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甘肅新發現一處古代岩畫點,再現古代遊牧民族的生活場景

岩畫指刻畫在岩穴、石崖壁面及獨立岩石上的彩畫、線刻、浮雕等的總稱。甘肅黃河沿線近年來發現200幅左右的岩畫,已經成為黃河文化的歷史印記。澎湃新聞獲悉,近日,在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三灘鎮的古道大兵道,當地人新發現一處古代岩畫點。據悉,此次新發現的岩畫點是近年來大兵道發現的第4處岩畫點,也是靖遠發現的第9處岩畫點,為研究我國西北地區古代的歷史文化、生產方式和地理變化等,提供了形象史料。

新發現岩畫點照片

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三灘鎮的古道大兵道地處黃河中上遊西岸,在靖遠縣城以北三十多公里處。此次發現的岩畫,坐東面西,有兩個板塊,距離黃河500多米,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清晰可見圖像近30個。畫面中既有束腰穿袍裙的人像、拉弓射箭圖等,也有馬、羊、鹿等動物。

新發現岩畫點照片

靖遠縣地方史地研究者何璞瑜表示,這些岩畫風格寫實,圖像簡潔、多變,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古代遊牧民族的生活場景、衣著打扮等。“大兵道是古時屯兵牧樵之地,也是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之一。”何璞瑜說,史料記載,在戰國以前,北方少數民族戎人、羌人曾長期佔據靖遠及周邊地區。靖遠三灘一帶依山面河,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理想遊牧之地。據相關資料介紹,此次新發現的岩畫點是近年來大兵道發現的第4處岩畫點,也是靖遠發現的第9處岩畫點,為研究我國西北地區古代的歷史文化、生產方式和地理變化等,提供了形象史料。

新發現岩畫點照片

岩畫指刻畫在岩穴、石崖壁面及獨立岩石上的彩畫、線刻、浮雕等的總稱,在世界很多地區都有發現。中國境內的岩畫分布很廣泛,在黑龍江、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西藏、廣西、雲南、貴州、四川、江蘇、河南、福建等近20個省區都發現有古代岩畫。從分布範圍看,中原地區較少,邊遠省區較多。黃河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母親河”,甘肅黃河沿線近年來發現200幅左右的岩畫,已經成為黃河文化的歷史印記。

根據此前《甘肅日報》報導,甘肅黃河流域發現岩畫的時間,可以追溯至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最早發現的兩處岩畫是靖遠縣吳家川岩畫和瑪曲縣柯慶岩畫。目前可定時代最早的甘肅黃河岩畫是白銀野麻灘岩畫。野麻灘岩畫位於紅山峽峽谷黃河西岸,北距白銀市平川區野麻村直線距離約1公里,南距紅山峽入口處白銀市平川區下村直線距離6公里。岩畫被刻在河西岸一塊約寬5米、高8米的岩石上,整個畫面由人物像(全身像9幅、頭面像6幅)、動物像(8幅)和器物像(斧1幅)三類組成,其畫境古拙,形象生動,人物粗獷、質樸,動物畫逼真明了,尤其石斧的圖畫,是舊石器時代的典型特徵。

白銀野麻灘 圖片來自白銀文旅

白銀野麻灘岩畫 圖片來自白銀文旅

甘肅黃河岩畫內容反映的時間,從舊石器時代晚期直到秦漢時期。岩畫內容多樣,特色鮮明。如有符號畫面,包括手印圖、魚尾圖等。榆中縣麋鹿溝岩畫中,有幾處圓圈圖畫,中間還畫有一圓點;平川區圓墩溝岩畫中有一群馬,數量多達數十匹。中間兩匹頭馬昂首揚尾,翻蹄亮掌,神采飛揚,十分逼真。馬群前畫面空白,似遼闊大地萬馬奔騰;景泰縣薑窩子岩畫中有一幅狩獵圖,一隻體型碩大的猛獸(似虎或豹),被兩個獵人、三隻獵狗團團圍住。前面一人陽物碩大,是男性獵人。後面一人體型纖弱,是女性獵人。就在猛獸撲向獵人的刹那,男性獵人把一長杆器物刺進猛獸脖子,女性獵人雙手把一短杆器物刺進猛獸腰部。三隻獵狗,兩只在上,一只在下,分別撲向猛獸的背部和腰部;景泰縣彭家峽岩畫中有一幅生殖崇拜圖;平川區野馬灘岩畫中有一幅農耕圖,圖中前三畜並列,後一人持鞭扶犁,是北方地區典型的“二牛抬杠”春耕秋犁圖。畫面中的石斧,是舊石器時代的典型特徵。當地地方史的研究者表示,多處已發現的岩畫點為古代遊牧民族在黃河流域生活提供了有力佐證。這些岩畫的內容,是黃河流域遠古時期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

(本文綜合自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官方發布資料、甘肅日報此前報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