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屢禁不止的清代科舉舞弊,清政府立有嚴酷的戒律

屢禁不止的清代科舉舞弊

本文共計2355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放眼古代科舉考試,一旦金榜題名,就意味著即將踏上利祿之途,這使熱衷於功名的學子孜孜以求,鍥而不捨。而能通往這條顯達之路的敲門磚,就是科舉考場上的“八股文”。

天下人皆知寫好八股文可以取功名,享富貴。於是,坊間刊刻的經書擬題、套語策略、小本講章及八股范文應運而生。讀書人將它視為求取功名的捷徑,故而棄置本經,專以誦習坊間刻本為業。其中能默習於心者,還算難能可貴,而存有僥幸心理的庸才只能夾帶入場以備抄襲。這樣,曾經難於上青天的登科之路在作弊面前變得易如反掌。

為防考場舞弊,清政府立有嚴酷的戒律。

嚴申禁令,誥誡防閑,肅風紀而端士習,被視為科舉中之要政。

順治二年(1645) 六月,剛剛入主京師的清政府在首次鄉試開科之前,奉旨議定考試夾帶之罪:“生儒入場,細加搜檢,如有夾帶片紙隻字者,先於場前枷號一個月,後問罪發落。”(《清朝文獻通考》卷47,《選舉一》)

在眾目睽睽之下,身鎖枷杠,此奇恥大辱可謂慘烈。但一舉成名後的榮華富貴所具有的誘感力,又使夾帶作弊的情況屢禁不止,為防作弊而臨時頒布的禁令屢有所見:“順治十六年(1659), 嚴責各門搜檢官役,如大門搜過無弊,而經二門搜出者,將大門官役處治。”(《飲定大清會典事例》卷341,《禮部:整肅場規》)

康熙五十三年(1714),規定凡考試舉人進入考場,皆穿拆縫衣服,單層鞋襪,隻帶籃筐、小凳、食物、筆硯等項,其余別物皆截留在外,違者治罪。(《飲定大清會典事例》卷341,《禮部:整肅場規》)

雍正八年(1730),命令參加會試的舉人帶入考場內的大小板凳只可用單層,不許用雙層夾底。凡木櫃木盒,概不準帶進,違者照科場條例治罪。(《飲定大清會典事例》卷341,《禮部:整肅場規》)

然而,防者自防,夾帶之風反而愈演愈烈,至乾隆初年,已到了防不勝防的地步。乾隆八年(1743), 乾隆專下諭旨一道:“科場夾帶之弊例禁甚嚴,今鄉試在邇,聞得外間不肖士子故智複萌,預先賃倩善寫細字之人抄錄文藝,為入場夾帶之具。若不嚴行禁止,則僥幸獲售者必多,而真才轉至黜落,於掄才大典甚有關係。著步軍統領、五城禦史出示曉諭,並密行查拿。至入場之時,監試禦史等必須嚴加搜檢,不可虛應故事。倘有寬縱疏漏之弊,必將該管官員從重議處。”(《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341,《禮部:整肅場規》)

乾隆力圖標本兼治,其結果卻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夾帶之風仍有增無減,其方式也愈加靈活多樣。

次年七月,時屆順天甲子科鄉試。乾隆痛下決心,欲根絕此弊,整肅場規。特遣官嚴密稽查,同時動用大批軍役,並令每搜得一人,賞銀三兩。搜役為得賞銀,甚至扒光應試者的衣褲。更有甚者,竟故意誣陷他人。此次搜檢之嚴,在整個科舉史上絕無僅有。待頭場放進,搜出夾帶者21人,二場又搜出夾帶者21人。順天貢院前的“枷號”爆滿,連日觀者如雲。而那些“頗識時務”而未敢夾帶進場計程車子則有交白卷者68人,不完卷者329人,文不對題者276人,二場點名時散去者竟至2800餘人。貢院門外的牆陰角落,預備夾帶而臨時變計者拋棄的蠅頭小卷不計其數。

乾隆盛怒之下,連下7道諭旨,痛斥夾帶者喪心無恥,自輕自賤,竟同鼠竊狗偷之輩。是冥頑不靈、無可救藥計程車之敗類。

經過這次徹底搜查,看似天衣無縫的夾帶之術被道破天機。衣冠鞋襪及各種考具內巧設的機關各有其妙,且有含口中,而搜檢時咽入腹中者。甚至內衣下體也做藏奸之處。對這些五花八門的夾帶之術不必做過多的贅述,僅從禮部當年奉旨重新修定的試場各項規定即可略知大概:

“士子服式:帽用單層氈,大小衫、袍、褂俱用單層。皮衣去面,氈衣去裡,褌褲綢、布、皮氈聽用,隻許單層。襪用單層,鞋用薄底。坐具用氈片。其馬褥、厚褥概不許帶入。

士子考具:卷袋不許裝裡。硯台不許過厚。筆管鏤空,水注用磁。木炭隻許長二寸。蠟台用錫,隻許單盆,柱必空心通底。糕餅餑餑,各要切開。此外字圈、風爐、茶銚等物,在所必需,無可疑者,俱準帶入。至考籃一項,如京闈用柳筐,柄粗體實,每易藏奸。今議或竹或柳、應照南式考籃,編成玲瓏格眼,底面如一,以便搜檢。至褌褲既用單層,務令各士子開襟解襪,以杜內衣夾帶之弊端……”

乾隆所發動的這次旨在杜絕考場歪風邪氣的壯舉,在朝野引起了極大震動,並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瀾。擁戴者讚以“莨莠不除,嘉禾不生”。而一些不學無術且心存僥幸之徒則惱羞成怒,放言不再應試。如翰林院學士黃明懿就抱怨搜查得太嚴,連內衣和下體都要搜,這讓讀書人很沒面子,有損國體……

乾隆在一道近千言的諭旨中痛斥這種說法,大意是說:明明是沒什麽學問,現在看見不能帶小抄了你們就找借口說對待你們讀書人不體面,還以不參加考試為借口掩蓋這種無恥行為……那些把小抄藏在內衣和下體裡的人才是讀書人的冤罪殺機……把聖人的經典放在內褲裡不覺得怪,搜查你的下體你倒覺得怪了?說這種話的人我真不知道你怎麽想的,你是不是就是用這種辦法當的官啊?(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341,《禮部:整肅場規》)

有清一代,由科舉走上仕途的人究竟有多少出於此道,難以盡知。但從官書分析,乾隆之前或其以後,便沒有任何一位君主能像乾隆這樣雷厲風行整頓考場夾帶之風了。既使在乾隆時期,此弊也只是稍為收斂,難以徹底解決問題。

嘉、道以後,考場夾帶之風又席卷而來。雖屢見申明禁令,峻法嚴刑,而行險僥幸者所在多有。

清朝末年,隨著整個封建制度的日趨衰敗,夾帶之禁漸從寬弛。鄉會試者,夾帶之書“盈箱累篋(大小箱子裝得滿滿的)”。雖仍派有搜檢官,不過裝模作樣敷衍了事,由吏役高呼一聲“搜過”,夾帶者便可越龍門而入。

總之,夾帶之弊伴隨了整個滿清一代的科舉制度。在夾帶與反夾帶的較量中,後者一直處於被動地位。其結果是,造就了一批不讀經史、不知世務的庸腐之才。金榜題名的進士中,竟有“不知古今傳國之世次,不知當世州郡之名、兵馬財賦之數者”。(魏禧《製科策》上,《經世文編》卷57,《禮政》4)

康有為在一道請廢八股文的奏折中講到:“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馬遷、范仲淹為何代人,漢祖、唐宗為何朝帝者。若問以亞非之地,歐美之政學,張口瞪目,不知何語矣。”(康有為《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摺》,轉引自翦伯讚等編《戊戌變法》)

有清一代,正是由這樣一批腐儒支撐著政權,像內部的蛀蟲一樣,使科舉制度卒遭廢止,帝國的大廈也隨之傾覆。

本文主體內容摘自

《中國狀元大典》毛佩琦主編

文中部分內容有刪改

內容編輯:張益琿 李爽 張麗園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