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即使你要考上名校,也要努力活著

6月,一年一度的畢業季又如約而至。

據今年教育部公布消息統計,2018年全國大學畢業生預計有820萬人,相較去年的795萬人有增長了25萬人。“史上最難就業季”的口號在中國被一年又一年的刷新著記錄,面對這種就業窘境大部分人的選擇都是提升學歷來增強競爭力。

當你大學生畢業時,企業傾向研究生,於是你讀研;當你研究生畢業時,企業傾向博士生,於是你又讀博;可終於當你博士畢業了,你突然發現企業竟然又看回了“本科學歷”,這就是所謂的查三代。有不少清華、北大等名校博士生在畢業時因本科學歷不是985、211而被企業拒絕。

而這種就業的怪圈最初開始的哪個環節,就是我們的高考。

從衡水到毛坦廠,高考機器背後是底層人想打破階級固化的急切心理

要知道,高考是公平的,但是教育從來都不是公平的。

記錄片《高三》中講述了福建省武平一中高三學生的生活,在豆瓣獲得了8.4分的高分,裡面的班主任王錦春說:“我們這裡鐵路不通,高速公路也修不好,想要走出去只有高考一條路。”他告訴孩子們,讀書是不會讀死人的,你就拿出半條命去讀就好了。

像這樣的學校最典型的就是國內知名的衡水中學了,在全國各地有無數的學校爭先的模仿衡水中學的教學模式,同時他們也遭受了無數的攻擊和詬病。從每天早晨5.30到晚上十點的嚴格作息安排,吃飯倒班跑步,排隊期間還要背書,禁止男女同行,禁止休息時間坐在床上……一些列“超軍事化管理”讓衡水中學在創造高考神話的同時也不斷遭受批評。

而司令在採訪了一位衡水學子以後,他告訴我們:“實際上我們並不覺得辛苦,甚至覺得學校讓我們休息的時間太早,很多人願意付出比學校要求的更多的努力。”。這一回答似乎超出了我們對學生收緊壓迫折磨的預設。

那麽問題出在哪裡呢?“來衡水這裡讀書的同學基本都是河北一些貧困市縣的,我身邊同學的夢想是,想努力學習,然後去大城市。”

也就是說,對於家境優渥的學生來說,高考是人生的跳板,而對於這些家在貧困地區的孩子來說,高考是改變人生唯一的通道。當這樣的學子集聚在一起後,衡水中學就誕生了,它背後所代表的是“下層人”想要打破階級固化擺脫貧困的巨大能量。

“那些享受著高等教育資源,高考失敗可以把孩子隨便送出國的家庭,反過來在批判下層人通過這種所謂‘畸形’的方式成功。原因無非是,一方面他們不想和我們一樣付出這種努力,一方面他們害怕我們超越他們。”一位大三就被清華直博錄取的衡水畢業生說道,衡水中學對很多孩子來說是最後的希望,取締衡水中學對他們來說等於要他們命。

就像紀錄片裡說的,學習是要不了命的。但對於這些學子來說,除了拚命,他們一無所有。

非985、211學校畢業生簡歷的歸宿只能是垃圾桶

在安徽衛視一檔求職節目《學霸是怎樣煉成》中,一位職業的HR說道:“因為收到的簡歷多、時間緊,所以大企業篩選簡歷的時候,會把985學生的簡歷和非985學生的簡歷分開放,招聘會結束後,隻帶走985大學生的簡歷。至於非985大學生的簡歷,往往就被掃入了垃圾桶。”該經理表示,基本上很多大企業,都是這樣操作的。

這樣的言論在網上引起了大量的討論,不少人認為這是就業歧視。比如例如安徽省公務員“選調生”選拔,明確規定,非985/211畢業生,必須要有優秀畢業生稱號,才有資格參與選拔;在很多大型國企招聘要求中,明確規定,非985/211學生不要;畢業報考國有銀行因為本科學校通不過初審。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這種所謂的就業歧視的背後,反應的其實是非名校和名校畢業生之間普遍存在的天差地別的素質。這種差距來源於幾點:

第一,在名校讀書的學子們都會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那些高中時候的傑出人士生在進入大學後接觸到的都是比自己還有優秀許多的人,能夠不斷接受好的影響。

第二,名校背後代表著更加優質的教學資源,所謂“一流大學搞學術,二流大學搞建設,三流大學搞衛生”不是無稽之談。某非名校學生就曾吐槽,他的學校每天都糾結於如何督促學生早起打卡、如何查衛生、如何不讓學生晚歸等問題,但是教學上老師卻教的一塌糊塗。

第三、更多的優質機會。之前在《奇葩說》節目組,小米創始人雷軍就曾明確表示過,如果招聘會優先考慮“武大校友”。知名學校裡總會有很多知名企業拋出的橄欖枝,在校學生在實習經歷和工作機會上都會優於非名校學生。

心理學理論上有一個羊群效應,說的是個人行為受到周圍群體影響後產生的影響。在大學以前,你的出身就是你的“原生家庭”,可悲的是,這種不公平是無法改變的;在大學以後,你的出身就是你的學歷,幸運的是,它是可以靠努力爭取的。

就算考不上985,也不用以死謝罪

就在2018年高考首日,河北平泉的一位考生,從7樓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今年已經20歲的他第三次參加高考,因為壓力太大他趁母親外出,從窗台一躍而下。

這樣的事情早已不是個例,

2010年6月7日,廣水市一高考考生跳樓自殺;2012年6月9日,烏魯木齊一女生跳樓自殺;2013年6月12日,19歲男孩高考失利跳樓自殺;2014年6月24日,一男子因成績不理想從27樓跳樓自殺。

這樣的事情每年都在上演,而且我們不難發現因為考試失利輕生的往往都是一些小地方的孩子,對於他們來說,高考就是他們人生的決定性時刻。

能不能考入名校,畢業後能不能到大企業工作,能不能到大城市生活……一系列生活問題的答案仿佛都在高考上。

的確,在這個唯“學歷”至上的社會裡,高考成為了改變人生成本最小的方式,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對高考“生死相隨”。

成本最小,不代表無路可走;唯學歷論,不代表一考終身。

美國知名教育家 Ken Robinson 在他的演講《Bring on the learning revolution》中提到:人類社會之所以能運行下去,是因為人類的天賦具有多樣性。

有人有做醫生的潛質,有人有做廚師的潛質,大家各司其職,分工明確,所以這個社會才會蓬勃發展。

羅賓遜在演講中舉了一個頗為諷刺的例子:

一個學生將他當消防員的夢想告訴老師,卻被批評“浪費青春”。

“你應該努力考一個好大學,然後到紐約去,成為一個金融白領。這才是一個年輕人應有的夢想,”老師朝他潑冷水。

然而他最終沒有聽從老師的勸告,高中畢業後,成了一名消防員。

一次交通事故中,他從碰撞變形的車裡救出了一個人,這個人,正是他曾經的老師。

也許在獲救的那一刻,他的老師也許在為這個學生當初沒有成為一名金融白領而暗自慶幸吧。

不只是美國,中國也是如此。

考上了大學,人生就成功了麽?不是這樣,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然後過上不後悔的人生才是。而高考,隻不過是讓你過上這種生活的最大保障和最便捷的通道。

如果你一不小心錯失了這次機會,也請你不要用死亡來和這個世界告別,而是用繼續百倍努力的活著,來為自己過去的失誤“贖罪”。

(圖片來源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