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普洱說:你是不是對我存在什麼誤解?

播放GIF

很多人都喜歡喝普洱茶,卻分不清熟普洱和生普洱的區別,自然也不知道生普和熟普的功效、工藝、口感等方面有何不同。近期,瑞豐號在陽江舉辦活動期間,發現很多茶友都對普洱茶的知識存在著一些模糊的認知:比如有的茶友認為所有的普洱茶都是黑茶,普洱都是全發酵茶,普洱的湯色都是清色透亮的......


其實不然,以上都是存在一定誤解的。故基於以上情況,也應現場茶友的提議,小編決定推送一篇關於熟普和生普大不同的推文,如有不足之處,請各茶友指出錯誤和補充,謝謝!


普洱茶


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不但有保健減肥作用還有藥理作用,據《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普洱茶性溫味香,……味苦性刻,解油膩牛羊毒,虛人禁用。苦澀逐痰,刮腸通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綠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



事實上,普洱茶分成了兩個系列:生茶和熟茶。


新鮮的茶葉採摘後以自然的方式陳放,未經過渥堆發酵處理為生茶。生茶茶性較烈,刺激,新製或陳放不久的生茶有苦味,澀味,湯色較淺或黃綠。生茶具有清熱去火,清頭目等功效,適合夏天喝,而且具有收藏價值,藏茶時間越長,品質越佳。


而熟茶是經過渥堆發酵使茶性趨向溫和, 熟普具有溫和的茶性,茶水絲滑柔順,醇香濃鬱,更適合日常飲用。品質上乘的熟普,尤其值得珍藏,熟普的香味會隨著陳化的時間而變得越來越柔順、濃鬱。


播放GIF


1.外觀顏色大不同

生茶茶餅以青綠、墨綠色為主,有部分轉為黃紅色,白色為芽頭。

熟茶茶餅顏色為黑或紅褐色,有些芽茶則是暗金黃色,有濃濃的渥堆味,類似於霉味,發酵輕者有類似龍眼的味道,發酵重者有悶濕的草席味。



播放GIF


2.口感滋味大不同


生茶,口感強烈,茶氣足,生普茶氣比較濃鬱,茶湯清香,苦而帶澀。

但好的茶是苦能回甘,澀能生津,如果一直有苦澀味在口中散不了,那此茶品質肯定不行或根本不是普洱茶。生茶氣清爽回甘、入口醇滑。

熟茶,濃稠水甜,幾乎不苦澀(半生熟的除外),有堆味,略帶水味。劣質熟茶有濃烈的熟味、異味,隨著時間的推移,熟味還將逐漸消退,口感乾燥,沒有明顯回甘生津。



播放GIF


3.湯色葉底大不同


什麼是生茶?生猛!沖泡後,生茶葉底柔軟、新鮮、有伸張性、生命力!即使存放發很久的古董茶,也能讓人感覺到其活力、元氣和天然神韻。生茶的湯色清澈、明亮、透、晰底。

熟茶不一樣。沖泡後葉底乾瘦、烏黑,沒有那種青春活潑的生命力。如果是發水嚴重的做舊茶,葉底發霉像布渣。劣質熟茶湯色沉暗、混濁,甚至黑死。


播放GIF


4.功效作用大不同


白天喝生普很醒腦,有一種蕩滌身心的清澈感,對血管的疏理也比較明顯。但不建議過多飲用,容易傷胃。

熟普經過輕度發酵,在酶的作用下,又產生了不少新的營養物質,因此在普通茶的基礎上,又有了更多功效,如:降脂、減肥、降血壓、抗動脈硬化、防癌、抗癌、養胃護胃、健牙護齒、消炎、殺菌、抗衰老等。


播放GIF


5.製作工藝大不同


生茶,鮮葉採摘後經殺青、揉撚、曬乾,即生散茶,或叫曬青毛茶。把曬青毛茶用高溫蒸,放入固定模具定型,曬乾後成為緊壓茶品,或餅、或磚、或沱。

熟茶,鮮葉採摘後經殺青、揉撚、曬乾,即為生散茶,或曬青毛茶。曬青毛茶經人工快速後熟發酵,灑水渥堆工序,即為熟散茶。渥堆技術1973年由昆明茶廠實驗成功,說得更明白,1973年以前的熟茶都是假的,1973年以前根本沒有熟茶。熟散茶再經過蒸、定型,成為熟茶緊壓茶。




播放GIF


6.如何鑒定真假普洱


稍微了解一些普洱茶的人都知道,過去的熟茶也是生茶經過長期的陳化由生轉熟的,現代工藝的熟茶只是通過人工發酵的方式加快了這一進程。因為市場的需求不同,而且消費層次不一,所以市面上普洱茶品的等級和品種也比較多,價格上也有較大的差異,您還是要根據自身的消費能力進行選購,不要盲目跟風。

而且普洱茶造假做舊的很多,造假手段主要就是以濕倉加快生茶的陳化速度,製造出所謂的「陳年老茶」,或者把茶的包裝做舊,以表現出陳舊感;鑒於陳年普洱茶的真假和優劣鑒定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有極大的困難,所以建議初涉普洱茶的朋友不要購買老茶,以免上當。

另外建議大家購買時先少購多嘗,因為不同廠家出品的普洱茶在口味是有所差異的,一定要合自己的口味,購買後多請教懂行的人或者請他們一起品飲。

以上辨別生茶、熟茶的方法在一般情況下可以適用,並不是絕對的。比如有些熟茶外形看上去非常一般,甚至很難看,但是喝起來確實會讓人沉醉。所以,我們應該綜合考量一款茶的好壞,而不是僅憑一點或幾點就輕易下判斷

飲用禁忌:孕婦不宜喝普洱茶,不管是熟普還是生普;同時,潰腸病患者也不宜喝普洱濃茶;另有,胃不好的人應該喝熟普洱。


播放GIF

點贊點贊,關注關注!

如需了解更多茶文化、茶知識,可關注瑞豐號公眾平台:

瑞豐號RFTEA(長按可複製)交流學習。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