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愛囤貨,其實是種病…只有這個辦法才能治好!

愛囤東西是「松鼠病」

過度囤積或是強迫症作祟

國家二級心理顧問師、語沐心理創始人 丁思遠

你是否在微信裡收藏了很多文章,想起來看時才發現「原作者已刪除」?你是否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你是否保存了大量紀念品,哪怕沒地方放也捨不得扔掉?

如果是,你很可能有囤積癖,也叫「松鼠症」,指喜歡購買、收藏、囤積一切「某天可能會用上」的東西,並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哪怕這些東西基本不怎麼使用,甚至因為囤積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和收藏愛好者不一樣,有「松鼠症」的人囤積的東西大多不是真正值得收藏的物品,並且擺放混亂,使日常生活無比糟心。

過度的囤積很可能伴有強迫症,收集時既愉悅又痛苦,扔掉時既解脫又焦慮,內心總是處於矛盾中。如果你屬於這種情況,就要儘早尋求心理顧問師的幫助。

很多人以為囤積癖是因為懶惰和不講衛生,但其原因其實很複雜。有一部分人是因為無法承擔選擇錯誤的後果,這些人難以確定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害怕「做錯決定」。他們大多有選擇困難症,決定是否扔掉某件東西時需要花更多時間,導致丟棄物品的速度跟不上積壓的速度。

還有一部分人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在遠古時期,人們要囤積糧食、必需品來保障生活,以此獲得安全感。時代已變,但「把囤積等同於安全感」的認知沒變。我們還是會通過囤積,比如存錢、存糧以及其他任何能讓我們感到豐盛和富足的東西,來確保安全。

並不是所有的囤積習慣都需要糾正,只有當囤積行為讓你感到痛苦,生活因此而混亂時,你才需要積極尋求幫助來改掉這個習慣。

鏈接

斷捨離解決囤積癖

在當下,「斷捨離」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它可以很好地應對「囤積癖」。

很多人認為,「斷捨離」就是要扔扔扔,其實不然。它的本質是,通過整理和捨棄多餘的物品,擺脫對物質的迷戀,使自己達到生存舒適、內心輕快的愉悅狀態。

1

從源頭上開始「斷捨離」

☆ 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斷捨離」的第一要義就是「斷」——不買、不收取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如果一開始就控制住不買,既省錢,又省去了未來整理的精力。

☆ 避免喜新厭舊

人都喜歡追求新鮮感,但得到之後又會很快厭倦,再去尋找新的刺激,陷入永不滿足的怪圈。想從中跳出來,就要摒棄心中執念,少買或不買不需要的東西。

☆ 摒棄攀比心理

為了融入群體,每個人都會竭力展現自我價值,像溫柔、富裕等價值,只能通過外在物品暗示,所以會去買買買。

但事實上,在一個社交關係高透明度的社會,彼此的經濟能力、人格特質非常透明,「包裝」的效果十分有限。

☆ 判斷要買的物品是否真的需要

當你特別想買一件物品時,不妨做個假設: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花錢買這件東西,一個是不買但獲取等量的現金。你會怎麼選?如果選擇了現金,那就說明這件東西不是非買不可。

2

對已有物品「斷捨離」

☆「斷捨離」最好的時間是現在

不要等到哪天有空了再做,要隨時隨地「斷捨離」。不是靜下心時才能捨棄,而是捨棄後才能靜下心。

☆ 判斷物品去留有技巧

一件不確定去留的物品,如果你看著它感到喜悅、有觸動,那就留著;如果很平靜,只有「可能以後有用」的想法,那就可以舍了,因為你並不需要它。

☆ 特殊物品去留遵循內心的感受

還有一類物品比較特殊——紀念品和朋友送的禮物。因為往往代表獨特的故事和回憶,所以很多人會捨不得或不好意思捨棄。

對於這類物品的去留,不妨隻考慮自己的感受。如果自己喜歡,覺得有價值,就留著;反之,就扔掉。實在捨不得話,可以拍個照,存在手機裡。(羅輯思維)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