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諸子百家:春秋戰國那些“子”們,到底在爭論啥?

本期結束

本期主創

策劃:鄧玲玲

腳本:胡難

編繪:鋤頭

合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QQ粉絲群:512474045

官方微博:@鏟史官漫畫

原創漫畫,歡迎分享

話題聚焦:諸子百家的思想差異根源何在?

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了形形色色的思想和主張。這些思想最初是怎樣產生的呢?為什麽這些思想的差異這麽大呢?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西漢文獻學家劉歆提出了“諸子出於王官說”。針對這種假說,近現代學者有過激烈的爭論,學術界一般認為,“諸子出於王官說”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具有局限性。

隨著周室衰微,原先由朝廷壟斷的知識流散到民間,這是不爭的事實。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自述家史:司馬氏世代在周王室擔任史官,公元前7世紀時,司馬氏離開王室去到晉國,隨後又分散在諸侯各國。孔子曾經說過:“天子失官,學在四夷。”他還感歎天子的樂師班子散布在天下各地。所以,產生諸子思想的知識基礎,最早可能是由“王官”們帶到諸侯各國的民間的。

那麽,各家學派能否與“王官”的官職一一對應起來呢?這就很成疑問。劉歆之所以提出這種假說,首先因為他生於大一統的西漢,所以很容易產生這樣一種觀念:學術的根源在朝廷,中央每種官職都掌握著一門專業知識,流散到民間就形成了各家學派。其次,劉歆是古文經學的學者,又是王莽的高參,當時古文學派最看重的經典是《周禮》,因為《周禮》中記載著周朝的官製,正是王莽複古改製的參考藍本。所以,把先秦學派和周朝官職對應起來,能抬高《周禮》的地位,有利於證明王莽改製的合法性。

既然各家學派與“王官”的官職沒有太大關係,那麽產生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什麽呢?從各家立論的視角不難看出,這種差異的根源在於創始人的階級出身不同。

儒家創始人孔子出身貴族,他的先祖是宋國公室成員,後來逃到魯國,也是大夫,所以儒家是站在貴族立場上的。周朝貴族要求掌握禮、樂、射、禦、書、數等技能,尤其注重社交禮儀,要講風度、有涵養,這些正是孔子的教學內容。儒家特別強調社會責任感,要輔佐君主治理國家,這也正是周禮要求貴族履行的義務。

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對庶民特別有同情心,很注重民生問題。孔子主張“有教無類”,熱衷於向庶民傳播文化知識,還曾譴責“苛政猛於虎”,孟子更是倡導以民為本的仁政。但這種同情心並不代表儒家主張庶民與貴族平等,而是為了維護貴族的長遠利益,只有庶民過得下去,貴族才能長享尊榮。

而墨家所代表的是社會底層的匠人群體。墨子的生平、國籍頗有爭議,但是從存世的《墨子》著作來看,墨子製造機械的技術,並不亞於魯班。所以講墨家代表匠人,是沒有問題的。

從匠人的視角看,整個國家與社會就像一架巨大的機器,要想提高機器的性能,就必須去掉一切華而不實的東西,所以禮樂喪葬都應從簡。機器性能的高低,首先取決於引擎的功效,所以墨家主張推舉最賢能的人來當首領;其次取決於各個部件能否良好配合,所以首領一旦推舉產生,其他成員就必須無條件服從。墨家的結社組織正是基於這種理念建立起來的,其首領叫做“钜子”,只要钜子一聲令下,墨者們就能赴湯蹈火。這種組織,是名副其實的黑社會。

法家學者雖然不是君主,卻毫無疑問是站在君主立場上的。所以法家主張用嚴刑峻法來奴役民眾,用權術詐力來駕馭群臣,這些手段的終極目標都是為了加強君主的權威。法家的“法”本質上是一種獎懲機制,用這種獎懲機制向社會貫徹君主的意志。

兵家所代表的是將帥的立場。所以兵家要求君主重視戰爭,信任將帥,既保障軍隊的後勤,又不干涉將帥的指揮。在兵家看來,戰爭勝負的關鍵在於全國是否上下一心,聽從將帥的指揮調度。

農家的立場是農民階層,所以他們要求君主與農民一起勞作,反對一切不勞而獲的行為。而縱橫家的本質是說客,利用人性的私欲說服君主締結或退出邦交聯盟。名家則出自辯者,喜歡鑽邏輯漏洞,研究詭辯術,以辯倒對方。

陰陽家和道家在一定意義上超越了階級局限。劉歆認為陰陽家出自歷官,道家出自史官,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是陰陽家對現實世界缺少足夠的指導意義,在後世主要為生產、生活提供授時服務。

而道家的理論比陰陽家更為健全,百家爭鳴的三大話題:宇宙時空、社會秩序、個人存在,道家都能提出自己的觀點。關於老子的身份,也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他是周王室的圖書檔案管理員或者史官。因此,老子所能掌握的歷史信息要遠遠多於當時的人們,道家思想正是建立在大量歷史經驗的分析、總結基礎上的。道家的“道”,就是從歷史經驗中總結出來的一般規律。所以道家能夠超越階級,視角比其他學派更高一籌。

道家的“無為”不是消極庸碌,而是順應大勢而為,不與潮流相抗衡。道家的“柔弱”不是一味退縮,而是在敵強我弱之時不與對手硬碰硬,而是韜光養晦,後發製人。道家的“寡欲”不是要隱遁避世,而是看淡功名利祿,不做眾矢之的,懂得功成身退。歷史經驗證明,懂得無為、柔弱、寡欲的人,往往最不容易領便當,能劫後餘生。

既然道家這麽高明,為什麽漢武帝不喜歡呢?一方面,道家被當時的利益集團當作對抗改革的保護傘;另一方面,道家要求君主清心寡欲,反對加重百姓的負擔,而漢武帝是大有為之主,想要辦很多大事。同理還有墨家和農家,墨家要求君主勤儉節約,不能有絲毫物質享受,農家要求君主自己耕作來獲得食物,這是後世君主萬難接受的。墨家在民間的“黑社會”,也是君主們難以容忍的。

那麽,經過改造的儒家為什麽能成為最終贏家呢?法家雖然能把君主的權威尊高到無以複加的地位,但是缺少一套冠冕堂皇、能打動人心的說辭,對民眾的刻薄寡恩也不符合統治者的長遠利益。

而董仲舒的“儒術”吸收了法家的內核,把儒家推行仁義的理想作為現成的說辭,又借鑒了墨家、陰陽家的學說,認為漢朝天子接受上天的任命來統治天下萬民,完美解決了政權合法性的問題,還從儒家經典中提煉出一些觀點,用來解決現實問題。所以,“儒術”簡直是為漢武帝量身打造的,被奉為獨尊也就不為怪了。

最後,先秦百家後來的發展如何,對後世有何影響呢?

儒家學派在漢朝分為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被朝廷尊奉的“儒術”就是今文經學。而盛行於民間的古文經學,不滿今文經學的曲學阿世,主張回歸經典原本的解釋,到東漢基本取代了今文經學的地位。隨著佛教的傳入,儒家信仰日益衰退,宋朝學者借鑒了佛教、道教的部分教義,創立了理學。理學在元、明、清取得了正統地位。為了反抗理學,清朝學者搬出了古文經學的利器——考據,乾嘉考據派可謂古文經學最後的輝煌。清末時,今文經學再度復活,成了維新派要求變法的理論武器。

道家在漢初受到統治階層的尊崇,其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主張也符合當時的國情。直到漢武帝時,被儒術取而代之。漢朝滅亡後,士族們把《周易》哲理與老、莊思想相結合,創造了盛行於魏晉的“玄學”。而莊子所崇尚的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在後世被用來指導文藝創作,成為中國美學思想的淵藪。

道家著作中含有大量養生、神仙的內容,譬如《莊子·逍遙遊》中提到的藐姑射山神人,他們不食五穀,吸風飲露,能夠乘雲禦龍遊於四海之外。這些知識與民間巫術、帝王的長生夢想相結合,在東漢末年孕育出了道教。

由於墨家的钜子在團體內部享有絕對權力,所以從春秋到戰國,墨家的黑社會發生過多次分裂。到秦漢時,這種組織規模相當小了,許多墨者淪為江湖上單打獨鬥的遊俠。所以後世的武俠文化多多少少帶有墨家的痕跡。清末時,墨家思想受到了那批反對君主專製,主張共和的人士的推崇。

隨著大一統世紀帝國的到來,先秦許多學派失去了存在的土壤,比如名家、縱橫家。而另外一些學派則被儒家消化吸收,如法家、陰陽家、農家。後世皇帝的親耕禮、皇后的親蠶禮,反映了農家思想的殘余,而“老黃歷”則是陰陽家的遺產。還有一些學派,作為一種專門技術得以傳承至今,如兵家和醫家。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班固《漢書·藝文誌》,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葛兆光《中國思想史》,楊寬《戰國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