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任澤平:從2018年地方經濟看中國未來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任澤平、熊柴 、白學松

  中國各地區呈大國雁陣式發展,各地文化、體制、經濟活力、發展水準、創新能力等差異很大。2018年中國人均GDP達9700美元,逐漸接近人均GDP約13000美元的高收入經濟體門檻,正處於大國崛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向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期。近期2018年地方經濟成績單陸續公布,誰主沉浮。

  18年地方經濟:22省GDP增速下滑,東部出口拖累經濟,中西部高投資消費支撐高增長,東北持續低迷。1)2018年有22省經濟增速下滑,4省保持不變,僅有5省有所上升。隨著政績考核導向轉向高品質發展、統計執法趨嚴以及地區生產總值核算改革等,地方GDP合計與全國GDP的差距明顯縮小,2018年增速差距降至0.3個百分點。按照中央部署,2019年底將實施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2)東部地區經濟增速從2017年的7.2%下滑至2018年的6.7%,其中海南、山東下滑超過1個百分點,天津持續低迷。受中美貿易摩擦壓製中國高端製造影響,東部出口明顯下滑拖累經濟增長。2018年東部地區出口同比5.8%,較2017年下滑4個百分點,下滑幅度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準。3)中部地區2018年GDP增長7.8%,位居四大地區之首,除山西外GDP增速均高於7.5%。在投資方面,中部地區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逆勢上升至10%,明顯高於東部的5.7%、西部的4.7%、東北的0.3%,且並非依賴地產投資拉動。在消費方面,中部地區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高達10.4%,明顯高於東部的8.2%、西部的9.3%、東北的6.1%。4)西部地區2018年GDP增長7.4%,但12省明顯分化,既有包攬全國經濟增速前三甲的藏黔雲,也有蒙疆渝甘4省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準。2018年西部地區投資增長4.7%,較2017年的8.5%下滑3.8個百分點,下滑幅度居四大地區之首;房地產開發投資從3.5%升至8.9%,意味著非地產投資下滑幅度更大。與中部地區一樣,西部地區經濟增長依賴投資驅動明顯,2018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固定資產投資與GDP的比例分別為58%、93%、94%、52%,但西部較中部更依賴地產。5)東北三省2018年GDP增長5.5%、持續低迷,工業增長乏力、投資低位徘徊。東北地區房地產投資從2017年的1%升至2018年的17.5%,但仍無法阻擋其投資增速從2017年的2.8%下滑至2018年的0.3%。

  京滬津蘇浙閩粵7省跨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東北三省或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1)中國內地2018年人均GDP已接近1萬美元,有望在未來3-5年整體跨入高收入經濟體,但離發達經濟體門檻仍遠、複興仍在路上。根據世界銀行標準,2017年高收入經濟體門檻為人均國民總收入(GNI)12055美元,有81個經濟體;高收入經濟體加權人均GDP超過4萬美元,人均GDP中位數為2.9萬美元,在中位數之上有31個經濟體。2)京滬津蘇浙閩粵7省跨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東北三省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按照世界銀行標準,中國內地有京滬津蘇浙閩粵7省進入高收入經濟體,其他24省均處於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行列。根據現實情況,我們將中國內地31省分為五類:一是京滬津蘇浙閩粵7省為高收入地區,人均GDP超過13000美元,基本實現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2.9%,明顯超過全國平均的2.1%,超過OECD平均的2.5%。二是魯蒙鄂渝陝5省為準高收入地區,人均GDP在9500-12000美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1%,但投資依賴度偏高、達85%,未來幾年有望陸續進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三是寧湘瓊豫新等13省為追趕地區,人均GDP在5500-8500美元,主要指標均處於全國中等偏下水準。四是已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東北三省,近年經濟持續低迷,創新能力弱,當前人均GDP在6500-9000美元。五是藏青甘3省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保護優先於經濟發展,人均GDP均在7500美元以下。3)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五大建議:一是進一步消除要素流動障礙,促進城鄉區域間人、地、錢等要素自由流動,在集聚中推進高品質發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二是進一步完善區域合作互助機制、區際利益補償機制等,先富帶後富。三是建立高品質發展的考核體系,鼓勵地方試點,調動地方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的積極性。四是深化產權改革,大力度、大規模地放活服務業,切實解決民企與國企公平競爭問題。五是進一步推進對外開放,最大的改革就是開放。

  2019年地方兩會釋放哪些信號?1)24省下調2019年經濟增長目標,5省不變,2省上調。在2018年,下調、不變、上調的省份分別為20、10、1個。與2018年實際增速相比,2019年分別下調、不變、上調經濟增長預期的省份分別有18、5、8個。而在2018年,下調、不變、上調分別為16、8、7個。2)在經濟下行和加大力度減稅降費背景下,2019年地方財政收入目標基本全線下調。在25個可比較財政收入目標的省份中,2019年下調、不變、上調的省份分別為23、2、0個。而在2018年26個公布目標的省份中,下調、不變、上調的省份分別為8、6、12個。3)投資目標大多向下,但投資增速或企穩。在17個可比較投資目標的省份中,2019年下調、不變、上調的省份分別為12、3、2個。而在2018年21省中,下調、不變、上調的省份分別為18、3、0個。下滑幅度最大的是新疆,2017年目標為50%以上,2018年為15%左右,2019年下調至5%左右。與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相比,去除未公布投資增長目標的地區外,2019年下調、上調的省份分別為8、10個;在2018年,下調、上調的省份分別為15、7個。

  目錄

  1  2018年地方經濟:22省增速下滑,東部出口拖累,中西部高投資高消費高增長,東北持續低迷

  1.1 全國:22省經濟增速下滑,南快北慢格局明顯

  1.2 東部:創新驅動轉型更新,出口下滑拖累經濟

  1.3 中部:投資消費維持高位,支撐經濟高增長

  1.4 西部:增長明顯分化,投資嚴重依賴

  1.5 東北:經濟持續低迷,體制機制改革亟待推進

  2  京滬津蘇浙閩粵7省跨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東北三省或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2.1 中國內地有望在未來3-5年跨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但距發達經濟體門檻仍遠

  2.2 京滬津蘇浙閩粵7省跨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東北三省或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2.3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五大建議

  3  2019年地方兩會釋放哪些信號?

  3.1 24省下調2019年經濟增長目標,5省不變,2省上調

  3.2 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財政收入目標基本全線下調

  3.3 投資目標大多向下,但投資增速或企穩

  正文

  1  2018年地方經濟:22省增速下滑,東部出口拖累,中西部高投資高消費高增長,東北持續低迷

  1.1 全國:22省經濟增速下滑,南快北慢格局明顯

  22省經濟增速下滑,藏貴雲增速持續居前,天津連續兩年墊底,南快北慢明顯。2018年中國經濟實際同比增長6.6%,較2017年的6.8%稍有下滑,創1991年以來新低。從分省的絕對水準看,2018年中國內地31個省(市、區)中有18個省經濟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準,有3個省持平,有10個省低於。其中,西藏、貴州、雲南、江西、福建、陝西、安徽、四川等8省經濟增長在8%以上,而天津、吉林、黑龍江、內蒙古、遼寧、海南在6%以下,天津更是連續兩年墊底,2017-2018年均為3.6%。從南北看,北方15省僅有5省經濟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準,而南方16省有13省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南快北慢局面明顯。從分省的邊際變化看,2018年有天津、河北、湖北、西藏等4省保持不變,僅有甘肅、遼寧、內蒙古、陝西、福建等5省有所上升,其他22省經濟增速下滑。其中,甘肅、遼寧、內蒙古2018年經濟增速分別為6.3%、5.7%、5.3%,較2017年分別上升2.7、1.5、1.3個百分點,主要為經濟數據擠水分後的修複。重慶2018年經濟增速大幅下滑達3.3個百分點至6%,從2017年全國第4名下滑至第24名,其中既有經濟數據擠水分因素,也有產業結構調整陣痛。

  隨著政績考核導向轉向高品質發展、統計執法趨嚴以及地區生產總值核算改革等,地方GDP合計與全國GDP的差距明顯縮小,2018年增速差距降至0.3個百分點。長期以來,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以GDP及增長率為主,部分地區經濟數據注水嚴重,近幾年這一現象明顯改觀。在政績考核方面,中組部2013年《關於改進地方黨政長官班子和長官幹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要看全面工作,……,不能僅僅把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作為考核評價政績的主要指標”。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在統計執法方面,2016年以來中央先後印發了《關於深化統計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統計數據真實性的意見》《統計違紀違法責任人處分處理建議辦法》等6部統計方面的重要檔案,2017年5月國務院頒布《統計實施條例》,2018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防範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督察工作規定》等,均要求加大統計執法監督、強化問責。在統計核算改革方面,按照中央部署,2019年底省級生產總值將從之前的各算各账變為中央長官、省級參與的統一核算,2020年1月開始實施季度層面的統一核算。從數字看,2012年地方生產總值合計較全國多6.7%、地方加權平均實際增長為10.3%,較全國增速高2.4個百分點。2013、2015、2017年地方合計分別較全國多6.6%、4.9%、3.2%,經濟增速差距分別降至1.7、0.9、0.5個百分點。2018年地方生產總值合計較全國多約1.7%,經濟增速差距降至僅0.3個百分點。

  1.2 東部:創新驅動轉型更新,出口下滑拖累經濟

  東部地區經濟增速從2017年的7.2%下滑至2018年的6.7%,其中海南、山東下滑超過1個百分點,天津持續低迷。東部地區經濟總量佔全國超過50%,2018年東部地區加權平均GDP增速6.7%,較2017年下滑0.5個百分點,但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仍然達50.8%,僅較2017年下滑0.8個百分點。其中,海南在全域限購政策下,2018年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6.5%,拖累固定資產投資下降12.5%,GDP增速下滑1.2個百分點至5.8%。天津2018年工業增加值增速繼續低迷,僅小幅回升0.3%至2.6%,拖累經濟增速維持在3.6%的低位。此外,山東GDP增速下滑1個百分點至6.4%,廣東下滑0.7個百分點至6.8%,浙江下滑0.7個百分點至7.1%,江蘇下滑0.5個百分點至6.7%,福建逆勢上升0.2個百分點至8.3%。

  東部地區創新驅動經濟轉型更新,引領中國高品質發展。東部地區是中國經濟創新發展的主體,引領高品質發展的希望在東部。僅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和浙江東部五省市2017年研發投入佔全國的40%,發明專利授權量佔比達57%,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技術產業企業數量佔比分別達到61%、52%。廣東省2018年新經濟增加值同比增長8.9%,增幅高於同期地區生產總值2.1個百分點,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5.5%;其中,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速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1.5、3.2個百分點,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56.4%和31.5%。江蘇省2018年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分別增長8.8%、11%,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高6個和2.9個百分點,佔比分別提高至32%、43.8%,產業更新趨勢明顯。

  受中美貿易摩擦壓製中國高端製造影響,東部地區出口增速明顯下滑拖累經濟增長。2018年中國貨物出口增長7.1%(按人民幣計),較2017年下滑3.7個百分點,貿易順差比上年收窄18.3%,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從2017年的0.6%將為-0.6%。東部地區出口額佔全國比例超過80%,其中廣東、江蘇和浙江三省出口金額在全國位居前三,合計佔比接近60%。從產品結構看,2017年東部地區僅粵蘇滬三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就佔全國的66%,因此中美貿易摩擦對東部影響最大。2018年東部地區出口同比5.8%,較2017年下滑4個百分點,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準2.3個百分點。其中,2018年廣東、江蘇和上海三省市出口同比增速分別為6.7%、8.4%、4.2%,分別較2017年下滑5.5、8.5、4.3個百分點。而出口規模較大、但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比較小的浙江受影響就較小,2018年出口同比9%,較2017年下滑1個百分點。

  1.3 中部:投資消費維持高位,支撐經濟高增長

  中部地區2018年GDP增長7.8%,位居四大地區之首。除山西外,中部五省2018年均保持7.5%以上的高增長。其中,安徽2018年GDP增速下滑0.5個百分點至8%,山西下滑0.4個百分點至6.7%;江西、湖南、河南分別微降0.1、0.2、0.2個百分點分別至8.7%、7.8%、7.6%,湖北7.8%、持平於上年。在中部六省中,山西經濟增速明顯較低,主要問題在於資源型地區發展轉型。由於煤炭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加之經濟數據“擠水分”,2014-2016年山西GDP增速徘徊在3.1%-4.5%的低位。2017年因供給側改革去產能、煤炭價格大漲,煤炭工業增加值增長3.6%、較2016年上升6.7個百分點,推動山西GDP增速升至7.1%。2018年煤炭價格持續高位,山西煤炭工業增加值增長0.3%,工業增加值增速從上年的7%降至4.1%。

  中部地區2018年投資增速逆勢上升至10%,明顯高於東部的5.7%、西部的4.7%、東北的0.3%,且並非依賴地產投資拉動。2018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5.9%,較2017年下滑1.3個百分點;但中部地區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10%,較2017年上升3.1個百分點,逆勢上升。從分省數據看,2017年除山西固定資產投資僅增長6.3%外,其他五省增速均在10%以上,這意味著國家統計局在核算2017年中部地區投資時存在一些數據調整。2018年山西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降至5.7%,河南從10.4%降至8.1%,其他四省均維持10%以上的高增長。在房地產投資方面,中部地區從2017年的11.6%降至2018年的5.4%,這意味著中部地區的高投資增速並非由地產拉動,而主要在製造業投資和基建等領域。從與製造業投資相關的工業生產看,2018年安徽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達9.3%、位居全國第四位,江西為8.9%,湖南、河南、湖北均在7%以上,遠高於全國規上工業同比增速6.2%。

  中部地區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高達10.4%,明顯高於東部的8.2%、西部的9.3%、東北的6.1%。除山西外,中部其余5省社零同比均在全國前10,是消費增長最快的區域。其中,安徽、江西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分別增長11.6%、11%,分別位居全國第2、5名;湖北、河南、湖南也均在10%以上,而同期全國平均增速僅為9%。中部地區消費快速增長與經濟高增長帶動居民消費密不可分,當然與東部相比也存在基數小的影響。

  1.4 西部:增長明顯分化,投資嚴重依賴

  西部12省經濟增長明顯分化,既有包攬全國經濟增速前三甲的藏黔雲,也有蒙疆渝甘4省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準。貴州近幾年大力發展基礎設施,打造大數據發展高地,2018年GDP增速雖有所下滑但仍居9.1%的高位;其中,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1.2%,規模以上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營業收入分別增長21.5%和75.8%。重慶GDP增速從2017年9.3%的高位跌至2018年6%,其中工業增加值增速從9.6%大幅降至0.5%;這既有經濟數據“擠水分”因素,也受累於工業支柱汽車行業整體不景氣及本地汽車產業“老化”問題,2018年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7.3%,遠低於全國平均的4.9%。

  西部地區2018年投資增長4.7%,較2017年的8.5%下滑3.8個百分點,下滑幅度居四大地區之首,並且非地產投資下滑幅度更大。在地產方面,西部地區房地產開發投資從3.5%升至8.9%,這意味著非地產投資下滑更為嚴重。基建是西部地區發展的短板,2018年貴州、重慶、雲南、廣西4省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分別高達15.8%、11.5%、10.9%、9.8%,分別較2017年下滑9.7、4.3、21.4、3.9個百分點,但仍遠高於全國平均的2.0%。2019年是西部大開發20周年,西部發展或迎來新的機遇。

  與中部地區一樣,西部地區經濟增長依賴投資驅動明顯,但西部更為依賴地產。2018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固定資產投資與GDP的比例分別為58%、93%、94%、52%,儘管較2016年的109%、177%、191%、128%均大幅下滑,但中西部仍處高位。不過,正如前文談到,中部地區對地產投資依賴有所減弱,而西部地區還在上升。分省看,2018年藏青黔雲桂陝6省固定資產投資與GDP的比例超過100%,另兩個超過100%的省份為安徽、江西。長期高度依賴投資特別是基建投資等造成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加大。從地方政府債務餘額與GDP比值來看,2017年超過30%的至少有7省,除海南和遼寧外均為西部省份。其中,貴州、雲南分列前2名,地方政府性債務與GDP比值分別高達63.6%、41.1%;內蒙古、寧夏、新疆均在30%-40%之間。如果考慮未納入統計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各省的債務規模則更為龐大。

  1.5 東北:經濟持續低迷,體制機制改革亟待推進

  東北三省近年來經濟增長持續低迷,工業增長乏力、投資低位徘徊從GDP增速看,在經濟數據“擠水分”後,遼寧GDP增速在2016年-2.5%的低基數上連續兩年回升至2018年的5.7%,吉林連續兩年下滑至4.5%,黑龍江下滑1.4個百分點至5%,均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從投資看,2018年東部地區非地產投資為負增長。東北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2017年的2.8%下滑至2018年的0.3%。其中,遼寧從0.1%升至3.7%,吉林從1.4%升至1.6%,黑龍江從6.2%大幅下滑至-4.7%。房地產投資對東北投資形成明顯支撐,從2017年的1%升至2018年的17.5%,簡單測算發現東北三省扣除地產外的投資均為負增長。從工業看,遼寧2018年工業增加值增速為9.8%,而2016、2017年分別為-15.2%、4.4%;吉林連續兩年下滑跌至5%,黑龍江較上年微升至3%。

  東北經濟持續低迷的根源是體制機制問題。東北產業結構以汽車製造、采礦、化學原料、石油加工等傳統重工業為主,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多年來東北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人才大量流失的根本原因在於體制機制問題。振興東北經濟,必須抓好轉變政府職能和國企改革兩件大事。當地應樹立服務型政府的理念,大力改善營商環境和投資環境;要加快推進國企混改,重點整治僵屍企業問題,打破壟斷,引入市場競爭機制。

  2   京滬津蘇浙閩粵7省跨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東北三省或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2.1 中國內地有望在未來3-5年跨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但距發達經濟體門檻仍遠

  中國內地2018年人均GDP已接近1萬美元,有望在未來3-5年整體跨入高收入經濟體,但離發達經濟體門檻仍遠、複興仍在路上。世界銀行從1987年開始劃分不同收入類型的經濟體標準,2017年中等偏上收入、高收入經濟體門檻分別為人均國民總收入(GNI)3896、12055美元(2013年分別為4126、12745美元);GNI與GDP大體接近,差額為來自境外的要素收入淨額。比如,按照世界銀行統計,2013-2017年中國人均GNI為人均GDP的98.5%。中國於1998年摘掉“低收入經濟體”帽子,進入中等偏下收入經濟體行列,2010年進入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行列。2018年中國內地人均GDP超過9700美元,仍處於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行列。按照當前發展趨勢,中國內地將在未來3-5年整體進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從進入中等收入經濟體到進入高收入經濟體,中國將歷時23-25年,這與日本、韓國的速度大致接近。

  但需注意的是,當前世界銀行劃分的高收入經濟體標準偏低,與發達經濟體標準尚有較大差距。世界銀行劃分的高收入經濟體個數從1987年的41個上升至2000年的52個,2010年升至71個,2017年再升至81個,佔比從25.2%升至37.2%。在2017年81個高收入經濟體中,既包括波蘭、匈牙利等人均GDP在1.3萬-2萬美元的部分中東歐國家,也包括阿根廷、智利、烏拉圭等不少新興經濟體以及10多個加勒比海地區小型經濟體,還包括阿聯酋、沙特阿拉伯等中東石油富國。其中,曾經長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智利、烏拉圭均於2012年跨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阿根廷於2017年跨入,三國2017年人均GDP分別為15346、16246、14398美元,但仍存在經濟結構不合理、貿易結構單一等問題,仍有跌出高收入經濟體行列的風險。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17年高收入經濟體人均GDP超過4萬美元,人均GDP中位數為2.9萬美元,在中位數之上有31個經濟體。其中,美國人均GDP接近6萬美元、日本為3.8萬美元、韓國接近3萬美元。

  2.2 京滬津蘇浙閩粵7省跨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東北三省或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廣東經濟規模接近韓國,江蘇超過澳大利亞,粵蘇魯浙豫5省經濟規模超過全球前二十大經濟體門檻。1978-2018年,中國內地經濟總量佔全球份額從1.8%增至接近16%,排名從第11名升至第2名。當前各省經濟總量可分為四檔:一是超過5兆元的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其中廣東、江蘇超過9兆;二是介於3-5兆元的河南、四川、上海、北京等9省;三是介於1-3兆元的遼寧、陝西、重慶等13省;四是低於1兆元的甘肅、海南、寧夏、青海、西藏等5省。對比世界銀行統計的2017年全球經濟體經濟規模,中國內地已有5省經濟規模超過全球前二十大經濟體門檻(瑞士,0.68兆美元),13省超過全球前三十大經濟體門檻(阿聯酋,0.38兆美元),25省超過全球前五十大經濟體門檻(秘魯,0.21兆美元)。其中,2018年廣東、江甦生產總值折合美元分別為1.47、1.40兆美元,介於全球第12名的韓國(1.53兆美元)和第13名的澳大利亞(1.32兆美元)之間;山東超過第15名的墨西哥,浙江相當於第17名的土耳其,河南超過第19名的沙特阿拉伯;全國排名第25名的貴州相當於全球第46名的越南。此外,中國台灣1993年經濟總量相當於中國內地的比例達52.9%,2000年降至27.4%,2018年再降至4.4%,如果放進中國內地31個省排名2018年僅位居第7。

  從城市層面看,2018年GDP兆元俱樂部成員達17個。上海、北京、廣州GDP分別在2006年、2008年、2010年突破兆;2011年,深圳、重慶、天津、蘇州的GDP突破兆;2014年,成都、武漢GDP突破兆;2015年,杭州GDP突破兆;2016年,南京和青島GDP超過兆;2017年,無錫和長沙GDP均突破兆;2018年寧波、鄭州、佛山GDP突破兆。並且,2018年北京GDP首超3兆元,為繼上海之後第二個超過該規模的城市;重慶首超2兆元,為繼上海、北京、深圳、廣州之後第五個超過該規模的城市。當前17個城市GDP合計佔比超32%,常住人口佔比約16%。

  按照世界銀行標準,中國內地有京滬津蘇浙閩粵7省進入高收入經濟體,其他24省均處於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行列。但中國內地區域差異很大,既有人均GDP超過20000美元的京滬,也有人均GDP不到7000美元的甘雲貴桂藏黑晉7省,甘肅最低、僅略超4700美元。根據現實情況,我們將中國內地31省分為五類:

  1)高收入地區:京滬津蘇浙閩粵7省人均GDP超過13000美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2.9%,基本實現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當人均GDP發展到10000美元左右時,除天津外的京滬江浙閩粵六省都出現了經濟增長平台切換,經濟增長逐漸趨穩,這背後是新舊動能轉換。從三產增加值比重看,京滬津江浙閩粵7省市2018年加權平均為56.4%,明顯高於全國平均的52.2%。從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看,2017年7省市加權平均為2.9%,明顯高於全國平均的2.1%,與德國相當,超過美國的2.7%、OECD平均水準的2.5%。2017年7省高新技術企業數和高新技術從業人員分別佔全國的66%、59.2%,發明專利授權量佔比達61.6%。從萬元GDP能耗看,2016年7省市加權平均為0.41,較全國平均低31%。從投資依賴度看,2017年7省市固定資產投資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加權平均為51.8%,大幅低於全國的70.9%。從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分布看,2017年7省合計佔全國近60%,且浙江、江蘇、廣東的500強企業數明顯高於其他省市。

  2)準高收入地區:魯蒙鄂渝陝等5省2018年人均GDP在9500-12000美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1%,但投資依賴度偏高、達85%,未來幾年或陸續進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魯蒙鄂渝陝等5省離高收入門檻較近,有望於5年內陸續進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當前這些地區投資依賴度依舊偏高,創新驅動有待進一步推進。2017年5省投資依賴度加權平均值為85.1%,遠高於高收入地區平均值的51.8%。2016年5省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資產佔比加權平均值為37%,稍低於全國平均的38.5%,但仍明顯高於高收入地區水準的28.8%,民營經濟活力仍待釋放。2016年5省萬元GDP能耗加權平均為0.62,與高收入地區差距較大,但顯著優於其他地區。

  3)追趕地區:寧湘瓊豫新等13省2018年人均GDP在5500-8500美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僅1.3%,其他主要指標也均處於全國中等偏下水準。從城鎮化率看,寧湘瓊豫新等13省加權平均為52.0%,低於全國平均水準7.6個百分點。從投資依賴度看,2017年13省加權平均為96.3%,遠高於高收入地區,僅較生態功能區低4.5個百分點。從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看,13省加權平均為1.3%,較全國平均水準低0.8個百分點。13省合計發明專利授權量佔全國18.7%,與高收入地區、準高收入地區比均差距巨大。從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資產佔比看,2016年13省加權平均為44%,較全國平均水準高5.5個百分點。13省三產比重佔比為47.5%,比全國平均水準低4.7個百分點,服務業提升空間較大。

  4)已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地區:東北三省近年經濟持續低迷,創新能力弱,當前人均GDP在6500-9000美元。從經濟增長看,東北三省不但遠低於其他省份,而且大起大落,表明尚未找到可持續的經濟驅動力。從研發投入看,東北三省合計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僅1.3%,明顯低於全國平均2.1%。從城鎮化進程來看,東北三省作為我國老工業基地,城鎮化率從建國初至2000年多數時期高於全國平均水準10-15個百分點,近年來城鎮化進程緩慢,吉林2017年為56.7%、在全國平均水準之下,黑龍江2017年為59.4%、僅略高於全國平均水準,遼寧2014-2017年城鎮化率僅上升不到0.5個百分點至67.5%。此外,山西等省份經濟增速一度出現大幅下滑,雖然近兩年經濟增速逐漸企穩,但仍存在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

  5)生態功能區:藏青甘3省生態環境保護優先於經濟發展,2018年人均GDP均在7500美元以下。根據2010年國務院《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重點生態功能區由於生態系統脆弱或生態功能重要,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低,限制或禁止開發。西藏、青海、甘肅3省區的生態功能區範圍大,經濟發展程度較低。2018年西藏、青海、甘肅GDP總量排名分別居全國倒數第一、第二、第五,三省GDP合計僅1.26兆元、相當於城市兆GDP俱樂部中的第13名南京市;人均GDP分別為6461美元、7233美元、4723美元,分別居全國倒數第五、第十、第一。城鎮化率在全國最低,2017年末加權平均僅46%,較全國平均低12.5個百分點。上述地區應淡化對經濟發展指標的關注,把工作重點放在生態環境保護上。

  2.3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五大建議

  中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經濟狀況、資源稟賦差異巨大,各地區跨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的時間必然差距較大,少數地區甚至可能無法跨入高收入經濟體。但好在中國是一個巨大的統一市場,人錢物流動性強,並且中央政府具有高度權威。為促進中國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們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一是進一步消除要素流動障礙,促進城鄉區域間人、地、錢等要素自由流動,在集聚中推進高品質發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順應產業遷移和人口流動規律,以城市群為主體、以大都市圈為核心、以中心城市為引領推進中國高品質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深化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寬城市落戶條件,進一步消除人口自由遷徙的枷鎖,優化人力資源優化配置,並做好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跨城鄉跨區域流轉銜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進一步推進土地資源的跨區域、跨省優化配置。消除區域市場壁壘,打破行政性壟斷,清理和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二是進一步完善區域合作互助機制、區際利益補償機制等,先富帶後富。包括完善多元化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之間利益補償機制、健全資源輸出地與輸入地之間利益補償機制等,引導發達地區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產業發展等短板。

  三是建立高品質發展的考核體系,鼓勵地方試點,調動地方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的積極性。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方法論可以概括為六個字:漸進、增量、試點。漸進式改革符合人的認識規律。因為中國幅員遼闊,一些問題到了不同的地方就變得錯綜複雜,需要鼓勵各地結合自身實際開展相關試驗。過去,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國企改革“抓大放小”等,無一不最早來自於基層的實踐和智慧。當前一些地方執行層面存在“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不敢改、不願改、不會改”問題,應堅持過去“漸進+增量+試點”成功經驗,改革舉措與法治建設的配套銜接,建立地方政府的容錯、糾錯和“豁免”機制,調動地方政府的改革熱情和積極性。

  四是深化產權改革,大力度、大規模地放活服務業,切實解決民企與國企公平競爭問題。分行業看,當前我國製造業基本開放,以民營企業為主,市場競爭充分、國際競爭力強,但上遊要素市場國企佔比較高,市場效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同時服務業開放、競爭程度依然相對較低、國際競爭力低。分地區看,跨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創新能力強的地區多是民營經濟活躍、市場化及開放程度高的地區。應取消所有製分類的區別對待,強調競爭中性,不要動輒上綱上線、陷入意識形態爭論,要以黑貓白貓的實用主義標準衡量。應繼續推行國企分類製改革,對於競爭性領域,全面放開市場準入、優勝劣汰。

  五是進一步推進對外開放,最大的改革就是開放。中國40發展經驗表明,開放促進競爭,競爭提升效率,對外開放時間早、程度高的部分東部沿海省份已成功跨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應加大開放,降低關稅、放開投資限制、減少負面清單、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尊重並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並且凡是對外企開放的都要對民企開放。

  3   2019年地方兩會釋放哪些信號?

  3.1 24省下調2019年經濟增長目標,5省不變,2省上調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24省下調2019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與2018年目標相比,中國內地31個省(市、區)上調、不變、下調的省份分別為2、5、24個。在2018年,上調、不變、下調的省份分別為1、10、20個。在下調省份中,18省下調幅度在0.5個百分點之內,4省為1個百分點之內,還有2省超過1個百分點。重慶將經濟增長目標從2018年的8.5%左右下調至6%,新疆從7%左右下調至5.5%左右。此外,2019年有14個省以更具彈性的區間值作為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而2018年僅有1個省使用區間值,大部分以“左右”設定目標。在上調省份中,海南、湖北均從2018年的7%左右上調為2019年的7%-7.5%。海南省統計局認為房地產行業主動調控政策對經濟的影響將在2019年趨弱,同時總部經濟引進將成為拉動經濟的利好因素。湖北省2018年GDP增長7.8%,高於預期發展目標0.3個百分點,抑製了連續7年單邊下滑的態勢。

  與2018年實際增速相比,2019年分別上調、不變、下調經濟增長預期的省份分別有8、5、18個。而在2018年,上調、不變、下調分別為7、8、16個。

  3.2 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財政收入目標基本全線下調

  根據財政部數據,2018年中國減稅減費約1.3兆元。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2019年1月9日國務院常委會議決定,對小微企業推出一批新的普惠性減稅措施,實施期限暫定三年,預計每年可再為小微企業減負約2000億元。並規定,為彌補因大規模減稅降費形成的地方財力缺口,中央財政將加大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

  在經濟下行和加大力度減稅降費背景下,2019年地方財政收入目標基本全線下調。2019年有5省未公布地方財政收入預期目標,多於2017年的2個、2018年的4個。再扣除1個2018年未公布財政收入目標導致無法比較外,在25個可比較財政收入目標的省份中,2019年上調、不變、下調的省份分別為0、2、23個。而在2018年26個公布目標的省份中,上調、不變、下調的省份分別為12、6、8個。

  與2018年實際情況相比,去除未公布財政收入增長目標或上年未公布導致無法比較的地區外,2019年分別上調、不變、下調財政收入增速預期目標的省份分別有4、0、22個。而在2018年,上調、不變、下調分別為8、0、18個。

  3.3 投資目標大多向下,但投資增速或企穩

  2018年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六穩”中要求“穩投資”,“激勵幹部擔當作為”,當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除繼續強調穩投資外還指出,“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在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方面提出“要發揮投資關鍵作用”,主要包括技術改革和設備更新、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區域交通物流基礎設施以及補短板領域等。

  2019年有14省未公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預期目標,多於2018年的10個。在17個可比較投資目標的省份中,2019年上調、不變、下調的省份分別為2、3、12個。而在2018年上調、不變、下調的省份分別為0、3、18個。其中,天津投資增長目標從2018年的6%左右上調至2019年的8%以上,河北從6%左右微調至6%以上。下滑幅度最大的是新疆,2017年目標為50%以上,2018年為15%左右,2019年下調至5%左右。

  與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相比,去除未公布投資增長目標或上年未公布導致無法比較的地區外,2019年上調、不變、下調的省份分別為10、0、8個;在2018年,上調、不變、下調的省份分別為7、0、15個。

  (本文作者介紹: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曾擔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巨集觀部研究室副主任、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董事總經理、首席巨集觀分析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