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天貓雙十一戰績出爐:GMV2135億元,物流單量超10億

2135億元,是2018年天貓雙十一的最終成交額。同時,截至23時18分9秒,物流訂單量超過10億。至此,今年雙十一最大的兩個懸念已經依次揭曉。

沒有意外,天貓再一次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雙十一開啟當晚,2分零5秒的時候成交額就超過100億元;一小時達到672.6億元(接近100億美金);15小時49分39秒,破2017年11日全天交易額......

不停滾動的大屏帶來的刺激感在提醒我們,“交易額(GMV)”這一數字依然是今年天貓雙十一的主題,也依然是人們用來審視阿里成績的標準。從2009年誕生至今,雙十一的交易額每年都以可觀的速度保持著增加,只是業界也早有發現,增長曲線在告訴人們,天貓雙十一的交易額增速已經遇到了放緩的尷尬現實。

阿里早已開始“轉移”大家對這一數字的注意力,試圖淡化GMV的概念。

從2016年Q3財報開始,阿里就再也沒有披露過季度總GMV,在當年的投資者大會上,馬雲還親自對外表示,在之後的季度財報中,阿里將不再公布GMV這個電商的重要指標數字,而採用“年GMV”的披露方式。去年,馬雲還特意強調,“雙十一不再是一個銷售數字,希望能夠通過雙十一推動全中國各個行業的進步”。

也許有一天,阿里也會像不再披露季度GMV那樣停止披露雙十一交易額,到那個時候,關於雙十一,我們還能看些什麽?

儘管GMV增速天花板隱現,但今年,阿里顯然還是有備而來。

今年是雙十一十周年,也是很多的“第一年”。比如,這是張勇確認接任阿里董事局主席之後的第一個雙十一,也是天貓總裁靖捷上任後親自全盤操刀的第一個雙十一,而更重要的,這是其數字經濟體被拉出來秀肌肉的第一個年頭。這些都預示著,今年的雙十一成績不容有失。

除了天貓、淘寶、飛豬、口碑、速賣通等,今年阿里第一次把Lazada等成交額算入總GMV。雖然阿里全線上下都在默契強調“沒有預設KPI”,但並不難想象,在阿里數字經濟體全員刷存在感的這個雙十一,有了線上和線下場景、海外與低線市場全盤並入,大屏上最後定格的數字必然不會過於尷尬。

開始被GMV數字“綁架”的阿里,今年把宣傳重心放在了整個“數字經濟體”——橫跨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物流、雲計算、新零售等多板塊的整個阿里生態,阿里系各BU也都在今年的雙十一的活動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可以說,以後每一年的雙十一,都將是業界對阿里數字經濟體成績的全面考察。

同樣是“數字”,現在這個詞代表的內容,已經全然不同。

不管是從10日晚上的天貓晚會,還是這兩年基於線上線下協同的各種剁手玩法,都能看出阿里在行銷上的不遺余力的投入。虎嗅文章《一個“買買買”的消費黑洞是如何打造的》中就有提到,現在的天貓新零售,做的就是品牌商全域(線上線下融合)數字化的運營與行銷。

新零售業務的主要載體還是圍繞著城市商圈和購物中心,然後通過數據銀行經營消費者資產,輸出給智慧商圈、智慧門市、客戶運營等業務環節。品牌從觸達消費者到真正獲客,每個環節都可以被數字化度量,沉澱到數據銀行形成回流循環。

“數據銀行”的概念,靖捷也曾不止一次地提到。

幾天前在杭州的一次採訪中,靖捷對包括虎嗅在內的媒體說:“經過了天貓雙十一的行銷活動以後,商家會知道有多少新的客人產生,這些新的用戶就是未來一年的運營基礎,因為這些客人真真實實進入到了品牌商家的數據銀行。這不是像在其他任何一個地方做完一個促銷,‘雨過地不濕’什麽也沒留下。即使某個消費者在這個時間段沒有買,你都會知道跟什麽樣的消費者能產生有效地動,也就是說他已經產生了購買的興趣,後面可以持續和他互動。”

在靖捷看來,消費力就像冰山一樣,浮出水面的部分是今天能看到的消費者,而在冰山下面,是有著消費意願,但存在時間、太空、物流、服務等各方面的顧慮而沒有進行消費的人群。

“我們要如何通過新零售、技術等力量,讓冰山更多浮出在水面以上。我開個玩笑,上面浮出20%,哪怕下面僅浮出40%就有了翻倍的消費。”靖捷對虎嗅說,“所有大的變革很全面但是也剛剛開始,它的本質意義是要讓我們看見,我們事實上處在一個什麽樣的零售時代。”

用雙十一來積累消費潛力股用戶的數據,將消費力進行充分的挖掘。這大概是阿里用雙十一為新零售布局打的十分響亮的一個“算盤”。

阿里數字經濟體中,每年都要接受雙十一的考驗的,除了天貓,就是螞蟻金服和菜鳥。

成績一路攀升地飛快,但是就在雙十一開閘之後,還是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天貓伺服器一時陷入癱瘓。雖然今年解決問題恢復正常的時間比以往快了許多,但也能看出,阿里離“喝著茶”過完雙十一的目標顯然還有一段距離。

但關於雙11背後的技術保障,剛剛松一口氣的螞蟻金服CTO胡喜還是給出了這樣的成績:今年用生物技術,數億人的支付時長縮短至1秒;生物支付佔比達到60.3%;支付寶支撐雙11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實現100%開放。

正如馬雲的預言,今年雙十一,中國快遞就此進入一天十億時代。顯然,這對物流行業的壓力有增無減。從今年開始,菜鳥方面最大的不同,還是反映在IoT和人工智能的技術應用。菜鳥網絡總裁萬霖曾在阿里西溪園區對我們表示,菜鳥正在做四件事:

一是利用IoT設備對園區進行智能化更新;二是倉內的自動化投入;三是在全鏈路上利用算法,所有地方安裝影片攝影頭,“裝了攝影頭但是真正起到作用很少,現在裝了攝影頭還要留一個人監控所有的螢幕,其實這個效率非常低,我們希望起到的作用遠遠超過人眼看;四是智能通關,希望以後可以通過技術提高通關的便利性。

“車和園區都有數據,但都還是孤島,並沒有打通。國內大家都說公路貨運效率不高,實際上路上每一輛卡車都是滿的而且是超載的,效率不高是因為他等的時間比在路上開的時間還長,不是裝載率不夠而是周轉率不夠。”萬霖說。

就在今晚戰鬥結束前,逍遙子還接受了包括虎嗅在內媒體的採訪。對於雙十一“數字”的認知,他給出了一個“答案”。逍遙子表示,雙十一更像一個練兵場,新零售的實驗、模型可以做實戰。他並不看重線下部分的數字,也不會把純線下的數字放進GMV,雙十一不會單獨為了“數字”去做。

雙十一的故事還在繼續,但是未來要講的主題當然已不會是、也無法是交易額。毫無疑問,雙十一還會辦下去,但“新零售”和阿里的“數字化”建設,才是等在後面真正的大考,挑戰隻怕也是“剛剛開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