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DNA之父”詹姆士·沃森的“不赦之罪”

科學精神論場

科技日報評論員

1月15日,“DNA之父”詹姆士·沃森上了熱搜。沃森是諾貝爾獎得主,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之一,卻因為發表關於“種族智力論”和“基因差異論”被認為是種族歧視而遭到強烈抵製。近日,他曾經長官和工作過的冷泉港實驗室譴責其言論是在“濫用科學為偏見背書”,宣布剝奪其榮譽頭銜而引發熱議。實際上,這並不是沃森第一次發表類似的言論。

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世上芸芸眾生,有人擅長運動、有人擅長藝術、有人敏於行也有人樂於思。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基因、不同的體型、性別、相貌、習性。正視和承認群體之間,以及群體裡的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是人們應該有的態度。

但是,這種差異不應該成為種族歧視的借口,基因科學更不應該成為佐證歧視的依據。換一句話說,世界的美好正是因為它的豐富多彩,而這多彩也是源於人人都有獨特之處,人人都有長處和短處,不同人的所長可以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國語》有雲,“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這是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說的就是各種不同的元素,在不同的前提下相互協調、融合,最終都能得到發展,生生不息;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則無法發展、繼續。時代在變,道理不變。

自基因科學誕生以來,不少人喜歡把基因分成三六九等。但實際上,有些基因並無優劣之別,所謂好壞不過是人類對它們的評判。這些評判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會隨著時代背景、社會環境、認識水準的變化而不斷改變,有明顯的局限性。

此次沃森的言論在西方社會引發的強烈反應與西方文化體系是密切相關的。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西方文化一方面孕育了現代科學,另一方面也滋生了反科學的思潮,這是一個悖論。這股思潮在西方以文化、宗教等多種形式存在。在這種背景下,“科學正確”與“政治正確”之間產生的分歧引爆各方的關注也就不足為奇了。

沃森事件讓我們從更多維度、更多層次來認識和思考西方文化體系,也讓我們看到科學從來不是一個褒義詞,而是一個中性詞。科學在很多情形下並不是人類道德評判的最高標準,它只是人類文明發展中的行為過程,是人類對真理和真相的追求過程。在這一事件中,詹姆士·沃森到底犯下了什麽“不赦之罪”,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注明外均來自網絡

編輯:左常睿

審核:管晶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