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趙建:重尋全球金融市場的潮汐表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趙建(西澤研究院院長)

  世界動蕩不安的局勢下,如何以樂觀的、積極的態度去應對,這是投資者首先解決的心理建設問題。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存在於具體的時空背景之下,沒有完美的時代,只有不斷變化的局勢。每個時代,都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各種變化和動蕩,每個時代都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我們有勇氣應對這個世界的唯一姿勢可能就是:

  用智慧去認識這個世界。

  還是斯賓諾莎那句話:認識到了這個世界的必然性,就不會再為此受苦。天地不語,四時行焉;天地不仁,萬物生滅。人在浩瀚的大勢面前是渺小的,投資者個人的決策在洪荒的周期規律面前也是渺小的。

  趕過海,在大海裡遊過泳的人,都會感知到大海這種無聲無息又無窮無盡的力量。從岸邊看,海闊天空,風平浪靜,大海是平靜的、溫和的,但真正跳到海水裡面,就能感受到那種水流湧動、潮起潮落的力量。做二級市場投資的,可能都能感受到這種力量,這就是β的力量,市場律動的力量,周期起伏的力量。個人在其中能如之奈何,人怎能對抗海一樣的趨勢?

  這種力量就是金融市場潮汐的力量。當金融市場崩盤或者瘋漲的時候,我們都能感受到,個體在其中毫無還手之力,只能去研究並順應它的內在機理和客觀規律,然後在適應和順應中構建適合具體個人時空稟賦結構的主動策略。每一次市場大的潮起潮落,體現在個人投資者的账戶上就是浮盈的幻起與幻滅。除了極個別的幾個高手,誰能如如不動做如是觀?

  價值投資是一種價值觀,一種形而上學的道。如果說過去貨幣紀律比較嚴格,央行沒有過度乾預市場的時候,資產定價還是主要看分子的時候,價值投資可以作為長期估值之錨。但是看看現在,央行幾乎無限制的乾預金融和經濟,沒有規則的量化寬鬆,沒有底限的降息,直到利率成負。央行都失去了傳統的價值觀,投資者怎麽堅持“價值”估值呢?

  另外我們懷疑的是,在信息技術革命和數字經濟崛起的時代,價值投資的傳統估值方法是否還能用到新興經濟業態上。比如多少年都不能確定盈利的互聯網獨角獸,但是市場對它們估值一直如此堅定。信息化、數字化時代,是面向未來的時代,也就是屬於成長股的時代。雖然很多人開始對全球科技泡沫憂心忡忡,但在負利率作為分母支撐的估值體系裡,泡沫似乎還沒有被定義——泡沫只有破滅的時候才能被定義為泡沫。這是一個巨大的悖論。

  因此,在趨勢投資的大邏輯下,投資大多數時候,不是做時間的朋友,而是做周期的朋友。全球金融市場是一片大海,有自己漲落的潮汐表,什麽時候漲潮,什麽時候落潮,雖然不能精確預測,但時間久了能有個大概的估算。投資者就像漁民,每次出海都意味著風險和希望並存,有些人滿載而歸,那是找對了時節和海域;有些人船艙空空,甚至葬身海底,那是不小心遇到了大風浪、大海嘯,或者自己的船漏水。投資是一種海洋文明的活動(國際金融中心大部分在海邊)。卓越的投資者知道大勢不可控,但有兩件事對自己來說是可控的,一是掌握市場基本的潮汐規律,潮水上漲的時候就要跟上海浪做個“弄潮兒”,潮水褪去的之前注意早點撤出,否則就被擱淺在流動性乾涸的沙灘上,裸泳(高杠杆)要付出高代價;二是保證自己的船艙不漏水,倉位要時刻保持平衡,不能超載,做超出自己風險駕馭能力的事情。

  說起來都是簡單易懂,複盤起來也都很有規律,但站在現在看未來卻仍舊一片迷蒙,水面茫茫,潮水漲了是不是還要再漲,潮水退了是不是還要退?潮起潮落的臨界點(周期轉捩點)在哪?每一片水域(行業輪動)的深淺漲落又如何?這些直接決定了投資策略,頭寸和風險敞口的布局。這些都是真金白銀的投入,需要嚴肅認真,更要科學理性的判斷。當前全球金融市場的潮汐表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我們要掌握它的規律,首先要了解它的機理。

  首先,在以面向未來預期和概念的成長股主導的市場裡,在以央行貨幣政策節奏決定的市場裡,心理面和情緒面成為主導的變量。投資是一項心智活動,認知活動,金融市場律動是無數個投資者預期變化的結果。金融市場是客觀的嗎?也是也不是。說是客觀的,是因為整個金融市場的估值是投資者集體認知、預期、信念和情緒的映射。每一個價格波動的背後,是無數投資者心理活動的集合競價,是眾多投資者異質性信念的交易,是央行和市場之間的動態博弈。

  如果預期差不能形成,價格就向某個方向形成勢如破竹或兵敗如山倒的趨勢,直到估值正反饋強化到某個數值,這個數值足以讓多空之間的預期差不再形成明顯的勢能。此時,市場在橫盤震蕩中形成新的趨勢,大概率就要掉頭向相反的過程變化。這個過程是投資者一系列意識和預期的變化,大部分時間還伴隨著情緒化、非理性的“動物精神”。金融市場的潮汐表,首先是投資者認知和精神活動的潮汐表。

  但人心惟危,人心難測,觀察投資者情緒和心理合流的方向並不容易,需要在投資實踐活動中不斷摸索。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能找到人心向背規律的,自己首先要戒除情緒,“無多無空心之體,有漲有跌意之動”。優秀的投資者首先要戒除情緒,才能以更高維的智慧找到規律,做出預測。

  其次,金融科技在交易和投資活動中的應用,對金融潮汐規律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總體上極大的強化了趨勢,使得波動更加劇烈。最近幾年,人工智能、量化等技術廣泛應用於二級市場的交易中,部分淡化了人的主觀因素。無論什麽樣的量化模型和算法,背後還是人來設定,仍然帶有明顯的個人認知習慣和風險偏好。在整個策略的制定中,基金經理的人的因素還是佔主導。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由於人工智能的加入,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金融市場波動的潮汐規律:同質化、機械化的機器人和量化模型對於市場的一致性預期,以及在此預期下發出的大致類似的交易指令,更加強化了市場的趨勢。

  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被動管理成為一種風尚,並進一步強化了系統性上漲的力量,這其中有ETF指數基金的作用在裡面。指數型的ETF使得選股不再重要,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優質資產和劣質資產之間的差異,提高了β的回報,但同時也將系統性風險拉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位。這是美股十一年長牛,氣勢如虹不斷上漲的主要驅動力量之一,這幾乎在投資者的心理和精神上形成了類似信仰一樣的“執念”。同樣,當遇到巨大的事件衝擊發生形勢大反轉的時候,市場崩潰的態勢也是驚天動地。今年三月份由美股熔斷引發的全球金融市場大崩潰說明了這一點。

  第三,央行的介入改變了市場漲跌的正態分布形狀,導致市場的單邊走勢非常嚴重,波動越來越呈現偏峰或者超級重尾形。次貸危機後,央行的學習曲線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斷迭代升級。他們不再是市場的守夜人,麥田的守望者,而是深度介入市場的交易中,對投資者預期產生了五個根本性的影響:

  一是做空現金成為系統性策略,這來自於對央行無限制寬鬆的對衝反應。做空現金基本相當於做多風險資產。二是做空波動率,畢竟央行也是波動率的最大空頭。三是肆意拉長杠杆和增加錯配,因為杠杆和短期資金成本變得越來越便宜。四是風險偏好大幅提升,由於央行的無邊界兜底,導致高風險策略得到來自政策層的護城河。五是定價和估值系統失真,在正反饋趨勢下資產有時會“越漲越便宜”或“越跌越昂貴”。

  這樣的宏觀交易結構會產生什麽樣的後果呢?可能就是小的波動被不斷熨平,但一旦發生調整就是大的海嘯。因此最近以及未來一段時間的金融市場,可能會呈現出“低波動率+高脈衝”或“突發海嘯+災後修複”的模式。原因是,央行隨時拿著無限制的貨幣工具拯救市場,平滑小的波動。這導致市場一般情況下錢太多,資產太少。但錢並不等同於流動性,流動性等於貨幣*信心,沒有信心,錢再多都被窖藏,流動性也為零。所以當大的黑天鵝發生的時候,市場上正常時期看上去泛濫的資金會突然消失的無影無蹤,一是因為杠杆斷裂消耗了大量貨幣二是恐慌的投資者將錢藏在自己的口袋裡持幣觀望。從資產為王到現金為王之間的輪動,便是一輪劇烈的市場周期。

  另外一點,泛濫的流動性加上劇烈的市場波動,也會導致安全資產被過度超配、擁擠交易,最終造成安全資產不再安全,避險資產不再避險。這對養老金等長久期配置需求的,與社會大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金融產品極為不利。

  總而言之,全球金融市場的洋流規律已經變得紊亂,想重尋一張清晰的潮汐表並不容易。大多數投資者可以做的,是將自己的投資策略與央行這艘“諾亞方舟”綁定在一起。那麽這艘超級巨輪會不會翻船?從理論上來說,除了惡性通脹,還沒有讓央行在肆無忌憚的貨幣寬鬆中更擔心的事情。至於資產泡沫造成的兩極分化、社會衝突、國家間的摩擦等,那並不在央行的考慮範疇之內。對投資來說,沒人能準確預知未來,預測也絕不是簡單的看漲看跌,而是一個連續的基於個人先驗信念的概率分布。重尋全球金融市場的潮汐表,需要人工智能和人腦智慧的結合,而後者是其中的關鍵。

  (本文作者介紹:西澤資本(香港)首席經濟學家,濟南大學商學院教授,西澤金融研究院院長,曾擔任青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平安銀行研究中心主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