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別總是先流失再追討——反思國內文物處境現狀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近日一件疑似洛陽龍門石窟佛首現身《瓊肯:中國佛教造像》專場拍賣會,但在起拍前被撤拍。據悉,這件佛首於1955年出現在法國通運公司的拍賣圖錄中,後被美國著名藏家史蒂芬·瓊肯收藏。這件佛首與上世紀前半葉中國洛陽龍門石窟被盜的一件佛首很像,有文物愛好者懷疑系龍門石窟1720窟的流失文物。

上圖為北京青年報提供的圖片

近些年來,海內外的華人文物意識不斷強化,用藏友們的話說是滿世界購買中國流失的寶貝、滿世界追討中國流失的文物,這是一種對中國文化的愛、對中國民族的情,值得讚賞。

中華民族是一個文明從未中斷的民族,文物十分豐富,但同時中華民族又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歷代以來因為戰亂、盜墓、走私而損毀、流失的文物也十分驚人。比如,從公布的文物看,一些美國、西歐博物館和私人藏家收藏的春秋戰國玉器比大部分國內博物館還要精美。

對此事件,我們也不得不反思一下疑似龍門石窟佛首現身拍賣會後,國內文物流失和保護現狀,究竟如何!

上圖為陝西乾陵的61藩臣石人像群,成批被“斬首

那麽他們為何會沒有頭部?至今有著這多幾種說法

其一:清朝初期,有個外國使節的後代來到乾陵遊玩,無意中發現他的祖先竟然在給大唐的皇帝守靈。這讓他覺有失國格,有辱人格,可是又不能自己把他們拆了,於是每晚都去糟蹋莊稼,然後忽悠村民說是乾陵裡的石像作怪,如果要保護莊家必須把他們的頭敲碎,這樣他們就不能成精了。當地農民覺得這話說的有道理,就一氣之下把石像的腦袋都打碎了。

其二:這一說是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同樣看見乾陵前立有外國使臣的石像,覺得是對他們的侮辱,於是把這些石像的頭全部砍了下來,這個說法不可靠,因為八國聯軍當時並沒有到過乾陵。

其三:這是最有可能得,即明朝嘉靖年間那次震驚世界的大地震上,史料記載明嘉靖34年,陝西華縣一帶發生了強烈地震,震級達到8至11級,這次地震死亡人數有八十多萬人,乾陵也難逃厄運。所以專家推測關中大地震是造成61番臣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僅是61番臣像,許多陵前石像石馬毀壞的部分恰好也都是頭部。因為這些人馬雕刻像採用的石料除了石像頸部脆弱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石像的材質不夠好,尤其是頸部石頭受損時,最容易從這些地方開裂。

其四:明末清初的戰亂導致石像被毀壞。

上圖為洛陽龍門石窟,自開建以來就多災多難,遭遇了數次來自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破壞。如今的龍門石窟的佛像已經是十失其九。

上圖為美國弗利爾藝術館收藏的戰國玉舞人,洛陽金村周天子墓出土,南昌海昏侯墓有類似玉舞人出土,不過是單人。

客觀地說,一方面,我們得承認海量中國文物流失國外有著不同的原因,不是一代人兩代人就能都追回來的,也不是砸上幾十億、幾百億、幾兆就能都買回來的,需要有持久作戰的思想,區分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陸續地讓流失的國寶回家;另一方面,我們還是得一邊追討流失的文物,一邊守護好現在還在國內的寶貝。

目前來看,留在國內的寶貝面臨的最大危險已經不僅僅是盜掘了,而是根本就不被當成寶貝。

一種情況是人們對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文物,根本就不當回事。

在前幾期的一片文章裡,我們談及到這一問題。

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講解員@許鑫NixUx 在其公共號“南山海棠”發布了一篇文章,講述了四川安嶽地區古代佛像的保護現狀非常堪憂。安嶽地區的石窟佛造像大多建於唐宋兩朝,現在卻被當地文物部門“修舊如新”,變成了卡通片裡的卡通人物形象,修複所用的顏色之豔俗,令人唏噓。網友都感歎:真懷疑是請的做紅白喜事的扎紙工匠來做的修複!

今年6月爆出。位於河北省涿州市的下胡良橋,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部門。這座始建於明萬歷二年的古橋,距今已有近450年的歷史,被文物部門稱為我國橋梁史上的傑作。如今變成了這個樣子!

古橋上連續三塊欄板被塗上了小廣告 (攝/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崔毅飛)

古橋的一根望柱,已在焚燒垃圾過程中被熏黑 (攝/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崔毅飛)

來源:法制晚報

這不得不讓我們痛心,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橋並非因為天災而被毀壞。讓人噓唏不已。

2015年1月3日凌晨2時49分,雲南省大理州巍山縣拱辰樓發生火災,過火面積約300平方米,600多年歷史古跡全被燒毀。

香格裡拉古城大火 1300多年的古城毀於一旦

曾經的香格裡拉古城

2014年1月11日,大火,幾乎將1300多年歷史的獨克宗古城毀於一旦。火災共造成335戶、242棟房屋受災(含拆除),部分文物、唐卡等佛教文化藝術品被燒毀。

長期失修的北朝佛像

長期失修的北朝佛像

長期失修的北朝佛像

長期失修的北朝佛像

上圖為濟南東南部的龍洞北朝以來的佛像,可能因為山高路陡沒有被盜,但由於年代久遠加之無人管理卻破損了不少。如今洞窟裡面成了公共廁所,一些遊人經常攀爬一下這個佛身、敲打一下那個佛頭。除此之外,許多別的省市也存在類似的情況,有些東西當它還存在時沒有人把它當成寶貝,一旦損毀丟失了卻十分令人心痛。

黑龍江哈爾濱聖尼古拉教堂(“文革”期間拆毀)

另一種情況則是由於鑒定標準的缺失和利益關係的製約,大量的民間收藏被斥之為“國寶”。筆者見過許多大藏家,手裡的文物確實高大上,但是朋友圈不認、拍賣行不收。目前玩玉器的圈子裡,老的賣不過新的、成品賣不過原石的現象就很令人糾結。瓷器圈子裡面也是這樣,只有粗老普殘破才可能是真的,如新的精品沒人敢認。如果這種狀況不改變,精品文物流失的問題難以根本性扭轉。因為既然它是假的,那誰也沒有理由阻止當代工藝品走出國門。人和物的流動是趨利的,只要有利可圖總能找到合適的理由和途徑走出去。

近幾年來,國家正在努力改變這種局面,但真假標準從無到有的確立、既得利益勢力的阻撓、整個鑒定流轉機制的創立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讓我們安靜地等待,相信未來幾年文物保護工作會取得明顯進步!

來源:古玩元素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