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癌症篩診治應最小創傷、最大收益

我國惡性腫瘤(癌症)防治形勢嚴峻,每年有超過280萬人死於癌症,比全球癌症平均死亡率高17%,同時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發達國家的一半。這與我國癌症「早診早治技術水準較低」「患者就診時間普遍較晚」不無關係。

不同於傳染病的發生有確定的病因,癌症的發病因素多樣且常常是複雜綜合作用,多數癌症預防十分困難,通過篩查早發現顯得尤為必要。美國等發達國家在癌症基礎研究方面長期高度重視和巨大投入,顯著提高了癌症診治水準,患者死亡率明顯下降,五年生存率得到提高。我國政府也一直大力支持腫瘤研究和防治工作,《健康中國2030》提出明確目標,任務艱巨。早篩早診,但腫瘤早篩早診也面臨重大挑戰——臨床診斷不足和過度治療並存。

一方面,國內癌症篩查和診斷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一些新的診斷試劑和治療藥物滯後於國外;另一方面,篩查理念、指標和適合人群不夠明確,診療「度」的掌握也有困難。例如,癌症的病理診斷存在「灰色地帶」,容易診斷「不足」或者「過度」;對早期癌變的判定和診斷標準各國也有所差異。一般來說,血液檢驗、器官超聲、放射影像等檢查可以提示是否有癌症出現;進一步的判斷和確診需要藉助病理診斷。病理診斷是目前癌症診斷的「金標準」。經過病理觀察、分子檢測等,可以確定癌症的種類、分子分型,分析惡性程度,預測生存時間。但良、惡性腫瘤的判斷,界限並非涇渭分明,往往有諸多灰色地帶,考驗病理醫生的臨床經驗和專業水準。癌症的診療和結局影響因素很多,因此,應提倡多學科交叉、多技術融合,將影像、病理、多組學融合進行精準診斷,將手術、化療、放療、生物治療等多種技術相結合進行綜合治療,實現精準診療、療效評估和預後預測,最大程度地保證診療的有效性和患者生存質量。

為了使病理診斷水準儘可能實現同質化,近幾年我們全國病理學界同仁積極協作,針對常見腫瘤病理診斷進行規範,制定病理標準,從如何取樣、組織固定、病理檢查指標,到如何寫診斷報告等方面,都做出規定,顯著提高了基層醫療機構癌症病理診斷的質量和水準,有效支撐了癌症的精準治療。然而,我國病理醫師隊伍缺口還非常大,學科受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也需要加大。一定要想方設法讓「醫學之本」的病理學科強大起來,和「醫生的醫生」病理醫生隊伍壯大起來,更好地應對我國癌症危害的嚴峻現實,支撐健康中國戰略。

我國不同地區、不同醫療機構之間在癌症早診早治的器械平台和技術水準方面差異較大,癌症篩查專業隊伍也很匱乏,篩查對象範圍和檢測內容需要進一步科學。早期癌症的特性因人而異,因發病部位而異。早篩早到什麼程度?不同腫瘤早篩的預警程度不同,應該因病而異。針對不同性別、不能年齡段制定相應的篩查指標,科學評估,篩查指標不能少也不能過度。同時,某些尚不成熟的技術一方面加強應用研究,另一方面也應該受到監管,避免濫用和對患者和社會的誤導。在醫學上,技術上成熟也不代表都能做、都應該做、都有益。既要積極科學地推進癌症早發現(篩查)、早診斷、早治療(「三早」),也要對公眾進行科普,讓人們正確認識癌症篩查的重要性,正確對待篩查結果。醫療溫升人員更要科學、合理、經濟地應用「三早」技術,實現患者的「最小創傷,最大收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