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終於,這次輪到徐州當老大了

“南蠻子,北侉子,徐州是個炭渣子。”一句脫口說道盡了徐州的尷尬。

雖然行政區劃歸江蘇,卻在地理位置上離江蘇經濟引擎——長三角很遠;長著北方大臉,操著濃鬱的北方口音,但長期以來北邊的事情又好像和自己無關。

“沒關係,俺有淮海經濟區。”一位徐州人如是說。也對,“南不疼、北不愛”的徐州,要想改變資源型城市的發展路徑,甩掉“不南不北”的尷尬,少不了靠自己拉人組團。

1986年,在著名經濟學家於光遠的提議下,淮海經濟區以徐州為區位中心,融合蘇魯豫皖四省20個城市,成為國內最早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之一。

然而,從現實看,行政區劃藩籬牢不可破,諸多發展要素從省級層面都很難協調配置,亟需在國家戰略層面謀篇布局,推動統籌發展。

直到今年10月,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制定的《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等省共同參與的淮海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根據規劃,以徐州為中心的北部淮海經濟區包括來自四省的十座城市(淮北、連雲港、商丘、宿遷、宿州、菏澤、濟寧、臨沂、棗莊以及徐州),總面積88916.2平方公里,人口6543.48萬人。

圖片來源:《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

前幾天,這些城市的主要長官齊聚已被國務院批複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徐州,開了一場協調發展座談會,會上簽訂了交通、產業、生態、社會事業等多領域的一攬子協定。由各地市黨委一把手出席的高規格協調發展座談會,這還是第一次。

這次,作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老家,徐州當仁不讓地當起了“大哥”。問題是,大哥怎樣帶著兄弟們“飛”呢?

“邊緣人”抱團取暖

黃蘭英老太太今年九十六了,到了這個年紀,最近發生的東西,一轉眼就忘,但對很久很久以前發生的事情,卻能記得一清二楚。

雖然從山東來到徐州七十年了,但講話還是一口濃濃的山東腔。她常常給幾個孫子們講起,七十年前,她是怎樣靠著一雙纏足的腳,從山東臨沂的沂水硬是走到江蘇徐州。

為什麽當初要到徐州而不是濟南?黃老太太的說法是,對他們來說,徐州和濟南都是大城市,但相較而言,徐州距離沂水更近。

地圖顯示,淮海經濟區除徐州外的九座城市,分別到徐州和各自省會的行車距離如下:

九座城市中有八座,距離徐州要比各自的省會近。換句話說,由於距離省會城市較遠,這些城市很難得到省會城市的異塵餘生效應。

在淮海發展研究院院長沈正平看來,淮海經濟區不缺少經濟發展的資源要素,關鍵就看怎樣進行組合。他認為,淮海經濟區既是國家的政策邊緣地區,在各個省內又是政策的邊緣地區,雙重邊緣化的“疊加”,累積成淮海經濟區的“政策塌陷”。

從四個省的發展重點來看:江蘇的重點是沿江和蘇南,蘇北成了江蘇省的一個薄弱地區;山東的重點是膠濟鐵路沿線,從濟南到青島形成了“濟南都市圈”和膠東半島城市群,魯西南被邊緣化;安徽的重點是合肥和皖江沿線;河南的重點則是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

於是,蘇北、魯南、皖北、豫東四大欠發達板塊“湊”到了一起,當然是希望能夠抱團取暖。

“帶頭大哥”徐州

徐州是淮海經濟區內經濟最發達的城市。

2017年淮海經濟區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在最新發布的2018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中,徐州市是淮海經濟區五座城市裡唯一上榜前五十的城市。

不過,即便如此,徐州自身的體量和能級也許還不夠帶動、異塵餘生十座城市。2017年,徐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605.95億元,僅列江蘇第六位。

而在淮海經濟區內部,整體上經濟發展呈以下格局:

東部高於西部,蘇北高於皖北,魯南高於豫東。東部兩個板塊屬於沿海經濟帶,西部兩個板塊是中部經濟帶。受區域發展非均衡理論的影響,從淮海經濟區內部來看,四省都沒有把這塊邊緣地區作為發展的重點。

當然,除了經濟總量以外,在公共資源的配置上,徐州也是域內最好的。在徐州的淮海路、中山路和解放路上,聚集著整個淮海地區最優質的醫療資源——徐州醫科大附屬醫院(老二院)、中心醫院(老四院)和第一人民醫院就位於此。

去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複徐州城市總體規劃,“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在當中得以體現。7月18日的徐州市委全會上,與會代表告訴媒體,徐州在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地位早已初步體現。

比如醫療。這位代表說,“徐州各大醫院三分之二的患者都來自周邊城市”。但縱觀更多領域,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要想名副其實,還需付出更多努力。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此次十城主要長官的座談會上,提出了未來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機制,強化教育交流合作,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準。

“淮海夢”的切入點

在這次的協調會上,十座城市相約立足區域特色和資源稟賦,深入推進產業鏈互動融合,大力加強平台載體建設,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加快建設分工合理、高效協同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產業融合,經濟發展協同,關鍵是切入點在哪裡?

首先,來看看整個區域的產業結構。從三次產業結構上來看,服務業佔比最高的是臨沂和徐州,大部分城市,還是以第二產業為主。

從2017年數據來看,這十座城市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都不低。除了臨沂以6.2%的增速低於全國6.6%的水準以外,其他城市的工業增加值增速都高於全國水準。

既然工業的增速很高,那我們再來看看,淮海經濟區十座城市主要的工業行業都是哪些。城叔扒了十座城市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裡各城市工業行業的關鍵詞,製作成了下面這張詞雲圖:

根據統計,出現頻率最高的幾大產業主要是紡織服裝、裝備製造、煤炭開採和洗選等。整體來看,淮海經濟區十座城市的主要工業目前還存在能耗高、附加值低的問題,勞動力密集型的輕工業和重化工業還在主導著這一地區的工業發展,而且存在著同一地區產業布局趨同的問題。

既然是這樣,當前淮海經濟區的主要經濟動力在哪裡?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張永波曾指出,測度城市固定資產投資與GDP產出之間的關係可以將城市經濟發展模式歸結為兩種類型:投資驅動型和內生增長型。

我們測算了十座城市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佔GDP的比重,得到了這樣的結果:

除了菏澤之外,其他城市在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佔GDP的比重均高於70%,通過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情勢還表現得十分明顯。在淮海經濟區裡,內生的增長動力顯現出的還不夠充分。

看來,淮海經濟區未來要想實現高品質協調發展,如何在區域內合理進行產業布局,走差異化之路,使得城市經濟從投資驅動型向內生增長型轉變,是這十個“兄弟”未來要好好考慮的事情。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