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沒趕上“點亮故宮”,你還可以看看紫禁城的規劃和布局

紫禁之名來源於紫微星座,在我國古代,紫微星被認為是帝座,而皇宮又是禁區,所以稱帝王宮殿為紫禁城,而其他別墅性的皇宮禦苑稱為離宮。千門萬戶的宮殿,是三重城牆包圍之下的“城中之城”,外觀上十分規正,完全是正式城牆建築,有大城磚、清水牆,上面有女兒牆垛口。

所謂女兒牆,又名宇牆,即城上加砌的矮牆。紫禁城南北長九百六十米,東西長七百六十米,由地面到女兒牆高十米,底寬八點六二米,上寬六點六六米,其收分較小。全城面積是七十二萬平方米,約一千零八十七市畝,相當一個中小縣城,豪華富麗卻達極點。首先城牆全系磨磚對縫細砌,瓦工術語為五扒皮磚,就是五面砍磨。四個角樓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獨特形式建築。城牆四周繞以護城河,用條石砌岸稱筒子河。波光城影,莊嚴之中給人以玲瓏剔透之感。這是中國古代“城”的最高建築形式,而這座城隻住一戶人家——皇家。

清《宮殿門樓規製》中記:明宮殿規製配置務取均齊,紫禁城內三殿兩宮及各宮殿如此,即東苑、西苑各宮殿亦無不如此。所以雄偉奇麗似遜於元,然整齊嚴肅又非元所能及,今以元宮殿遺製衡之亦有跡可尋。

明代皇宮布局確實整齊嚴肅,左右對稱,前後呼應,起伏重疊,格局嚴謹,總的來說是為了突出一個主題——君權至上,其森嚴、豪華、高貴、整齊都是為表達這個主題服務的。

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周、漢、唐、宋的宮廷也都表現“君之門兮九重”的森嚴,以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種至高無上的氣魄。我國從進入封建社會以後,就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也有過分裂和割據,但總體趨向集中統一。到封建社會後期的明代,中央集權的情況更為突出。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後,於洪武十三年“詔罷中書丞相,而立五府九卿分理庶政。殿閣之臣唯備製草,故載諸訓,有曰建言設立丞相者,本人凌遲,全家處死”。

從表面上看朱元璋制定這一嚴厲措施是由於當時爆發了胡惟庸、李善長的“謀逆”,實際上不只是針對胡、李少數人的問題。當時他殺掉一大批人,株連數以萬計,過了幾年,他的一個大臣向他為李善長喊冤,他也並不加罪。看來他是從南宋、元代的權奸弄權、營私舞弊吸取了歷史教訓,嚴厲禁止他的臣下結黨而發。“帝以歷代丞相多擅權,遂罷中書省,分其職於六部。”(《明史·安然傳》)他不僅撤掉丞相這一職位,而且在各省也取消了行政首腦而以監察禦史巡撫各地,同時增加了六部,即吏、戶、工、禮、兵、刑的行政職權,把獨裁權力控制在皇帝手中,形成絕對的君主專製。這種思想和政治體制同樣反映在皇宮布局中,成為明代宮殿建築的主題。

明初不論建都地如何改變,皇宮的規製卻一直承襲,並不斷地有所修改和增益。從吳元年(1367)劉基等人設計吳王宮時就已確定了規劃,如吳元年作新內,正殿曰奉天殿,前為奉天門,殿之後曰華蓋殿,華蓋殿之後為謹身殿,皆翼以廊廡;奉天殿之左右各建樓,左曰文樓,右曰武樓;謹身殿之後為宮,前曰乾清宮,後曰坤寧宮,六宮以次序列;周以皇城,城之門,南曰午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玄武。由此可見從一開始就確定了三殿兩宮的規模。到停止中都鳳陽工程,於洪武九年再次重建南京宮殿時,制度如舊,規模益宏。這次改建,午門增加了兩翼突出的“兩觀”,奉天門和奉天殿左右各增加了兩旁的門及左右順門。此外還增加了文華、武英兩殿,尤其重要的是把社稷壇和太廟放在皇宮午門的左右兩側。這和今天的北京故宮相比較確實相近多了。

北京宮殿的營建在明初已是第四次,它以南京宮殿為藍圖,但確切地說,是對前三次營建經驗的總結。除了比南京宮殿宏敞之外,還有如下幾項增益:

1.將金水河移到承天門外,而在奉天門外增加一道內金水河,河身用巨石砌成並加玉石雕欄;

2.把五府六部放置在千步廊外東西兩側;

3.皇城和紫禁城之間增加一道內皇城,北、東、西三面各設三門;

4.在乾清、坤寧兩宮之間增建一座交泰殿;

5.文華殿南靠紫禁城南牆建文淵閣;

6.武英殿後有浴德堂,為土耳其式浴室;

7.增建奉先殿、柔儀殿、春和殿等;

8.除新建各殿殿門外,還增辟社街門(社稷南左門)、廟街門(太廟右門)、廟左門、社右門等。

從這些增益看,如雙重金水河及雙重皇城城牆,都能增強防禦性。五府、六部設於前朝,是政府機構和體制更加集中的表現。北京宮殿的建築雖說是制度皆如舊,但實際是前三次營建皇宮不斷增益之總和並有所發掘,因此規劃性更強,布局也更完整。

中國封建社會的都城和皇宮設計都以《周禮·考工記》作為根據。按“古國都如井田法,畫為九區。面朝背市、左祖右社,中一區君(皇帝)之宮室,宮室前一區為外朝,朝會藏庫之屬,皆在焉,後一區為市”(《天府廣記》“後市”條),元大都也是如此。壇廟分設在崇仁、和義(即東直、西直)兩門幾裡迤南,也是皇宮的一左一右。

明代初年的左祖右社也距皇家稍遠,而且是社、稷分祀。“其壇在宮城西南者曰太社稷,明初建太社在東,太稷在西,壇皆北向……(洪武)十年改午門之右,社稷共為一壇。”(《明史·禮志》)至於宗廟,明初作四親廟於宮城東南,各為一廟,洪武十年,改建太廟為同堂異室之製。在洪武十年第二次營建皇宮時,才做了這兩次重大改變,把社(土)、稷(谷)合一,又太廟改為“同堂異室”,即把各代祖宗牌位放在大殿並間隔開,同時把太廟和社稷壇緊靠午門左右,和皇宮構成一體。

所謂“朝”,是指朝廷,即政府機構。朱元璋撤銷了丞相和中書省,北京皇宮就按文東武西的方位把六部(吏、戶、兵、刑、禮、工)、鴻臚寺、宗人府、欽天監和太醫院放在承天門前以東,把五府(前、後、左、右、中五軍都督府)和錦衣衛、太常寺、通政司等衙門放在西部,形成明代中央政府的一套“國家機構”。

皇宮的後門是北安門,從北安門到鼓樓前元代即已形成繁華的商業區。這裡是靠近後海的重要碼頭,各種船隻從通州經通惠河(經過南河沿、北河沿、步糧橋)直接通船到積水潭,歷史上曾有過“舳艫蔽水”的記載:

東南之粟歲漕數百萬石,由海而至者道通惠河以達。東南貢賦凡百上供之物,歲億萬計,絕江河而至,道通惠河以達。商貨懋遷與民夫日用之所需不可悉數。(《日下舊聞考》)

因此在這一帶形成了一片繁盛的市場。

明代這種皇宮營建布局比起前代來,雖然總的原則依舊,但是更集中統一了。壇、廟、朝、市和皇宮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紫禁城裡的三殿、兩宮、東西六宮構成一套完整的建築體系。這種布局的主題體現一種思想,即君權、族權、神權、夫權集中統一於皇帝一身,皇帝成為封建權威的最高代表。

圖片源自網絡 侵刪

新 書 推 薦

《從紫禁城到故宮—營造、藝術、史事》

作者:單士元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