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京科技獎獲獎成果8090後參與近九成

昨日,北京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共有212項成果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本版攝影(除署名外)/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北大教授籍國東 北京市科技獎對促進北京科創中心的創新集群效應,對科技工作者扎根北京開展前沿技術創新都有很大促進作用。

協和醫院教授張烜 我國已有許多自身免疫疾病診療的應用,包括一些發明專利。下一步需要在轉化應用方面多做新研究。 受訪者供圖

有80後、90後人才參與的成果共189項,佔比達89.2%;獲獎完成人中還有16位外籍科學家

昨日,2018年度北京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新京報記者在大會現場了解到,2018年共有212項成果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包括一等獎24項,二等獎58項,三等獎130項。

近年來,隨著人才政策相繼落地實施,越來越多的國際人才、青年人才投身到北京科技創新工作中,形成了開放創新的新局面,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帶來了新活力。

2018年北京科技獎獲獎完成人平均年齡為44歲,40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佔比達45%,212項獲獎成果中,有80後、90後人才參與的成果達189項,佔比達89.2%,青年科技人才已經成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獲獎完成人中還有16位外籍科學家,這些科技人才以國際化視野開拓了北京科技創新的新格局。

多個項目助力月球和空間探測

記者發現,在24項一等獎中,大部分項目都有高校參與。

由清華大學尤政院士主持完成的“先進納型衛星設計製造及應用”項目獲一等獎。據介紹,納型衛星被認為是航天領域的顛覆性技術,已成為各國競爭的戰略高地,研究團隊從衛星設計製造、空間微型化功能器件研製、一體化高性能應用三個層次開展研究,形成了系列納型衛星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服務於多項國家重大工程任務,對我國航天領域相關產品的更新換代具有重要意義。記者了解到,這一項目發明了高性能微納敏感器與智能載荷技術,研製了一種慣性姿態敏感與空間多目標一體化測量系統,成功解決我國首顆繞月編隊超長基線測量的核心難題。相關技術已在繞月編隊星座、吉林一號星座等30余顆衛星上進行100多台套應用。

由航天五院總體部任德鵬主持的“地外天體表面著陸起飛綜合驗證技術與應用”項目獲得三等獎。這項成果突破了試驗關鍵技術,建設了試驗系統,首先應用在探月三期嫦娥五號探測器,完成了地面驗證任務。在國際上首次完成月面著陸起飛聯合物理試驗,解決了地面重力場與地外天體不同帶來的受力與運動模擬問題和地面動力學環境等問題。成果應用於探月三期和火星探測工程,推動了地外天體探測器試驗驗證技術跨越式發展。

“探測器在升空前都會在地球進行模擬,我們做的就是模擬各種深空天體環境,相關技術未來會應用到載人登月、火星著陸,甚至小行星探測上。”任德鵬接受採訪時表示。

超4成獲獎項目由企業主持完成

據介紹,越來越多的北京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嶄露頭角,展現出競爭力強、活力足、業態新等突出特點,成為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力量。212個獲獎項目中,由企業主持完成的獲獎成果達到87項,佔比達41%,再創新高。

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和銀河水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完成的“遠距離步態識別系統研究與應用”項目獲二等獎。該成果系統研究了步態識別的計算理論和技術方法,形成了全球最高精度的跨視角步態識別技術和最大視頻容量的步態數據庫,並在京轉化落地,孵化了全球第一家步態識別商業化公司——銀河水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與三星、華為、騰訊、美的等公司合作,推動了人工智能在泛安防智能家居、智能駕駛等領域的應用。

由北京諾亦騰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多功用人體動作捕捉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項目獲三等獎,該成果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低成本高精度動作追蹤及動作捕捉產品,應用於動畫特效製作、拍攝預演、運動訓練康復、虛擬現實等多個領域。已累計服務於平昌冬奧“北京8分鐘”表演設計團隊、奧運會中國國家隊、央視春晚以及中外知名影視作品製作團隊等2000余家客戶。

追訪

北大教授籍國東

項目成果幫助解決飲用水源總氮汙染

由北京大學教授籍國東牽頭的“飲用水源總氮汙染防控與修複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北京科技獎一等獎。

籍國東告訴記者,這個項目2015年立項,得到了北京市科委“科技新星”計劃支持,隨後項目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部“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國家南水北調辦公室項目,以及北京市科委推薦的“國家星火計劃重點項目”持續支持。項目目的是解決飲用水源總氮汙染防控與修複共性技術難題。

“項目推進過程中,我經常去水源地調研,一般每年去科技示範區8-10次以上,在項目開展期間,水源地汙染防控科技貢獻不斷顯現。”籍國東表示,飲用水源安全對生命和健康至關重要,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水問題。當前,我國飲用水源的共同特點是受水源地點源直接影響大,受水陸交錯帶面源汙染機會多,水源水體總氮含量普遍偏高。“飲用水源總氮汙染防控與修複關鍵技術及應用”的研究成果為解決北京市乃至全國飲用水源總氮汙染問題提供了關鍵技術,在國家南水北調及村鎮飲用水源汙染防控方面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籍國東認為,北京市科技獎對促進北京科創中心建設發揮重要作用,對促進北京科創中心的創新集群效應,對科技工作者扎根北京開展前沿技術創新及產業化應用都具有很大促進作用。

協和醫院教授張烜

研究成果提升自身免疫病臨床治療水準

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張烜教授主持完成的“自身免疫病發病機制和診療關鍵技術的創研和應用”項目獲一等獎,成果對自身免疫病的發病機制和診療關鍵技術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研究,從宏基因、分子、細胞和免疫影像等多維度全鏈條建立了自身免疫病診斷模型,並發展了自身免疫病治療的中國方案和技術,相關成果在全國30多個省區、直轄市的數百家醫院推廣應用,顯著提升了我國自身免疫病早期診斷和臨床治療水準。

張烜表示,我國已有許多自身免疫疾病診療的應用,包括一些發明專利。下一步,需要在轉化應用方面多做新研究,包括一些中成藥的作用。在傳統藥物治療風濕病方面,張烜建議,應明確傳統藥物的有效率及效用,目前很多臨床醫院都在用這些藥物。

張烜介紹,目前新的靶點項目已經完成了,並且已經證明了藥物的有效性,這項科研成果的報批和批件將於今年底完成,並直接運用在臨床醫療上。張烜介紹,在藥物研製過程,研究小組與很多部門進行了合作,開展了為期十年的研究。他表示,自身免疫病發病機制更是一個體系,研究需要從機制、診斷、治療等各方面形成一些創新性的東西,並不是某一個點的工作。張烜也希望,未來可以同大家一起努力,做出更多的研究。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