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肝膽病之急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膽石症的中醫解讀》

《肝膽病之急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膽石症的中醫解讀》

急性膽囊炎:膽囊的急性化膿性炎症,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症,根據癥狀描述可歸於「脅痛」、「膽脹」、「黃疸」等病的範疇。

病因病機:本病最重要的病因是情志不暢和飲食不節,引起了肝膽疏泄不利,氣機鬱阻,鬱而化火;肝膽蘊熱,濕熱阻滯,影響氣血運行,進而形成氣血鬱滯的病理狀態。肝膽蘊熱、氣血鬱滯是急性膽囊炎的主要病機,肝膽蘊熱為本,進而引起的氣血鬱滯為標。

臨床表現:本病的臨床表現常見右脅下疼痛較甚,常放射至右肩胛下區,甚至出現絞痛,胃脘脹滿,發熱寒戰,噁心,嘔吐,厭聞油膩,口苦,口乾,大便秘結,小便黃赤,或出現黃疸,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或弦滑數。

治則治法:疏肝利膽,通裡攻下,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慢性膽囊炎:膽囊的慢性炎症,病情呈慢性遷延性經過,主要危險因素有膽結石刺激膽囊壁、細菌或者病毒感染、寄生蟲刺激、膽鹽過度濃縮或胰液消化酶反流入膽囊。本病有時為急性膽囊炎的後遺症,但多數病例以往無急性發作史,而在發現時即為慢性。臨床特徵為病程長,病情經過有急性發作和緩解相交替的特點。緩解期可無任何癥狀,有時可出現持續性右上腹鈍痛或不適感,噁心、噯氣、反酸、腹脹、胃部灼熱、右肩胛區疼痛,上述表現在進食高脂或油膩食物後加重。屬於中醫的「脅痛」、「膽脹」、「黃疸」等病的範疇。

病因病機: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病因與素體體質、七情內傷、寒溫不適、飲食不節及結石和蛔蟲內擾有關。情志失調,肝氣鬱結,或暴怒傷肝,疏泄失利,氣阻絡閉,而發為「脅痛」;外濕內侵,或姿食肥甘厚味,暴飲暴食,致脾失健運,痰濕中阻,痰鬱化熱,或飲酒過度,濕熱內蘊,使肝膽失其疏泄條達,而發為「脅痛」;氣鬱日久,血流不暢,淤血停積,或濕熱內阻,熱壅血淤,致膽汁淤滯,脈絡閉阻而發為「脅痛」;常有因砂石、蟲體阻滯膽道而導致氣機鬱結而發病者,病一開始既見肝鬱或濕熱癥狀。另外,久病傷陰、傷陽而致肝陰損傷、脾腎陽虛亦為本病的另一個重要病機。總之,慢性膽囊炎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臨床表現以氣滯、濕熱、淤血實證居多,以陰虛、陽虛虛證病者較少,虛實夾雜證表現者多見。

臨床表現:臨床常見右脅疼痛或者隱痛,口苦咽乾,痛引肩背,或噁心,嘔吐,納呆腹脹,厭食油膩,或胸悶氣短,心煩易怒,或大便不爽或秘結,小便黃赤等,舌質紅,苔黃或薄膩微黃,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治則:慢性膽囊炎有急性發作和緩解交替的特點,急性發作時,標實之證更著,其臨床表現為急性膽囊炎、宜疏肝利膽,通裡攻下,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緩解期治療的關鍵是疏肝利膽,理氣解鬱,使膽汁能順利通降,恢復「六臟惟膽不受五臟濁氣」之特點,達到通則不痛的治療目的。

膽石症:發生於膽囊、肝內膽管、膽總管。其形成是由膽道感染、寄生蟲棲居、腸道疾患等多種因素導致膽鹽的生成障礙或丟失過多,膽汁中非結合膽紅素增多,使膽固醇、膽紅素、碳酸與鈣相結合而沉澱所致。以發作性膽絞痛、消化不良、易合併黃疸與感染為主要的臨床表現,超聲和膽道造影為本病確診的主要依據。膽石症屬於中醫學的「脅痛」、「膽脹」、「黃疸」等病的範疇。

病因病機:本病病因病機的特點是肝膽同病,因肝膽互為表裡,同主疏泄,病理上可互為影響,情志鬱結、暴飲暴食、感染等都可導致肝膽同病,氣鬱可引起其他諸鬱,肝經有濕熱,尤易及膽,成為肝膽濕熱,影響其升降氣機,濕熱蘊久;或脾胃虛弱,釀生痰濕,壅阻氣機,瘀血內停,鬱而化熱,煎熬膽汁,以致濕熱、痰濁,瘀血相互膠結,以成結石。膽腹鬱閉,濕熱愈熾而變生百病。故其病理基礎以中焦虛弱為本,肝膽濕熱,痰濕內盛為標,病情多由氣及血,濕熱痰淤膠結難化而纏綿難愈。

臨床表現:常見右脅脹滿疼痛,或者遊走性疼痛,甚至痛引肩背,疼痛往往因為情志的變化而增強或者減弱,,善太息,胸悶納呆,噁心,嘔吐,口苦心煩,厭食油膩,大便黏滯,或見發熱惡寒或黃疸,舌質紅,舌苔膩或薄白,脈弦或滑。

治法治則:膽石症急性發作期病因多為膽腑不通,故以通為用,通降為順,而疏肝利膽、通裡攻下、清熱利濕及活血化瘀解毒均屬「通」法之廣義範疇。而在靜止期應「消」、「補」並舉,以清淡化飲、消瘀散結、消痞化積和健脾和胃、益氣養陰、養陰柔肝等多法聯用,使有形之邪得以漸消緩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