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長安十二時辰》,上元一角品高定盛“飾”

長安“高定”,久違的考據癖的狂歡。

天寶年間的長安富裕繁華,包容萬象,唐服、胡服並行,女著男裝也常見。服裝考究,既有適用於隆重場合的“高定”服裝,又有日常“高街”造型,堪稱一場大型時裝秀。

01

高 街 直 擊

長安女子服飾基本款:上身襦襖衫,下身束長裙,肩上搭披帛

唐朝時期女性的基本款為上身著襦、襖、衫,下身束裙子。唐代婦女衣袖有窄有寬,具體在本劇設定的天寶年間,貴族婦人衣袖都以窄小為尚。

很多人好奇作為本劇第一大反派的右相為什麽會在寒冷的上元節時期穿半袖。

其實半袖是當時十分常見的服飾,第2集一開頭給狼衛首領拿衣服躲過一殺的小女孩季薑、元載家吐槽自家公子的小婢女,上身罩在裙子外頭的都是半袖。

“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孟浩然《春情》)

唐代女性服裝很重視突出身材比例和體態美,上衣無論是半袖還是長袖,一般都很短,下裙裙束在外露腰至胸,裙裾則拖得很長。

長安都市女子喜歡鮮豔亮麗的顏色,裙色以紅、紫、黃、綠為多,其中以紅色裙最為流行。對“時世妝”有頗多記載和觀察的詩人白居易有詩寫道“山石榴花染舞裙”,形容的正是顏色十分絢麗的紅色裙。

著衫束裙完畢,還缺一塊披帛。唐式披帛在普通生活中應用,在隋代就已經有了。一般多以長狀薄質紗羅披搭於肩上,旋繞於手臂間。披帛素色偏多,有些上面有印花,講究些的還會加上泥金銀繪畫。

長安女子服飾“進階”款:翻領小袖齊膝長襖,配軟底透空錦靴

受西域或波斯影響,唐代長安還流行另一種“女扮男裝”的胡服:翻領小袖齊膝長襖子配軟底透空錦靴。

在唐代前期這種穿著多為宮中身份較低的女侍,開元、天寶年間才在不同階層流行開來。

劇中唐代“職場女性”檀棋就是這樣穿著的。身為靖安司司丞李必的忠誠女婢,她正直、能乾、忠義,做起事來乾脆利落。

大將軍之女王韞秀在以打獵為名外出的時候,穿的也是這種翻領小袖胡服。

王韞秀敬佩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的阿爺(指父親),不知天高地厚,貿然闖入狼窩,結果被綁數個時辰,最後還落入了沽名釣譽之徒元載的套路。

劇組為了刻畫大理寺評事元載迷戀權力的性格,還借鑒了“肉陣”這個梗。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外戚楊國忠當政時,生活驕奢淫逸,冬天專門挑選身體肥大的婢妾圍成一圈擋風。

元載身為八品小官,家裡時常連買米的錢都沒有,享受“使喚人的樂趣”起來毫不含糊,也難怪他家小奴要吐槽他。

長安城叛逆少女聞染所穿的圓領衫子則更接近大唐男裝。聞染大概是長安城最擅長用香的女人了。

隴右兵之女,自小學習配香料,製成的降芸神香獨步長安,鬥香從沒輸過。

長安女子服飾高定款:大袖襦裙

熱依扎的唐裝扮相雍容華貴,細節還原非常完整。

當時長安最受矚目的歌手,莫過於許鶴子了。許鶴子原型為許合子,開元年間被選入宮,成為歌妓。她歌聲動人,感染力強,一曲李白的《短歌行》引得現場觀眾合唱落淚。

許鶴子表演時身穿的大袖襦裙遵照史實:唐代高髻、盛裝婦女彩繪陶俑,主色為青綠色,輔以紅色紗質披帛,兩邊肩膀部微微翹起。

類似於這樣的講究和細節也體現在了男性服飾裡。劇組設計了一個唐代標準色卡,用各種草木染料染成顏色,以求最大程度地呈現唐代的顏色。

少年李必修道家,身披翠綠鶴氅,執拂塵,頭戴青玉芙蓉冠,簪子採用豎式插法,正是符合唐代道士形象的樣式。

在清朝以前,中國男性都蓄發梳鬢,為防止發鬢散開常用布裹住頭髮。在唐代上至朝廷高官、下至普通老百姓都採用這種做法,所以劇中旅賁軍追捕狼衛時,以是否帶襆頭作為區分敵友的標誌。

張小敬出了死牢外出辦案時一身圓領袍配烏皮六合靴的裝束,是當時大唐男兒最主要的日常服裝,從皇帝到公吏,在式樣上幾乎相同,主要差別,在使用材料和顏色及裝飾上。

劇中明晃晃的金屬鎧甲造型大獲好評。長安城內各種勢力盤根錯節,歸屬不同部門的不同等級的官兵有各自對應的鎧甲樣式。更為難得的是,他們身上的鎧甲都是完全用真正的金屬材質去複原的。

劇裡人物的“叉手禮”同樣值得稱道。這種禮節行起來簡單,在唐宋時期使用得極為廣泛,“逢人手盡叉”(柳宗元)。《韓熙載夜宴圖》裡,赴晚宴的賓客們行的就是“叉手禮”。

02

妝 容 篇

開元、天寶年間流行兩種眉型,一種是《長安十二時辰》裡最常見的細長淡眉,白居易在《上陽白發人》裡形容得相當準確:“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

另一種眉型則更濃闊一些,也更短,名為“蛾翅眉”,周昉的《簪花侍女圖》裡侍女們用的正是這種濃暈眉型,其流行度可見一斑。《長安十二時辰》劇中暫時還沒有出現。

劇裡妝容精致的長安女子中,有不少人“雙眉畫作八字低”(白居易《時世妝-儆戎也》)。這種八字眉妝容在幾十年後的元和時期(806-820年)也仍舊不失為一種流行。

唐代時期的另一個妝容重點是貼於臉部額間的花鈿,《長安十二時辰》充分展現了不同花鈿之美。

“膩如雲母輕如粉,豔勝香黃薄勝蟬。

點綠斜蒿新葉嫩, 添紅石竹晚花鮮。

鴛鴦比翼人初帖,蛺蝶重飛樣未傳。

況複蕭郎有情思,可憐春日鏡台前。”

(王建《題花子贈渭州陳判官》)

花鈿的質地輕而薄,顏色膩而豔,樣式很多,有葉、花、鳥等。而且貼的時候一呵即可粘上,非常便利。

03

發 式 篇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魚腸在劇中大部分時候都是男裝的形象,冷酷、凶殘又偶露柔情。其實她剛出場時短暫地穿過一陣子女裝。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她的發髻樣式跟劇中一般女性不一樣,更為蓬松厚重一些。這是開元、天寶年間流行的義髻假發:用鐵絲、薄木製成髻式,隨後在外面編上頭髮,同時用珠寶、花釵、梳子點綴其間,以此營造密鬢擁面、蓬蓬鬆鬆的效果。

楊貴妃作為開元、天寶年間的潮流開創者,也是義髻的忠實用戶。

除這兩個女性角色外,其余女性造型使用的多為唐初的樣式,即向上高聳,作成不同形狀。

04

配 飾 篇

《長安十二時辰》裡有一個重要細節就是跟發簪相關。旅賁軍領隊崔器在跟張小敬說明被擄走的女子特徵時,提到那名女子使用的是弩箭頭改造的簪。

崔器從隴右調來長安不足半年,對長安官場人情不夠熟悉,他注意到了簪子細節,但沒能意識到這細節背後的意味。

比他更為狡猾的大理寺評事元載則憑著對奢侈品的敏感,從王韞秀頭上的金絲楠木簪的工法和圖樣,判斷出她一定是千金大小姐而非尋常商戶的姑娘。

“斜插犀梳雲半吐”(司馬槱《黃金縷》)

除了發簪外,唐代婦女還喜歡在發髻上插幾把小梳子,露出半月形梳背。溫庭筠的“小山重疊金明滅”描述就是金、銀小梳背在女子頭髮間重疊閃爍的情景。《長安十二時辰》中多處出現使用梳子作為頭飾的造型。

唐代婦女出門會用紗罩在身上,後來發展成戴帷帽。帷帽可防塵,也能避人窺視,在武則天時期十分流行。開元、天寶年間長安都市女子有意突破習慣,喜靚妝露面自炫,所以除了長途遠行的時候外,帷帽便用得少了。

劇中設定的時間是上元節,人多嘈雜,且不排除有遠道而來的官宦遊客,所以出現帷帽裝束,也算合理。

05

幕 後

服飾是反映歷史上人們生活的重要窗口。影視作品,尤其是古代劇,閱聽人面廣,是大部分觀眾在成年後進一步了解歷史的重要渠道。《長安十二時辰》在服道化形製方面的用心,體現的是對歷史的尊重。

這種尊重並不一定是指完全複原歷史上實際情形,因為高度複原這事本身跟追求完美一樣,有時是無底洞。

從上面也可以看到一些劇中設置與實際歷史情形不相符的地方。

事實上,《長安十二時辰》劇組也犯了基本史實錯誤,如岑參(劇中名為程參)出場時所吟的“千樹萬樹梨花開”來自其著名塞外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岑參本人流傳度最廣的詩句之一,用以表明岑參身份十分合適。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作於天寶十三年,比劇中設定的天寶三載要遲上整整十年。

但這些瑕疵都無損於整部劇體現出來的對在歷史上生活過的人們的尊重。除了上面大篇幅介紹的服道化,劇中沿用了“阿爺”(即父親)、“暗樁”(意指臥底)、“聖人”(指皇上)等當時的稱呼,很好地體現了古人對稱呼的講究和深厚含意。

更重要的是,劇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事邏輯,他們是自己每天生活的主角,正是他們的一舉一動撐起了大唐長安的日常天氣,構成了那個時代。

這也是《長安十二時辰》整本書、整部劇最有魅力的地方。

也正如劇中李必所說:“熙攘繁盛,光耀萬年,再也不會有比長安城更偉大的城市了。”

上元之夜,燈已點,夢回大唐長安,你準備好了嗎?

編輯:limin

撰文:kiki

參考文獻:

戴爭,《中國古代服飾簡史》,輕工業出版社1988年版。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版。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版。

近期精彩內容不要錯過哦

我們終於不必“強行優雅”

王妃那麽多 為什麽偏偏對梅根這麽多惡意?

中性風的時代 我還可以喜歡粉色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