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廢石場上的生態莊園

(記者 趙志剛 通訊員 王劍)冬至時節,黃石鐵山。車輛沿簡易盤山公路向尖林山行駛,遍地石塊和大面積裸露山坡切面,告訴人們這裡曾是一座廢石場。

在山路上顛簸十來分鐘,看見一棵香樟樹,潘龍建跳下車:“生態莊園到了。”放眼望去,生態莊園依山而建,高低錯落,果樹星羅棋布,一派生機。

潘龍建是鐵山區三岔路社區居民,該社區是村改居社區,就在尖林山腳下。2003年,潘龍建開始承包礦山開山采石,生意一直不錯。“上世紀80年代初,尖林山上陸續開了幾家采石廠,村裡就有3家。”61歲的社區居委會副主任方漢山回憶,當時整天炮聲隆隆。

多年無序開採,對山體和植被造成嚴重破壞。2013年,潘龍建響應政府號召,主動關停采石場,拆除全部設備。

“礦山轉型是大勢所趨,該恢復治理了。”2014年鐵山區兩會上,作為該區政協委員的潘龍建決定在廢石場上建生態莊園。此話一出,頓時引來一片驚呼。“都說我是瘋子。”潘龍建說,因為難度太大。要想在廢石場上種樹,先要把廢石全部碾平,再在上面培土,最難的是無法涵養水源。

“恢復荒山投資太大,你一個人勢單力薄,還是等政府出面吧。”妻子和兒子勸他。與他交情不淺的方漢山也勸阻,投資農業時間長、見效慢,要慎重。

“生態账要還,礦山如得不到修複,我感到羞愧。”潘龍建態度堅決。他拿出當年開山采礦的拚勁,扎根廢石場,一連5年吃住在山上。沒路,他和工人一鍬一鏟修通簡易公路,用鏟車將高聳的廢石堆推平,從山下運來泥土層層覆蓋,再用有機肥積肥;沒水,他建起70噸的水箱,接上橡皮管向山上供水;樹不好成活,他就先從生命力頑強的樟樹開始種起,慢慢摸索讓樹木成活的訣竅。“600多萬元全花在石頭縫裡。”潘龍建說。

莊園入口處,一塊近7畝的地塊已平整完畢,即將覆蓋土壤。“在這裡,水和土最珍貴。”潘龍建說,廢石上至少要覆蓋70厘米厚土壤,樹才有活的可能。他算了筆账,僅這個地塊,覆蓋土壤的費用就要30多萬元。

為節約用水,生態莊園採用滴灌系統,即便如此,水還是不夠用。他指著一堆被砍掉的桂花樹說,因缺水,今年又死了一大批。最初種的400多株桂花樹和香樟樹,現在只剩40余株,損失不少。山上一低窪處,他拿著圖紙,和鐵山區工礦辦的工作人員商量,準備依山建一個小蓄水池,收集雨水,解決生產用水問題。

幾年辛苦換來滿園翠綠。200多畝荒山變了樣,棗樹、柑橘、桃樹、枇杷、山楂等近10種果樹和景觀樹遍布山野,曾經滿目瘡痍的荒山勃勃生機。“今年掛的果被市民采摘一空,大家都說好吃。”

對莊園未來發展,潘龍建充滿信心,盤山公路正在硬化,莊園又是城區唯一一處可采摘的果園,區位優勢明顯,“再過兩年,果樹全部掛果,莊園也會變成集采摘、休閑、住宿於一體的市民休閑之所。”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