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神化“最牛高考生”,輿論在焦慮什麽?

文/黃帥

廣西南寧二中高三6班學生楊晨煜在高考中取得創紀錄的總分730分一事,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評論稱:“楊晨煜全家人是小區裡的風雲明星,爸爸爺爺外公清華畢業,外婆北大奶奶複旦,媽媽上海交大畢業,屬學霸之家。”但很快這一謠言就被當事人澄清,該考生表示,父母都畢業於廣西本地學校,自己的成績是努力所得,希望網友不要太神化,也不要乘機炒作。

幾乎每年高考成績公布後,一些高考狀元的“光榮事跡”都會成為輿論場上熱議的話題。但是,早在2018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安全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強調:“各地要嚴禁宣傳高考狀元和高考升學率,一旦發現嚴肅處理”。儘管相關部門三令五申不讓炒作高考狀元,但仍抵擋不住廣大網友的熱情。這份屬於極少數人的榮耀,自然能吸引公眾的興趣,尤其是“光榮事跡”細節不夠的時候,網友就開始“腦補”了。當然,等真相大白後,這些謠傳也會逐步消散。

然而,從傳播學上看,謠言並非毫無分析的價值,雖然它並不是事實,卻是信息閱聽人想象中的“合理存在”。換言之,這個謠言之所以能流傳開來,以至於需要當事人與權威媒體辟謠才能止住,是因為其的確具備一定的閱聽人基礎,讓一些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在不少人的預判裡,學霸就該出自“學霸之家”,不僅父母都得名校畢業,連上數三代的老人也得是高級知識分子,這才符合“常理”。如果事實與之相反,則令人“大失所望”。

這種心理反映的是一種社會的普遍認知。似乎教育的代際傳遞,已經成為不可動搖的關聯結構,那種出身於寒門而“逆襲”的故事,越來越不被人看成普遍現象。在其背後,則是公眾在教育上的焦慮感。

這一類的焦慮,在社會上普遍流傳。不管是各種名目的課外培訓班,還是在輿論場上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學區房話題,都是這種焦慮感的外化形式。不少家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就自然聯想到自己的處境。當自己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的差距客觀存在時,心理上難以平衡。而相關的新聞的出現又進一步增加了人們的迷惘與焦躁。因而,很多人傾向於在內心用種種理由來為這種差距“合理化”,比如,人家出身學霸家庭。

這種情緒體現在輿論場上,往往就會製造一個又一個“神話”。因此,我們理應冷靜看待,審慎視之,不必過度擴大這種擔憂與焦慮感。不炒作高考狀元,不只是相關部門的要求,也應該成為普通網友的共識。只有當我們能平視這些高考考場上的優勝者的時候,才能擁有成熟理性的心態。一個考生的“成功事跡”,只是其努力奮鬥的結果,不必附加過多聯想、標簽與揣測。與其在他們身上找“存在感”,去炒作那些話題,不如從自己身上找尋前行的動力,做好清晰的定位,把握學業和事業裡的機遇,成就屬於自己的光榮戰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