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想拍出新奇又好看的大頭照嗎?試試邊緣構圖吧!

大部分人像攝影作品,都在使用三分法構圖和中心構圖——這樣拍攝的效果確實不錯,但這並不意味著其它構圖不好。

事實上,某些不常用的構圖在拍攝某些特定題材時,效果也是很不錯的。就拿邊緣構圖來說吧,用它來拍大頭照,效果挺棒的。

創作邊緣構圖拍攝大頭照有哪些常用的套路?它們的特點和優勢在哪兒?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有哪些實際應用?

我們就從邊緣構圖大頭照的幾種常用套路說起吧。

1. 側臉:視線引導

把主體放在邊緣上,臉朝向畫面內,用人物的視線來引導觀眾的注意力。觀眾會先看到人臉,再沿著視線方向“走”遍整個畫面。

拍攝時要精確對焦人物雙眼,使雙眼更清晰、有神,才能起到“引導視線”的作用:

用人物視線引導觀眾視線“走”遍整個畫面

此外,這類照片最好使用有一定內涵或觀賞性的背景——可以是漂亮的散景,也可以是一些有意思的景物。

最好不要用純色背景,否則整張照片會顯得很無趣:

2. 正面:半臉+負太空

在畫面邊緣放置正面的半張臉,其余部分留白——可以是虛化的場景,也可以是純色。背景的觀賞性不用考慮,但一定要足夠“乾淨”。

大量的留白,會讓主體極為突出;而半張臉比起一張臉來說,更容易激發觀眾的“腦補”功能,讓觀眾注意力停留在人臉上的時間變長。

此外,拍攝半張臉,往往比拍攝整張臉要顯得好看——至少看起來小多了;臉上有局部瑕疵(比如左臉頰有痘痘)的童鞋,更可以自然地把瑕疵掩蓋起來。

在拍攝兩人合照時,也可以嘗試採用這樣的構圖,遠比倆人簡單地站在一起要有趣得多:

3.Kuleshov效應:帶人入景

前蘇聯電影製作人Kuleshov曾經做過一項實驗:在螢幕右側放上同一張沒有明顯情感的男性臉部特寫;而螢幕左側,隨機出現食物、棺材裡的孩子和美女。

觀眾觀看之後,詢問它們“演員臉上的表情是什麽”,它們給出了不同的答案:“饞”“悲傷”“欲望”——實際上,演員的表情從來沒變過。

Kuleshov效應

這說明,兩張照片同時出現在一個畫面上時,會產生相互影響。在拍人像時,我們也可以這樣嘗試。比如說,在拍職業人像時,在旁邊放上 TA 的工作場景:

這樣一來,既可以讓人物的正臉照顯得更好看,又能為照片增加內涵:TA 是在這裡工作的。是不是一舉兩得呢?

同樣的手法,在曬旅遊照的時候也用得上:發一張美美的 P 過的半臉自拍,旁邊放上景點照片,豈不是比傳統的剪刀手要好多了嗎?

至於“證明我到過這個景點”的任務,就交給那些老套又不好看的“到此一遊”照片好了,和這張美美的半臉+風景一起曬出來吧~

值得一提的是,兩張照片最好在亮度、色調上不要差異太大。如果你的半臉特寫是白色高調,而旁邊放的是夜景,看著會很沒代入感:

4. 後期進行“二次構圖”

你可以在前期先正常拍攝,後期環節再通過裁剪形成邊緣構圖。這樣一來,萬一邊緣構圖的效果不夠好,你還有一張比較“正常”的照片。

此外,這樣還便於你對臉部的裁剪效果進行微調:鼻子翹的,可以鼻頭露出來多一些;嫌臉大的,可以讓臉露出的部分更少些......

不用擔心“裁剪會影響畫質”,現在的相機畫質普遍很高,只要裁剪比例不太大(比如說把環境人像裁成臉部特寫)基本都沒大問題。

前期正常拍,後期再裁成半臉特寫

除此之外,如果鏡頭焦距較短時,畫面邊緣容易出現變形或暗角;如果你在前期拍攝時就用邊緣構圖,人臉會受到較大影響。

而如果前期拍攝時把主體放在畫面中心,後期環節再進行裁剪,形成邊緣構圖,就能避開鏡頭畸變和暗角的不利影響了。

拍攝時用邊緣構圖,容易受畸變和暗角影響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最好把人臉放在畫面左側邊緣。因為受閱讀習慣的影響,大家在讀圖的時候普遍也是從左到右的。

如果你把人臉放在右側邊緣,這張照片會給人一種“啥都沒有”的第一感覺,很容易影響對作品的整體觀感:

“啥都沒有......哦,原來有個人啊”

“我右臉比左臉好看,想遮住左臉露出右臉,沒辦法把臉放在畫面左側啊!”拜託,後期把照片水準翻轉一下,不就完美解決問題了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