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沈建光:疫後時代出口動能何在?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沈建光 徐天辰

  2021年中國外貿迎來“好采頭”。以美元計價,1-2月出口飆升60.6%,進口增長22%。儘管疫情期間中國發揮強大供給能力,以出口填補全球供需缺口,但同比逾六成的增速是2007年海關公布同比數據以來最高,這一點值得關注。

  強勁表現能否持續?出口動能是否將轉換?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諸多工作目標與出口密切相關,如“推動進出口穩定發展”,“加強對中小外貿企業信貸支持,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並對推進多個雙邊、多邊經貿協定提出進一步要求。探究此次出口“好采頭”的成因,並結合《政府工作報告》外貿政策部署分析,有助於厘清2021年及以後中國出口的動能所在。

  創紀錄增速如何達成?

  出口的供給層面主要受今年“就地過年”安排的驅動。2020年初,由於新冠疫情形勢嚴峻,中國采取嚴格防控措施,部分經濟活動暫停,前兩個月出口下降17.2%,因此存在低基數的一次性因素。

  但即使剔除基數效應,在“就地過年”安排下,去年四季度取得的兩位數增長表現也能夠延續。今年年初疫情總體已經得到控制,但局部仍有複發風險,各地提倡居民春節期間盡量“就地過年”,減少人員流動和集聚,因此企業能夠較早開工並交付出口訂單。

  出口的需求層面得益於外需全面回暖。分國別出口幾乎全線增長,對美國、歐盟、東盟、日本出口分別增長87.3%、62.6%、53.0%、45.5%。這背後存在兩重因素:

  一方面氣溫開始回暖、疫苗接種加速,發達經濟體逐漸走出秋冬疫情,經濟活動景氣度上升。至今年2月,摩根大通全球(除中國外)製造業PMI 達到55.1,服務業PMI達到53.0,均為疫情爆發以來最高值;從其他出口國的表現看,2021年前兩個月韓國出口增10.5%,越南出口增23.3%,亦對全球需求復甦構成印證。

  另一方面,海外財政刺激再次擴大消費需求。2020年12月美國通過9000億美元的刺激方案,推動美國零售額1月同比增長10.8%,為1994年3月以來的史上最高增幅。一旦增量需求無法由國內生產所滿足,那麽通常需要進口來填補。對比美國,歐盟、日本近期並未推出進一步財政擴張的方案,這可能也是中國出口全面上升、但對美出口領漲的原因。

  海外防疫需求和房地產繁榮仍是出口的兩大主動力。分品類看,1-2月出口增速全面高於2020年四季度,其中增幅突出的仍是2020年表現搶眼的防疫物資(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增60.8%、塑料製品增82.5%、醫療儀器及器械增75.3%)和地產家居(計算機增80%、家用電器增93.7%、家具增81.7%、燈具、照明裝置及其零件增122.1%)。

  疫後時代出口動能何在?

  總體而言,中國供應鏈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彈性,“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的目標超額完成。對於海外經濟體而言,中國出口的作用尤為突出,例如我們曾經分析過,2020年中國佔各國進口比例全線上升,而美國甚至可能出現了為規避關稅而少報自華進口金額的現象(見《中美貿易數據“倒掛”的背後》);此外,中國出口還起到了穩定美國通脹的作用(見《中國出口如何成為美國通脹“穩定器”?》)。

  在此背景下必須回答的問題是,在全球從“抗疫”轉向“免疫”、經濟動能切換之際,如何理解下一階段的出口動能和政策取向?在我們看來,全年中國出口增速或呈現“前高後低”,60.6%的增速不可持續,但全年仍有望取得兩位數增長。而在數據背後,需要關注三點結構性轉變:

  首先是從“量升”到“質變”。應當指出,疫情的供給衝擊具有特殊性,伴隨全球疫情逐步緩和、製造業活動恢復,部分受疫情推動的出口可能難以維持高增。例如,除疫苗之外的抗疫物資需求可能下降;隨著庫存極度吃緊,超低利率驅動的海外房地產繁榮終將回落,家居產品出口將面臨壓力;勞動密集型生產或恢復外遷,影響中國相關出口。在此背景下,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定加工貿易”,進出口“量穩質升”,這意味著接下來出口的發力點將不再是加工商品,而是高質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商品。特別是在疫後海外迎來新一輪投資周期時,資本品和中間品有望成為中國出口的核心動力。

  其次是以多邊體系促進外貿發展。2020年,在穩住外資外貿的同時,中國還在對外開放領域取得超預期突破。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亦在這一方面提出諸多部署,如推動RCEP生效實施、簽署中歐投資協定、加快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和積極考慮加入CPTPP。從貿易的角度來說,推進上述協定的談判、簽署和實施,將有助於推動關稅成本下降,實現原產地成分互認,促進與其他締約國的經貿一體化,而另一方面經貿協定中的約束性規則也能夠反向促進國內改革。

  再次是改善出口的不均衡問題。出口強勁增長的背後,亦存在著失衡問題。從品類看,抗疫、居家受益程度明顯高過一般消費品;從出口廠商看,不同規模企業的受益程度也大相徑庭。PMI數據顯示,大、中、小型企業的新出口訂單指數明顯分化,2月大型企業讀數為53.5,而中型企業只有42.9,小型企業更是滑落到35.1,接近中國疫情初期的谷底水準。疫情衝擊導致部分中小企業退出市場,大型企業出口佔比提升,其影響可能進一步傳導至收入端和需求側,損害經濟復甦動力。在我們看來,政策層面應加緊落實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加強對中小外貿企業信貸支持”,提振貿易整體活力,避免中小出口企業的生存困境擴散到其他經濟領域。

  (本文作者介紹:經濟學博士,現任京東數科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