宋元明清瓷器2375件,犀牛角杯子32件,瓷器資料497件。

1957年初,孫瀛洲又捐出了清朝康熙、乾隆瓷器10件;1964年,又捐出瓷器64件,瓷器資料9件,共計2987件。這是有檔案可查的數據,再加上一些小件文物數量多達3000余件。

唐 邢窯白釉玉璧形底碗

從文物門類上看,孫瀛洲先生捐贈的這批文物也十分豐富,除陶瓷外,還有犀角、漆器、琺琅、雕塑、佛像、家具、料器、墨、硯、竹木牙骨、青銅、印璽等多個門類。其中有25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收入故宮永久珍藏。當然,最珍貴、最多的還當屬宋元明清瓷器,其中就包括花了15兩黃金的宋代龍泉窯青釉瓶,40根金條的明代成化三秋杯。

孫瀛洲的愛國驚世之舉,為一般收藏家望塵莫及,他也因此獲得了國家的獎勵。北京市曾將他於1923年開設的“敦華齋”招牌高懸於琉璃廠文化街,以老字號名店昭示後人。

孫瀛洲在故宮的工作證

之後,故宮博物院將孫瀛洲聘為研究員到故宮工作。聘到故宮博物院後,孫瀛洲竭力施展自己的才華,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曾帶領故宮博物院陶瓷專業人員做了大量整理、鑒定及收購工作。他將自己的鑒定經驗加以總結、發表,撰寫了大量精辟的闡述文物鑒定與辨偽的論文,至今對古陶瓷鑒定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文※革期間,孫瀛洲因為當過古玩店老闆的經歷,飽受風波,最終因受到迫害含冤離世,享年74歲。事後僅僅用一塊門板就被匆匆抬去火葬場,還不許留骨灰,不讓家屬看最後一眼。女兒懇求司機師傅能為父親留下骨灰,師傅對她說:“閨女你放心。”為此,孫家後人永遠記著那位姓白的司機師傅。

宋 官窯葵瓣洗

想想孫瀛洲在世時的“風光”,再對比他去世後的淒涼,不禁讓人想起張伯駒先生,兩人都是收藏大家,傾盡家財守護國寶,無私奉獻捐給國家,最終卻都落得個淒慘的結局。

明永樂青花纏枝蓮紋碗

有人說,如此愛國,克盡自身,未免迂腐;

有人說,好人不得好報,未知九泉之下,是否悔不當初?

而孫先生後人卻說:

“如果當年不是捐贈國家,這些寶物在‘文※革’一定會遭受厄運。”

也許,這才是老人家真正的心聲。

在這些真正的大藏家眼裡,文物並不意味著財富,而是事業和信仰。

明永樂 甜白釉暗花龍紋碗

畫裡有書香,他用中國畫講中國故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