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Nature:最強癌基因找到了,居然不在染色體上

十三 栗子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癌症難治,罪魁禍首竟然是你!

癌症治療領域,曾經存在過三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化療;

第二次革命:靶向療法;

第三次革命:免疫療法。

如今,隨著一篇Nature論文的發布,又興起了“第四次革命”的說法,主角居然是染色體外DNA(ecDNA) 。

雖然上世紀60年代便有人發現了這種環狀DNA的存在,也知道它會攜帶癌基因;但從前沒人直接觀察過ecDNA、沒人指出它對腫瘤的生長有多關鍵。

而Nature發布的新研究中,科學家終於首次直接觀察了ecDNA (不止基因測序),並證明了它的重要性:

ecDNA上的癌基因,是腫瘤的整個基因轉錄組當中,表達水準最高的那部分基因。而染色體上癌基因的表達相對較低。

ecDNA上的癌基因之所以比染色體上的癌基因更能發揮作用,主要是因為不像染色體那樣受到嚴格保護,它更容易讀取,能快速擴增,具有侵略性。從前,癌症科學家專注於染色體,而新的研究有助於改變他們對腫瘤的認知。

研究成果來自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 (Ludwig Cancer Institute) 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論文的一作是位名叫吳思涵的華人學者。

研究結果一經公布,便引起了廣泛關注,在知乎熱榜上已有600+萬的熱度。

網友點評,這次發現或許將帶來癌症治療領域的第四次革命。

一作吳思涵也站了出來,親自對這個話題下讀者的種種問題答疑解惑。

今天,量子位就帶大家領略一下這篇重要的研究。

更強大的癌基因

首先介紹一下,ecDNA不是原本就長在染色體之外,而是在細胞有絲分裂中期,從染色體上脫落下來成環的DNA分子,常常帶有癌基因。這是已有的研究成果。

從前,科學家們大多是依靠基因測序,來觀察DNA裡的癌基因。

一門心思找出那些會促發癌症的基因,卻忽略了基因的物理位置,在癌症中的意義。

而這個問題很重要,它會影響人們對癌症原理的理解,也會影響人們尋找治療方案的思路。

既然不能隻用基因測序,那還要怎麽辦?

首先,團隊把亞顯微結構成像 (Ultrastructrual Imaging) 、光學匹配 (Optical Mapping) 、全基因組測序 (WGS) 等等搭配在一起,清晰展現出了環狀DNA的形態,就是黃色標注部分:

雖然,1960年代便有科學家發現過ecDNA的存在,也提出它是環狀DNA,但這篇論文給出了完整的證明,前人沒有做到過。

而在了解結構的同時,也可以發現ecDNA上普遍帶有癌基因。

ecDNA上的癌基因和染色體DNA上的癌基因,都會被轉錄,從而推動癌症病情的發展。

但由於兩類癌基因所在的位置不同,發揮的作用也無法等同。

下圖可以看出,環狀DNA比染色體上的線性DNA,擴增能力要強許多,也就更有能力支持癌基因的表達:

也就是說,ecDNA能產生大量的副本。

結合約一支團隊2017年發表的Nature研究,有絲分裂當中副本不會平均分到兩個細胞裡,而是隨機分配。這就導致不同細胞之間,ecDNA含量差異巨大,副本越多差異越大。腫瘤細胞有了充足的多樣性,便能更好地應對環境變化。

這裡說的環境變化,很大程度上是指患者接受了化療/放療等等。換句話說,多樣性可以支持腫瘤快速進化,產生抗藥性。這也是晚期癌症難治的原因之一。

所以,癌基因大量擴增之後,就能大量表達麽?

在剛剛發表的論文裡,團隊也用實驗證明,癌細胞裡表達水準更高的那些癌基因,就是來自ecDNA身上的癌基因:

這是測序結果,上面是癌基因轉錄的mRNA序列,下面是癌基因本身的DNA序列。左邊黃色部分,是高擴增高轉錄的ecDNA,右邊是低擴增低轉錄的染色體DNA。

如此一來,高擴增與高轉錄 (高表達) 之間的因果關係,得到了證明。也就是說,比起染色體上的癌基因,ecDNA上的癌基因有更強的力量,推動癌症病情向前發展。

那麽問題來了,ecDNA畢竟是從染色體上脫落的,為什麽染色體上的癌基因,就沒有那麽大的威力呢?

團隊說,這是因為ecDNA的開放性比染色體要強很多。

一是測序實驗證明了,ecDNA表面缺少抑製轉錄的組蛋白修飾 (Repressive Histone Mark) ,同時又有活躍型的組蛋白修飾;而且,這些組蛋白又在啟動子 (轉錄開始) 的位置上。

相比之下,染色體DNA上的基因,通常是被抑製轉錄的。

二是ecDNA作為一種環狀DNA,沒有染色體的那種高級壓縮結構 (Higher-Order Compaction) ,這也會讓基因轉錄變得更容易:

上為染色體DNA,下為ecDNA

至於ecDNA的大規模複製,到底是怎樣達成的,團隊也還在研究中。

不過,目前的研究成果,帶來的最重要的啟發大概就是:

不要隻盯著染色體上的癌基因,環狀的ecDNA也可能帶我們找到新的癌症治療方法。

一作吳思涵現身答疑解惑

按照「謝邀,人在知乎,剛發《Nature》」的慣例,論文一作吳思涵如約現身知乎,對論文進行了答疑解惑。

量子位經授權,對問題和作者的解答做了整理。

問題一:癌症的三大特性:侵襲性,即癌症可以把周圍的正常細胞變成癌細胞。

這種策略,是不是通過這種ecDNA實現的呢?畢竟在廣大生物中,通過質粒傳遞這種基因水準轉移是廣泛存在的——CNS級別

:首先,我們在下一篇文章中,就有在關注ecDNA和腫瘤轉移的關係(侵襲暫無數據)。但是,這是未發表數據,所以不便透露。而且我個人還在質疑目前數據的可靠程度,因為我認為還需要進行更多細致的亞組分析,才能給出答案。

至於ecDNA能否實現類似質粒一般的橫線轉移,我們的猜測,是有可能。但是,幾率多大?有沒有生物學意義?這是目前不清楚的。

問題二:ecDNA怎麽從染色體上掉下來?

所有現有的證據都指向,ecDNA的形成,極大幾率和DNA損傷(尤其是DNA雙鏈斷鏈)有關。

其中,以前跟我們同一個實驗樓的前輩有文章表明,lagging chromosome對導致染色體碎裂,並在一些情況下,會在子代細胞中形成ecDNA。

但由於他們用的是一個人造的lagging Y染色體模型,所以跟腫瘤中的情況還是不一樣。不過,這其中應該有相通之處。

問題三:ecDNA怎麽消除?

:我們在2014年,有一篇Science文章研究了這個問題。我們發現,當ecDNA上面含有EGFR基因的時候,用EGFR的激酶抑製劑,可以“消除”ecDNA。

但是,這些ecDNA會“藏”到染色體上。一旦撤藥,這些ecDNA就會死灰複燃,重新出現。

論文地址: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3/6166/72

上圖分別是“拿衣服”,“藥物抵抗”,和“撤藥”狀態。

其他組也有在做有關ecDNA的消除機制,包括有用一些抗癌藥羥基脲來實現的。

我們實驗室現在已經發現了ecDNA消除的統一機制,但由於是未發表數據,所以,無可奉告。

問題四:不只有癌基因吧,會不會有抑癌基因在上面呢?

:目前我們隻發現了上面帶有oncogene,但沒有發現【經典的】tumor suppressor gene。(為什麽要說是【經典】呢,因為鬼知道會不會哪天發現了哪個新的抑癌基因呢。而且我將有一篇合作文章,就找到了一個非經典抑癌基因,逃~)

這是我們組2017在Nature上發的文章的數據:

Extrachromosomal oncogene amplification drives tumour evolution and genetic heterogeneity

紅色的是TCGA數據庫上擴增的原癌基因分布,右邊是我們的樣本。可以看出,兩者在擴增的原癌基因的類別上,是有相當大的重合的。

問題五:ecDNA是否有統一形成機制?它們的轉錄和複製是否和染色體DNA一樣?

並不清楚是否有統一機制。我們僅僅知道,在一些情況下,我們可以人工在正常和腫瘤細胞中創造出ecDNA。但距離這個ecDNA是否有功能,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

ecDNA的轉錄和複製機制,是不清楚的。這就是這個領域有意思的地方,有著大量的未知等著我們去探索。

問題六:ecDNA的複製是怎樣的?類似於質粒的自我複製還是有其他方式?

:質粒複製可能至少有3種方式,比如θ機制,滾環複製等。但至於ecDNA的複製方式,跟什麽比較像?我們現有的數據和假說,有點苗頭。但是,具體怎麽樣,我們也不清楚。這也是我們未來將要研究的問題。

別人怎麽看?

那麽,這樣一個發現為什麽可能帶來癌症治療領域的第四次革命呢?

中國科學院遺傳學博士李雷在知乎回答了這個問題,並獲得了近5.2K的點讚。

因為,我們找到了癌基因真正在哪裡!

在今天,相信路邊擺攤的大爺都知道癌基因這種概念,是的,過去幾十年,借助測序技術,科學家們研究了大量的和癌症相關的基因,比如nature曾經發不過全球最火的10個基因,第一個就是抑癌基因tp53,其他的也大部分都是癌基因,但是,癌基因的物理位置到底在哪裡?我們卻一直搞錯了。

過去我們一直以為癌基因在染色體上,畢竟正常人的基因都是在染色體上,然而,吳思涵他們的研究卻發現,在癌症中,這一情況發生了改變,癌細胞中的癌基因竟然從染色體上掉下來,形成了一種特殊的DNA,那就是環狀ecDNA。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孟浩巍評價道:

特別佩服這種原創性的研究,這種研究才真的是開創一個新領域,能過為眾多研究人員打開一個新領域的大門;而不是某些人,靠堆人力物力搞軍備競賽,在有限的領域、有限問題裡互相搶飯碗。

作者簡介

吳思涵

吳思涵在中山大學攻讀完博士學位後,於2014年加入Paul Mischel Lab。

主要研究方向是癌症遺傳學和代謝,探究染色體外DNA如何使癌症適應,以及重新編程的細胞代謝如何支持癌症生存。

主要學術貢獻

2019:Oncogene amplification in growth factor signaling pathways renders cancers dependent on membrane lipid remodeling.

地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550413119303171

2018:Targeting cancer’s metabolic co-dependencies: A landscape shaped by genotype and tissue context

地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4419X18300453

2017:Glioblastoma cellular cross-talk converges on NF-κB to attenuate EGFR inhibitor sensitivity

地址:http://genesdev.cshlp.org/content/31/12/1212.short

更多學術貢獻詳見: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hl=en&user=O1e4RfAAAAAJ&view_op=list_works&sortby=pubdate

吳思涵表示,除了科學,還喜歡音樂、藝術、烹飪和科技產品,同時也在幫助運營一個非盈利的科學社區,向普通大眾傳播生物和醫學科學。

傳送門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6918720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大咖齊聚!參會嘉賓重磅揭曉

量子位MEET 2020 智能未來大會啟幕,李開複、倪光南、景鯤、周伯文、吳明輝、曹旭東、葉傑平、唐文斌、王硯峰、黃剛、馬原等AI大咖與你一起讀懂人工智能。觀眾票即將售罄,掃碼報名預定席位 ~

喜歡就點「在看」吧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