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齊白石:從木匠到巨匠的一生

1919年,湖南湘潭的匪患打破了齊白石安寧的農村幽居生活,曾經“五出五歸”後不想再奔波的他,無奈再一次打起行囊,以55歲的高齡決定北上以謀生路,由此開啟了從木匠到巨匠的蛻變之旅。

齊白石出生於湖南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貧寒農家,早年以木匠為業,20歲以《芥子園畫譜》自學繪畫,50多歲北上後毅然“衰年變法”,開創了“紅花墨葉”的大寫意花鳥畫風格,成為一代中國畫大師。直至1957年去世,他的畫筆從未停止過。“畫吾自畫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這句來自陳師曾的題詩,既是齊白石“衰年變法”的動力來源,也是齊白石一生執著追求藝術的寫照。

正在湖南省博物館展出的“畫吾自畫——館藏齊白石繪畫作品展”,展覽主題正是源自此句。該展覽在館藏齊白石藝術作品中精選100幅左右頗具代表性的繪畫作品,共分為四個單元,展出展品包括花鳥、山水、人物諸畫種,涵蓋齊白石創作的早、中、晚各個時期,力圖構建齊白石繪畫相對完整的風格序列。

第一單元“一丘一壑自謂過之”

1882-1918

本單元展示了齊白石早期初學繪畫時的作品。齊白石早年以木匠為業。1889年,27歲的齊白石拜蕭傳鑫、文少可、胡沁園、陳少番等為師,開始正規學習詩文書畫,老師們給他取名為璜,號瀕生,別號白石山人,以便題畫之用;後又拜入晚清名士王闓運門下,得以進入湖南乃至全國性的文人交遊圈。

1902年,在朋友夏午詒、郭葆生的督促和安排下,40歲的齊白石第一次走出湖南遠遊西安,開始了他有名的八年遠遊之旅。至1909年,齊白石相繼出了5趟遠門,遊歷了陝西、河北、江西、廣西、廣東和江蘇六省,跋涉過長江、黃河、珠江、洞庭湖、華山、嵩山、廬山、陽朔和桂林等地,其間對各地的名山和水文都有細致入微的觀察,並在遠遊中結識了友人郭葆生、樊增祥和李筠庵,在他們的居所處直接觀摩了八大山人、石濤、金農、羅聘等大家的真跡。出行開闊了眼界和心胸,對齊白石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響,也讓他的繪畫和印章作品走入了大眾視野。

王闓運為齊白石題寫“寄萍堂”,寓“世事如寄,人生如萍”之意

齊白石也掙回不少養家糊口的銀子。他在第三出從欽州回來,退掉了原先租用的老宅,買了一處舊房子翻新,取名叫“寄萍堂”,堂內另辟一個書房叫“八硯樓”,以他前三次遠遊外地帶回的八塊硯石取的名。最後第五歸再次從欽州歸來時,齊白石結束了他的遠遊時期。1910年,齊白石修葺寄萍堂,開始近十年的幽居生活,潛心吟詩作畫,整理遠遊畫稿,創作了《借山圖》《石門二十四景》。50歲時,齊白石努力向文人畫的高峰攀登,傾心於徐渭、八大、石濤的寫意畫:“恨不生前三百年,或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余於門之外,餓而不去,亦快事也。”

本單元主題出自他的自用印“一丘一壑自謂過之”。齊白石骨子裡對自己的藝術天賦和志向頗為自信,其早期繪畫構圖奇異,用色清雅,畫面質樸自然充滿生活氣息,個人特色初見端倪,已經成為地方繪畫名家,為日後成為大師奠定了基礎。

署款:松盦道兄教,弟齊璜少年時作,衰年補識。時己巳春,同在燕京。

湖南省博物館藏

此次展覽以《黛玉葬花》開篇。齊白石30歲左右以畫像謀生,同時也為人畫山水人物等,其所畫仕女圖深受鄉親喜愛,甚至有“齊美人”的美譽。這幅《黛玉葬花圖》就是此階段作品。這幅畫的特別之處在於沒有任何款和印,左上一行字是1929年補的款。款中的“松盦道兄”為黎培鑾,湖南湘潭人,舉人出身隱逸家居,富收藏名人字畫,能治印,齊白石初學篆刻時,常與其切磋。沒有署款,在齊白石的早期作品中很常見。雖然他畫工精湛在當地小有名氣,但終因其木匠出身被人輕看,很多人求畫而不要題款。齊白石心中明白,為了掙錢吃飯也就不去計較,轉而努力拜師學藝。

湖南省博物館藏

這幅畫中描繪了秋天一位士人攜童子渡橋訪友或歸家的情景。此畫中勾皴點染皆亦步亦趨,是齊白石學習“四王”山水的例證。後來,齊白石摒棄了這種程式化的畫法,強調表達自己的情感與體驗,可謂是創新力極強。整幅圖,其構圖、用筆皆合乎法度,設色清麗,用筆熟練。

湖南省博物館藏

這是一幅工筆與寫意相結合的作品。因拜在胡沁園門下開始正規學習書畫,此時齊白石的線條功夫已得到強化。這幅畫充分實踐了胡沁園的花鳥畫觀點:“石要瘦,樹要曲,鳥要活,手要熟。立意、布局、用筆、設色,式式要有法度,處處要合規矩,才能畫成一幅好畫。”

湖南省博物館藏

該畫作於1901年,當時齊白石39歲,處在遠遊的前夕。此時的他從事職業創作近10年,常年讀書、作詩、習字、畫畫,身上沾染了更多的文人氣息。從整體上看,比《黛玉葬花圖》多了幾分清雅之氣。

齊白石《魚樂圖》紙本

湖南省博物館藏

此幅魚樂圖描繪了大大小小22條魚在水中遊動的情景,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其中最大的那條魚,翻著白眼,是致敬八大山人的畫法。這一時期,齊白石受八大的影響很深,他後來有詩“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願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其中,雪個即是八大山人。

1901年 30.5×57.5cm 28×18.2cm紙本

署款:辛醜五月客郭武壯祠堂,獲觀八大山人真本,一時高興仿於仙譜世兄九弟之箑上,兄璜。

鈐印:瀕生(朱文)

收藏印:湖南省博物館收藏(朱文)

這是迄今所見白石仿八大山人最早的作品。齊白石在署款中寫到:“辛醜五月客郭武壯祠堂,獲觀八大山人真本,一時高興仿於仙譜世兄九弟之箑上,兄璜。”郭武壯祠堂為湘潭郭人漳(葆生)之父郭松林祠堂。齊白石當時客居郭武壯祠堂,獲觀八大山人真跡,非常高興,便摹寫在胡仙譜的扇子上。

30.5×57.5cm 28×18.2cm 紙本

署款:光緒(十)八年月,奉夫子大人之命,受業齊璜學。

鈐印:齊璜之章(白文) (朱文)

收藏印:湖南省博物館藏(朱文)

此件佛手山茱萸扇面為目前發現的齊白石有年款作品中最早的一件。款中題“光緒八年”有兩種可能,一為十八年(1892),一為二十八年(1902)。從款書風格、水準看,應是1892年(30歲)所作。題款中的“夫子”為胡沁園,他收留齊白石學習詩文繪畫,為他聘請老師,同時也是齊白石的第一位花鳥畫老師。他是齊白石從木匠走向職業畫家的恩師。

200×53cm 75×40cm 紙本

署款:璜。時己酉四月,同客東興。

鈐印:臣璜之印(白文)

收藏印:泰和蕭氏(朱文)

1909年(己酉)初至夏天,齊白石再次赴廣東欽州,為郭葆生代筆作畫。期間曾到東興。此圖是年作於東興。較之齊白石30多歲時的風格,此件山水畫已發生轉變,構圖高度提煉,筆墨也趨於簡單,整幅畫有一股文人戲墨的意味,可以看出八大、金農山水的影子。遠遊時期,齊白石在與友人的交流中,臨仿了更多明清名家的作品,並快速地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

這幅畫作於齊白石53歲時,畫中有一株菖蒲和一隻青蝦。從畫面右上側的署款中,我們可以知道齊白石老家有個星鬥塘,塘下有菖蒲,嘗有蝦來去其中。少時,齊白石經常偷偷的畫所見到的星鬥塘景象,而不讓祖母知道。若使祖母發現,就會被禁止畫畫了。而如今,已過了四十三年,池塘中的菖蒲雖然還在,但祖母已經不在了,使齊白石不由發出了感歎。

第二單元“老萍自用我家法”

1919-1928

本單元集中展示了齊白石變法時期的作品。平靜的鄉居生活被愈演愈烈的兵匪之亂所打破,迫不得已,55歲的齊白石辭別家人,於1919年獨自北上,成了一名“北漂”。當時北京畫壇盛行吳昌碩一派具有金石韻味的大寫意花鳥畫,齊白石學習的是八大山人的畫風,畫作頗受冷遇,鮮有問津。在1920年創作的《竹石圖軸》中,齊白石在署款中寫到:觀此者,若以尋常觀畫之眼使之,則此畫醜矣。庚申十月廿三日,獨坐無所事事,畫此遣愁。白石。由此可以看出,齊白石當時困窘境地。

幸運的是,他遇到了伯樂陳師曾。陳師曾勸導齊白石走自己的路,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於是,齊白石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衰年變法”:一方面繼續嚮往明清個性派文人畫家所求,一方面借鑒近人吳昌碩的筆墨與色彩表現,確立了一種質樸純真、清新剛健,充滿生活情趣而又富有鮮明個性的新風格,即“紅花墨葉的大寫意花鳥畫,同時,山水畫也是筆簡意遠,平中見奇,獨具創新面貌,一派大家天氣。

在此期間,齊白石經歷了父母雙雙離世。齊父齊母於1926年先後因病去世,提前收到家書的齊白石有心返鄉探望,卻因戰事阻隔未能如願,最終未能見到父母最後一面。這段未能盡孝的經歷,讓齊白石一直耿耿於懷。及至1935年,齊白石會老家祭掃先人墳墓,並記:“烏鳥私情,未供一飽,哀哀父母,欲養不存”同年刻“悔烏堂”一印,以表懷想追遠之年。

單元主題源自齊白石題畫詩:“老萍自用我家法,作畫刻印聊自由。”

這裡展出的六件山水屏繪於1925年,屬於齊白石變法期的作品。這一時期齊白石的山水畫在構圖上更加簡潔,突出主體,通常以具有生活情趣和現場感的景物作為畫面的主體,少程式化,重現場感。在用筆上,多為粗筆山水,非細筆繁皴。

多組條屏山水在齊白石的創作數量裡極其稀少,存世就益加稀缺。據《白石老人自述》,1900年,齊白石在老家以衡山七十二峰為一鹽商畫成一套《山水十二條屏》,得銀320兩,換得40畝水田,惜此作下落不明。本年又為北京名醫陳子林作《山水十二條屏》。後1932年,齊白石又為四川軍長王纘緒繪一套《山水十二條屏》,現藏於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紙本

湖南省博物館藏

在齊白石變法期中,即使是那些構圖繁密的作品,細數之下,所繪對象也極簡少。這幅《飛瀑圖》是一幅高達178厘米的大軸,截取了瀑布的一角,近景有巨石數塊,並繪松柏三株。中景為峻峭的陡壁山,泉從上奔瀉而下,很有氣勢。在構圖取景上,齊白石別出新意,這種“仰望而不見頂”的描寫法,增加了畫面的聯想空間,拓展了作品的意境。

這幅《孤舟渡海立軸》畫面主體為浩淼的水波,遠處有一孤蓬小舟載一人於浪間沉浮,近景則為岸渚的一片樹林。齊白石擅於畫水,極富表現力。時而以大段空白來暗示江湖無邊無涯,時而又以精細稠密的平行波紋,來刻畫浩淼煙波和浮光動感。

1926年春初,64歲的齊白石回南方探視雙親。到了長沙,卻因戰事阻塞道路,迫不得已於2月底折回北京。其母三月初得病,月末去世,還再三的問:“純芝回來了沒有?我不能再等他了!我沒有看見純芝,死了還懸懸於心的啊!”是年七夕,齊白石又接來信得知父親病危。當時湘鄂兩省正值國民革命軍和北洋軍閥激戰,而廣東方面又大舉北伐,沿途兵軍擁擠,亦難通行。齊父於七月初逝世,齊白石最終未能得見一面。

第三單元“少年無此好紅顏”

1929-1948

本單元展現了齊白石創作鼎盛期的作品。“衰年變法”之後,齊白石大器晚成,創造力旺盛,此後的二十年是他繪畫的鼎盛期。人們所熟知的齊白石作品,多於出此時期,尤以水族的蝦蟹、紅花墨葉的花卉最廣受關注,山水、人物歲數量較少,也是有很高質,最終呈現了我們所熟知的齊派風格,齊白石總結自己的創作心得,即“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每次有好的作品產生,齊白石也會非常得意。在《瓜藤圖軸》中,他毫不掩飾地自誇:“今之妙品也,呵呵。”

署款:清白傳世。秋崖先生鄉大人雅正。齊璜白石八十五歲。

鈐印:悔烏堂(朱文) 白石翁(朱文) 齊璜老手(白文) 湘潭人也(白文) 老年肯如人意(白文)

收藏印: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收藏(朱文)

進入創作鼎盛期的齊白石,心中一直有個警鍾。居住長沙的算命大師舒貽上曾給他算命,說他75歲會有一場劫難。為了躲開這個劫難,1937年,齊白石按虛歲習慣給自己加了兩歲,以“瞞天過海”法自署77歲。但是,劫難還是來了,國難當頭,北平陷落。原本在北京藝專擔任教授的齊白石辭去教職,閉門家居,謝絕見客。當時,齊白石名氣在日本很高,很多日偽高官都想求畫。齊白石一概回絕,寫了不少“謝客”便條,收效甚微。1943年,不堪求畫困擾的齊白石在住處大門上張貼四個大字“停止賣畫”以避亂世。對於一個靠賣畫為生的畫家來說,停止賣畫之後,一家人的生計就成了問題。面對家鄉好友的問詢,齊白石做“壽高不死羞為賊,不醜長安作餓饕”以示氣節。直至抗戰勝利,齊白石恢復賣畫刻印,同年為秋崖先生做《清白傳世圖》。1946年,北平藝專複聘齊白石為名譽教授。

單元名字來源於館藏作品《雁來紅》,上提到“少年無此好紅顏”,借“老少年”之名表達一位畫家在藝術盛期的成熟和自信。

178×58cm 81×34.5cm 紙本

鈐印:木人(朱文) 吾畫遍行天下蒙人偽造尤多(朱文)

收藏印:湖南省博物館收藏(朱文)

從這件作品署款可以看出,這是有人求畫而作。“吾年來衰老多病,點墨如金,往複如再有雅命,恐難於報答也。”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齊白石已名滿天下,坊間作偽牟利者日漸猖獗,不少齊白石的好友、弟子都買到過假畫。為了防範造假,齊白石特地刻製“吾畫遍行天下蒙人偽造尤多”印鑒,並在真跡上鈐蓋。

齊白石的這幅母子圖是由中國法學先驅陳爾錫先生所作題跋,上面寫到“作者初來京時,曾與亡友陳君師曾過訪,師曾出其畫盛張之餘,始識所謂齊白石。今師曾物故已數年,白石亦久不見,其畫則猶是也,爾錫題。”所寫便是陳師曾與齊白石那次晤談,對齊白石後來的變法產生了重大影響。陳師曾47歲時去世,齊白石十分悲痛。

紙本湖南省博物館藏

齊白石對雁來紅的描繪不但數量大,而且獨具特色,成為他的代表性題材。這幅雁來紅立軸左側有署款“少年無此好紅顏。借山吟館主者衰年手筆。春日晴窗。”縱觀齊白石的一生,可謂大器晚成,“少年無此好紅顏”也是齊白石對自己的中肯評價。

175×42cm 136×34cm 紙本

署款:春風未暖亞枝斜,雨水初乾正著葩。桃李未開梅已過,聞香猶有玉蘭花。三百石印富翁畫,並題近句補空。

鈐印:老白(白文) 木居士(白文) 老夫也在皮毛類(白文)

收藏印:湖南省博物館收藏(朱文)

此件作品並未標注年款,因畫作上有“老夫也在皮毛類”一印,其創作時間約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在“變法”過程中,因陳師曾與吳昌碩的師徒關係,齊白石得以借回吳昌碩的畫作反覆臨習揣摩,受其影響頗深。1922年,陳師曾攜齊白石等北京、上海畫家的四百餘幅作品赴日本參加“第二屆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會”,齊白石作品以單幅250銀元的高價全部售出,大大超過了同時參展同行。吳昌碩於此次畫展後曾說到:“北方有人學我皮毛,竟成大名”。齊白石知道所謂“北方人”即指自己,並於1924年首次刻治“老夫也在皮毛類”以自嘲。

第四單元“一花一葉掃凡胎”

1949-1957

本單元呈現的是齊白石生命最後歲月留下的佳作。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年過九十的齊白石仍然保持充沛的創作精力,時有傑作出現。晚期作品中,齊白石尤喜以年齡署款。從1955年開始,老人身體衰相漸顯,視力、記憶力減退,把筆做畫時會出現不能控制正常筆線形態的情況。但是千錘百煉的繪畫技巧已經成為齊白石的一種本能。當年,他與陳半丁等為世界和平大會合作巨幅畫作《和平頌》。

單元題目來源於“一花一葉掃凡胎,墨海靈光五色開”。在他生命的最後歲月,其作品構圖日趨簡括,筆墨愈見器拙,有時甚至超然物表,任藝術直覺與天性揮灑,進入超凡境界。

152.5×55cm 103×33.8cm 紙本

署款:錫振先生屬畫,八十九歲白石老人。

鈐印:齊白石(朱文) 吾所能者樂事(白文)

牽牛花為齊白石花卉中最為常見的題材之一,此幅牽牛花以濕墨畫出牽牛花葉,不用墨線勾勒葉脈,加以藤蔓纏繞,簇擁著牽牛花朝上,面向天空。齊白石畫牽牛花始於跟梅蘭芳相識,梅蘭芳家裡種了不少的花木,光是牽牛花就有百來種樣式,都是齊白石見所未見的品種,從此齊白石開始畫牽牛花。梅蘭芳對齊白石一直非常賞識。齊白石剛到京城鬱鬱不得志,但梅蘭芳對他十分尊敬友愛。齊白石曾特意畫了一幅雪中送炭圖,送給梅蘭芳,題了一詩,有句說:“而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

220×62cm 105.2×34.6cm 紙本

署款:寄萍堂上老人齊白石畫於京華,年九十歲,庚寅。

鈐印:借山翁(朱文)

收藏印:湖南省博物館藏品章(朱文)

192.5×57cm 101×34cm 紙本

署款:三百石印富翁齊白石畫於京華。

鈐印:白石翁(朱文)

蝦是齊白石的代表作之一。在此次展覽中,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均有該題材作品展出。這兩幅作品均為齊白石九十歲左右創作,可以清晰看到齊白石水墨畫蝦的演變:早期畫蝦參照前人,中期雖然外形生動但是墨色缺乏層次,晚期進一步概括、提煉形象,特別是在蝦頭的淡墨中加入一筆濃墨,體現蝦頭的透明感。傳神寫照皆來自於細心觀察。齊白石早年生活在鄉間,多處可見小蝦。定居北京後,他在畫案上的水盂中蓄養了長臂青蝦,日複一日進行反覆的觀察和寫生,對蝦的結構和動態默記於心。經過無數次的反覆改進,齊白石晚年畫的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206×50.5cm 101×34cm 紙本

署款:三百石印富翁白石九十歲。

鈐印:齊璜(白文)

收藏印:湖南省博物館收藏印(朱文)

紙本 畫中所鈐“白石”印製於1936年,邊款刻有:丙子客成都,自倣前刻。白石。

湖南省博物館藏

齊白石梅花也很有特色。他一生畫的梅花也有很多。齊白石畫梅,在技法上以凝重的金石筆法畫枝乾,以濃豔的洋紅點花卉。齊白石所繪梅花除了取法尹金陽,又參照楊無咎、金農、吳昌碩等人,以60歲為分界線,60歲以前的梅花畫面取景較闊,花枝繁茂,前後空間和枝乾都有所交代。陳師曾認為工筆畫梅花,費力又不好看,齊白石聽取他的建議,改變畫法;60歲以後,齊白石減少了寫實的元素,畫面簡練很多,比較抽象。到了晚期,齊白石畫梅寫意,設色豔麗,粗枝大花。齊白石在九十六歲畫了這幅紅梅(下圖)時,由於生理機能的衰退,手部常年顫抖,他已不能自如控制毛筆,線條與墨色更為粗獷,但依然能感受到他蒼勁的行筆和新穎的布局。

紙本湖南省博物館藏

此畫為齊白石晚年山水畫的代表作之一,遠景是一藍一褐兩座饅頭型山,墨色較淡,以側鋒平塗而成,用筆簡練。近景是竹籬茅舍,茅舍前後有竹林擁簇,竹籬內一公一母兩隻雞低頭覓食,一派鄉居生活的意境。此畫反映了齊白石山水畫的母題之一——家鄉景觀,其格調平樸,富生活氣息,結景親切,構圖單純,色彩鮮豔,造境別具一格,不特別講究筆墨意趣,率真地表現活躍的生命感覺,簡括而寫意,極富現代性。

214×52cm 101.6×34.5cm 紙本

署款:九十歲白石。

鈐印:白石(朱文)寄萍堂(白文)

長壽、幸福、吉祥等是白石老人一生的渴求,菊花在萬物蕭疏的秋天開放,喻年高體健,有長壽之意。此幅畫中菊花,以竹為架,畫面隨性,用筆凝練,色彩突出,畫面豔麗濃烈,墨色均衡,以色彰墨,部分菊花著紅色、黃色,並以紅色、墨色線條勾勒,菊葉墨色有濃有淡,畫面生動。

紙本

湖南省博物館藏

該畫為齊白石1952年贈送湖南文物管理委員會的一件作品。此畫中,齊白石純用水墨畫兩叢結了果實的菖蒲,草間有三隻蛙。不畫土,也不畫水,也不管前後空間是否恰當,隻把想畫的畫出來。這是老人90歲以後作品的一大特點。圖中的題跋把上下分散的草和蛙連成一體,給畫面以完整感。

紙本

湖南省博物館藏

鄉村題材是齊白石區別於其他藝術家的一個重要特徵,同時也造就了他在繪畫史上獨特的地位。畫中,齊白石熟練地運用墨色的濃淡乾濕,巧妙地把雛雞身上絨毛質感和各種神情動態都畫出來了。畫中落款“杏子塢老民白石九十歲客京華鐵屋。”,其中“杏子塢老民”充滿齊白石對家鄉的認同和思念。“京華鐵屋”是指齊白石晚年在北京因為時局動蕩,害怕小偷光顧,所以在廊前加置鐵柵欄,故名“京華鐵屋”。齊白石在35歲以前沒離開過家鄉,1917年定居北京以後很少回湘潭。他對於家鄉的思念不僅體現在他的回憶錄中,更加體現在他的繪畫作品中。

從展出作品來看,“客居”在畫作上出現頻繁。北漂近四十年的時間裡,齊白石從無人問津到一畫難求,從默默無聞到蜚聲中外,聲名、地位均有巨大變化,從一個普通畫師成長為一代繪畫大師,可是他對家鄉的懷念之情從未改變,心中的濃濃鄉愁從未減淡,在他的畫裡詩裡,所有草木花卉、遊魚飛鳥、山水屋舍皆是故鄉的回憶和味道。

1957年,齊白石擔任北京中國畫院院長,留下最後一幅作品《牡丹》。同年,9月16日,齊白石在京逝世,22日舉行了盛大的公祭儀式,葬於北京西郊湖南公墓,距離家鄉湘潭3000余裡之外。

(本文展覽作品圖片及部分文字來源於湖南省博物館,特此感謝)

“畫吾自畫”館藏齊白石繪畫作品展相關信息:

展覽時間:5月18日開展(常設展)

展覽機構:湖南省博物館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閉館)

展覽地址:湖南省長沙市東風路50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