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弘治十二年科舉舞弊案,一場徹底葬送唐伯虎人生仕途的鬧劇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這一年最重要的事莫過於在京師舉行的三年一次的會試了。

此時的明朝一哥王陽明還是一塊璞玉,已經是兩次落榜的他在等待劍鋒出鞘。

此時已經在鄉試中取得第一名的唐伯虎和他在赴考途中結識的好友徐經早已經是急不可耐了,金榜題名仿佛已經是他們的囊中之物。

然而命運卻給唐伯虎開了個玩笑......

初出茅廬顯露鋒芒

唐伯虎,名寅,字伯虎,又字子畏,於明憲宗成化六年(1470年)出生在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因為這一年是農歷的庚寅年,故取名“寅”,並非民間盛傳因為生於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的緣故。他的父親經營一家小酒館,跟當時絕大多數的父母一樣,希望唐伯虎通過科舉走上仕途,振興門楣。

唐伯虎年少時就聰慧過人。《全明詞》稱他“性不羈,有才華,文詞民快”。同時,他讀書也異常刻苦。面對兒子如此的天資,唐伯虎父親施加給他的壓力也逐漸增大,他反而對於科舉不太有興趣,性格也更加狂放,崇尚自由之氣。

在蘇州學習時,唐伯虎結識了祝允明、文徵明等人,其中文徵明的父親文林對他特別賞識。文林在當時為南京太仆寺丞、溫州知府,在學界有一定的影響力。他經常將唐伯虎的文章詩詞給當地的學者觀看。在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唐伯虎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了蘇州府府學附生。久而久之,唐伯虎雖然人在蘇州,但是其才名已經遠播四海。

到了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唐伯虎的生活遭遇重大變故。一兩年內,他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妹妹相繼離世。唐伯虎家境逐漸衰落。在好友祝允明的鼓勵下,他開始潛心讀書,以備科舉,不負父親之願。

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伯虎參加了在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舉行的鄉試,並最終一舉奪魁。主考官大學士梁儲對他大加讚賞,毫不猶豫地就將第一名授予唐伯虎。唐伯虎在拜見梁儲後作《領解後謝主司》詩一首:

壯心未肯逐樵漁,秦運鹹思備掃除。

劍責百金方折閱,玉遭三黜忽沽諸。

紅綾敢望明年餅,黃絹深慚此日書。

三策舉場非古賦,上天何以得吹噓。

此時的唐伯虎意氣風發,對於接下來在京師舉行的會試更是充滿信心。頭頂桂冠的唐伯虎這時候心態更是狂妄,行為高調,態度囂張。面對祝允明、文徵明的規勸,不以為然,相反還有譏諷文徵明之語。唐伯虎放蕩不羈,桀驁不馴的性格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卻給他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高調行事惹人妒忌

終於,唐伯虎啟程沿著大運河前往京師赴考,他心懷希望,信心滿滿,待到金榜題名時,不僅可以光宗耀祖,更是一展拳腳,實現讀書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

蘇州去京師路途遙遠。在路上,唐伯虎遇到了那個改變他命運的人,這個人叫徐經。他是南直隸江陰人(今江蘇省江陰市),家境殷實。在其祖父、父親的影響之下,從小酷愛讀書。其中,他家族梧塍徐氏所築的“萬卷樓”更是收藏大量宋元戰亂時遺留的古文獻,可謂出生書香世家。徐經本人的才學也不在唐伯虎之下,他雖然年紀比唐伯虎小3歲,但是卻比唐伯虎更早中舉人。此時唐伯虎之名早已響徹大江南北,羨慕其才學者之中就包括徐經。徐經出手闊綽,行事大方,對唐伯虎十分友善,唐伯虎也樂於與結交這樣的朋友。就這樣,兩人便一同前往京師。

按照當時的慣例,正式考試之前,考生需要拜謁名流,結交文壇大家,不但彰顯自己的自己的學識才華,更可以博取好名聲。

當然,結交名流也不是想象中那般簡單。首先需要自身的才名,讓名流知曉;隨後更需要財力支撐,送禮不可缺少。唐伯虎的名聲不用多說,此時早已是如雷貫耳。在鄉試奪魁之後,主考梁儲更是將其視為得意門生。梁儲在回京之後,多次向這次會試的主考官之一的程敏政(此時程敏政尚未被任命為主考官)談起唐伯虎。程敏政此時雖然在京師為官,但他也曾多次去蘇州,結交當地名流,對於唐伯虎之名早已知曉。困擾唐伯虎的是此時他缺錢,囊中羞澀的他無力送出名貴之禮。禮物的輕貴關乎名流之間的面子。

這時候,徐經就派上用場了。徐經家境殷實,出手大方。唐伯虎和徐經在京城拜訪同鄉前輩,在拜訪梁儲之後,出於對自己學生的喜愛,梁儲將唐伯虎引薦給了日後成為此次會試的主考官李東陽和程敏政,這兩人年少成名,是當時學界大咖。每次拜訪,徐經都讓隨從攜帶厚禮。加之兩人性格都散漫輕狂,行事從不在乎他人,京城人人皆知。程敏政欣賞唐伯虎的才華,對待他們的造訪,更是十分照顧。唐、徐二人也覺得程敏政學識超群,便經常出入其府,請教學業。

不久之後,梁儲受命前往安南(今越南)冊封安南國王。唐伯虎知道恩師此次遠行,便想出錢請程敏政為恩師寫一篇文章餞行。程敏政沒有拒絕唐伯虎的請求,確實寫出了文章。但是,這篇文章裡,程敏政絲毫沒有掩飾他對唐伯虎的賞識。

唐、徐二人在京師的高調行事被同屆考生們看在了眼裡。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唐伯虎的才華,徐經的財富,讓他們覺得不舒服,他們心裡早已經潛藏嫉妒之火,就等著二人出問題,好除之而後快。

橫遭大禍仕途破滅

在唐伯虎抵達京師的第二年,朝廷欽定了主考官的人選——李東陽和程敏政,這讓唐伯虎和徐經心裡暗暗竊喜。二人在京師這段時間,經常出入程府,向程敏政請教問題。由於他們二人行事高調,全京城的人都知道他們與主考官之間密切的關係,這裡面是否是純粹的學識研討呢,還是有著更深層次的探究呢。即使當時為了防止考官知道考生的信息已經采取了很規範的措施,但是嫉妒二人的其他考生還會不由得相信後者。

說來也巧,程敏政作為當時的大學者,學識淵博,他想在考題上做做文章,加大難度,以便選出真人才。於是,他出了一道極其偏僻的試題。

這個決定,讓當年絕大部分的考生們措手不及。考生們看到題目後直接懵逼,根本無從下筆,多年來的寒窗苦讀化為泡影。為什麽說是絕大部分,因為有人答出來了。沒錯!就是唐伯虎和徐經。不僅答出來了,這兩人在考生結束之後,喜形於色,徐經面對周圍曼市失魂落魄的考生更是口出狂言,聲稱“可中大魁”;唐伯虎那就更是直言“可中狀元”。不僅如此,有記載程敏政在閱卷之時,發現有兩張試卷答題貼切且文辭優美,便隨口而說:“這兩張卷子必是唐寅、徐經所做。”正可謂說者無心,聽著有意。

這一下就炸開了鍋。那些自知科考無望的考生把憤怒的矛頭直指唐伯虎和徐經。於是,他們爭相宣傳主考官程敏政與唐、徐二人之間有幕後交易。一時間流言四起,群情激奮。很快這個消息就傳到了朝廷,戶科給事中華昹立即上書彈劾程敏政賣題給唐伯虎和徐經,“弘治春闈案”正式拉開了序幕。程敏政、唐伯虎、徐經,這風暴中心的三人的命運就要被改寫。

明朝對於科場作弊可謂極其嚴厲,在考生期間只要有夾帶的,或者跟人換卷的行為,要被發配邊疆,期滿後剝奪士籍。官員參與作弊直接變為庶民。一向好脾氣的孝宗皇帝在知道“舞弊”之事,也是十分生氣,要求嚴查。

輿論的犧牲品

《孝宗實錄》詳細記載了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

首先,在得知華昹的彈劾後,孝宗立即下令程敏政停止閱卷,並由另一位主考官李東陽對程敏政已經批閱過的試卷重審。重審的結果顯示唐伯虎和徐經二人的試卷均不在程敏政所錄取的試卷之中。華昹有誣告程敏政之嫌。雖然程敏政出的考題難度很大,但是除了唐、徐二人,還有部分考生也答出了題,只是這些人沒用此二人高調,惹得引人注目。

隨後,原告華昹被下獄。這一下讓朝野怨聲四起,輿論認為華昹彈劾即使告錯了,也是一片忠心。同為考試官的林廷玉只是列出了程敏政有六點可疑之處,但是缺乏實證,只是建議將程敏政罷黜,避談此事。受到鎮府司審訊的徐經則在獄中供述華昹以私事要挾誣告程敏政,然而在錦衣衛審訊時卻更改了供詞,稱程敏政收過他的錢財,但是沒有承認買題。

此時已被下獄的程敏政肯定不服這樣的供詞。當時的證據是唐、徐二人的試卷均不在程敏政錄取之列,而十三張被黜的可疑試卷也都不是程敏政批閱的。改供徐經稱,自己是花錢跟隨程敏政學習。值得注意的是,在唐徐二人求學於程敏政之時,朝廷尚未公布主考官的人選。程敏政充其量只是幫助唐徐二人劃了考試大致的範圍。只是誰都沒有料到,次年朝廷居然以程敏政為主考官,這一切只能說是太巧了。

最後的官方調查結論是賣題舞弊案查無實據。調查結論公布之後,民間輿論並沒有就此作罷,依然議論紛紛。朝廷為了平息輿論非議,非常時期只得犧牲深陷風口浪尖的這幾個人,成全大體。

程敏政,被勒令致仕,罪名是“臨財苟得,不避嫌疑,有玷文衡,遍招物議”。出獄回家後僅4天便憤鬱發疽而亡。

華昹,調任南京太仆寺廟主簿,罪名是“舉報不實”,被貶出京師。

唐伯虎和徐經則被革除士籍,黜充吏役,罪名是“匯緣求進”,是說他們工於機巧,汲汲於名利。

天下沒有不散之筵席

徐經經過此事後,回到老家繼續閉門苦讀,他深信他的冤屈能夠得到昭雪,他的才華能夠得到認可。到了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皇帝病逝,他也沒有等到新任天子的赦令。於是,他以慕司馬遷的齊、魯、燕、趙壯遊為名,北上京師探聽消息,他還是沒有放棄心裡那份科舉的夢。可是科場失意後,他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最終客死京師,年三十五。

徐經的次子徐洽,七次參加會試均落榜,最後靠著捐款得以入鴻臚序班,官至鴻臚主簿。為官九年,便辭職歸故裡,縱情山水。徐洽長子徐衍芳,自幼苦讀,可是卻屢試不中,中年亡故。徐衍芳的第三子徐有勉感慨父祖科場境遇,沉迷山水之樂。徐有勉的兒子隻參加一次童試不中,也不勉強,鼓勵他做個有學問的人便好。這個兒子長大後遊歷天下名山大川,走遍了華夏大地,經過三十年的考察,寫成了一部曠世巨作《徐霞客遊記》。

唐伯虎經此巨變,往日的狂妄再也見不到了。朝廷貶黜他到浙江做小官,他卻不以為意,沒有赴職便回了老家,此後愈加放浪形骸,漂泊四方。回想曾經揚名江南,何等意氣風華,如此只能見識世間冷暖,落魄無處棲身。

唐伯虎的妻子沈氏本希望他科考高中,以安享榮華富貴,如今唐伯虎因為舞弊案徹底斷送仕途,夫妻反目,離唐伯虎而去。此後唐伯虎的生活愈加困難,被迫以賣文賣畫為生,也時常依靠祝允明等朋友的接濟生活。

正德九年(1514年),可能是迫於生計,可能是對仕途重新燃起希望,唐伯虎在得到寧王朱宸濠的賞識後來到南昌寧。沒有多久,在發現了寧王圖謀不軌,唐伯虎就裝瘋離開了。沒多久,寧王朱宸濠便起兵叛亂,僅僅一月便被同樣參加了弘治十二年同場恩科的王陽明平定。一位從那裡起步,踏上了他彪悍的人生,著書立言;一位卻在那裡跌倒,就此失去了實現人生的機會,抑鬱而終。人世間的無常令人唏噓。

唐伯虎一生都沒有忘記弘治十二年科場之難。將無限的才華寄托於詩畫的他,更多的是為年少輕狂的後悔與迫於生活的無奈。

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十二月二日,唐伯虎走完了他的一生,年五十四歲。臨終時,他留下了一首《絕筆詩》: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隻當漂浮在異鄉。

後記

弘治十二年的唐伯虎猶如夜空之中的明星,正準備握持韁繩,縱橫馳騁於寰宇。那時候,才是他本來的樣子。不幸的是,真正的唐伯虎在那一年隕落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