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青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按下“快進鍵”

長江、黃河、瀾滄江源起於此,被譽為“中華水塔”——青海在全國佔據著十分重要的生態地位,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以改革勇氣大膽探索,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了大跨越,全國第一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順利推進,可可西裡順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順利啟動……

2018年,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長官下,我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奮力推進“一優兩高”,扎扎實實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了從最初的工業“三廢”治理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位全過程,大膽持續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下的“青海模式”,為推動我省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加大改革力度,推進生態領域保障制度建成

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我省正式啟動;2018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正式公布,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規劃,明確至2020年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

從三江源體制試點“花落”青海到建成國家公園的目標指日可待,我省大膽探索改革路徑,先後實施了原創性改革100多項,打破了“九龍治水”局面,徹底解決了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理順了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的關係,積累了一批可複製、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了搭建符合中央要求、具有青海特色的“四梁八柱”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我省制定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率先在省級層面對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頂層設計,《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作為中央深改組審議後由中辦國辦印發的首個方案,開啟了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真正開端。

不僅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排汙權交易、環境責任保險等重大改革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青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繪就的綠色長卷正徐徐鋪開。

持續推進生態環保領域改革,我省制定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基本建立形成了具有省情特點的生態文明監測、評價、考核、責任追究體系。《青海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制定印發,明確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範圍、權利義務主體和損害賠償解決途徑,逐步形成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制度體系。並在全國首次對重點生態功能區開展了基於遙感技術編制以實物量為主的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試點工作。

不僅如此,還積極推進環保領域改革,排汙權交易步入常態化,環境汙染責任保險基本涵蓋了高風險行業,環境汙染第三方運營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同時完成了三江源、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的優化調整和柴達木梭梭林、大通北川河源區兩個自然保護區晉級。

整合資源平台,生態監測網絡體系建設初見成效

對於青海省生態環境廳監測和監察處處長、研究員吳向培來說,幾十年的工作歷程是我省生態環境監測能力不斷加強的一個過程,他回憶說,原來監測空氣、水、土壤等環境品質時,都是靠人工手段,如今水環境、環境空氣、噪聲和異塵餘生等環境品質及重點汙染源排放都實現了以網絡為主的遠程實時自動監測監控。

勇立時代潮頭,以改革的勇氣大膽求變求新,全省環境監測工作最初從水質監測起步,發展到目前具備向社會提供環境空氣和廢氣、水(含大氣降水)和廢水、土壤、機動車排放汙染物、噪聲、室內空氣等十大類218項監測數據能力,打造了先進適用的環境監測業務體系。相繼建成空氣自動監測站71座、水質自動監測站36座。

我省初步建立並逐步完善了青海省環境空氣品質預警預報業務平台,基本達到了環境空氣品質預警預報的技術要求。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依托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青海湖流域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在全國率先初步建立“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的基礎上,建成了青海“生態之窗”。

我省還進一步完善了覆蓋全省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天地空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形成了以生態環境部門牽頭,多部門合作的生態監測工作機制,統一了監測指標、技術和方法,初步實現了部門間的數據互通共享。並利用高分遙感,建立起重點區域生態環境遙感監管平台。

同時,將重點汙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移動執法平台和在全國率先建成的有毒有害氣體監測預警系統、環境品質監測站網進行整合,構建了青海省環境汙染與環境風險監測監管一體化平台,實現了監測監管的協同聯動。

協同綜合治理,全省環境品質明顯改善

長江、黃河乾流、瀾滄江、黑河出境水質長期穩定在Ⅱ類以上;龍羊峽水庫等重要庫區和柴達木內陸河水質長期保持在Ⅲ類以上;2018年湟水河治理呈現歷史最好水準,湟水出省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

……

持續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我省經歷了由點源治理向面源治理拓展,從水氣渣治理向環境各要素治理拓展,從區域汙染防治向全面防治拓展,從單一治理向多汙染物協同綜合治理轉變,從微觀治理向集精準治理和總量控制、總量品質雙管控巨集觀治理轉變,汙染控制整體水準得到不斷提升。

系統推進水生態保護、水資源管理和水汙染防治,在三江源地區、青海湖流域、祁連山區、黃河乾流和湟水流域,實施重點流域乾支流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修複、良好湖庫生態保護、工業園區工業廢水集中處置等工程135項,完成了湟源縣汙水處理廠原位提標技術改造試點項目且出水水質達到準Ⅳ類標準,圓滿完成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和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

按國家要求集中攻堅,提前一年完成了歷史遺留鉻渣無害化處置任務,先行先試汙染場地治理技術研發,實施6處鉻汙染場地治理。建立了全口徑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清單。強化危險廢物收集處置全過程監管和環境風險防範。

著力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和拉網式全覆蓋,統籌推進“家園美化”行動,全省已累計投入近20億元,整治村莊和遊牧民定居點將達到3515個、佔村莊總數的78%,6州實現全覆蓋。

以汙染減排為抓手,實施各類減排工程,實現縣縣建有汙水處理廠目標,全省現役火電燃煤機組和1000噸/日以上水泥熟料生產線脫硫脫硝、鋼鐵脫硫工程全部建成,率先在全國將大氣主要汙染物減排向電解鋁和石油焦行業拓展。 2018年安排的65項減排工程已完成62項,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提前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三五”減排任務。

以改革擔當推動發展,如今的青海大地上,不斷向好的生態環境,推動新能源、新材料、高原特色農牧業等涵蓋工業、農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一個個產業發展正火熱,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個喜人成果,映射出了我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一個個大作為。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