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航母戰鬥群突破“第一島鏈”!別急,後邊還有更精彩的

日本NHK電視台今天報導,日本防衛省發現,中國海軍航母遼寧艦在當地時間11日早晨穿過“宮古海峽”,由東海進入太平洋,隨行的還有補給艦等其他軍艦。

日本防衛省高度緊張,立刻出動海上自衛隊的山霧號、海霧號、松雪號三艘驅逐艦跟蹤監視,稱這是自2016年12月以來,中國航母第二次通過該海域。

“宮古海峽”在哪呢?如下圖所示,它位於衝繩本島與宮古島之間。

其實仔細看看上圖,我們多少也能理解日方為什麽有些緊張,畢竟中方再次突破了所謂的“第一島鏈”。

不過島叔想說的是,這不是什麽大事,中國的艦船、戰機已經很多次穿過“宮古”了,對於航母也不是第一次。

日本不必大驚小怪,以後中國航母出“宮古”將是常態。

轉型

近年來,隨著海軍建設的進步,中國海軍逐漸由“黃水海軍”(近海)向“藍水海軍”(遠海)轉型。2009年3月,中國海軍艦艇第一次穿越宮古海峽進入西太平洋進行遠海訓練。

有人可能會問,宮古島和衝繩本島如今都是屬於日本的領土,穿越中間的海域不侵犯日本的主權嗎?

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因為,宮古海峽是中國海通往西太平洋諸海峽中,最寬的海峽。其寬度約300公里(150海裡),是台灣海峽的兩倍。

而根據《聯合國海洋法》,一個國家的領海是12海裡,專屬經濟區再延伸200海裡。在專屬經濟區內,沿海國對其自然資源享有主權權利,而其他國家享有“航行、飛越自由”。

因此,從宮古海峽的中間穿過的話,必然經過的是日本的專屬經濟區。並且,在國際海域進行遠海訓練是世界各國海軍的通行做法,符合國際法和國際慣例。

2013年9月,中國空軍的2架H-6K“戰神”轟炸機飛越宮古海峽。中國空軍的作戰飛機首次經過此海域,引起了日本的強烈反應,航空自衛隊的F-15緊急起飛作為應對。

從那以後,中國海軍和空軍穿過宮古海峽的越來越多,編隊規模也越來越大。直到2016年12月,遼寧艦編隊越過海峽,引起日本強烈震動。

其實,每次中國有艦艇、戰機穿過該海峽時,日本都會派出艦艇、飛機進行全程監控,拍攝照片,然後再散發給日本媒體,進行一番炒作。

日本航空自衛隊每次拍攝的照片裡,中國戰機清晰又漂亮,比如蘇30、殲20等,讓中國軍迷們大飽眼福,所以軍迷們親切地稱他們為中國空軍的“禦用攝影師”。

除了跟蹤、偷拍,對於中國軍方的正當合法行為,日本有時還進行外交“抗議”。例如在2012年10 月16日,中國海軍艦船編隊通過宮古海峽時,日本政府猜測這是中國向日本發出的“挑釁”,就向中方提出了“交涉”。

對此,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吳謙在2017年3月有過一個經典的回答:

日方總是喜歡炒作中國軍隊正當合法的訓練活動,依我看這主要是心態還沒有調整好,也許是以往中國軍艦過宮古海峽過得少了,那麽今後我們多過幾次,日方習慣了,也就好了。

突破

上一次,關於遼寧號的消息,還是在4月份於青島舉行的海上閱艦式。當時,“遼寧”號航空母艦和“西寧”號驅逐艦同時出現,二者是構成航母編隊不可或缺的核心艦種。

航母編隊執行海上作戰的重要任務就是奪取製海權——確保我方自由使用海洋的能力。通過閱艦式,可以看出中國航母編隊已經開始成形。

航母是遠洋作戰平台,不可能天天在家門口晃悠,中國航母注定需要衝出“第一島鏈”,走向遠洋。對於中國而言,航母的作用一是解決遠程投送兵力的問題,遂行遠洋威懾、作戰和其他任務。

以前,中國由驅逐艦和護衛艦組成的遠洋編隊缺乏必要的後勤保障與情報支持,無海上區域製空權和必要的反潛能力,在遠洋只能執行一些諸如反海盜、打擊恐怖主義這樣的非戰爭任務,難以形成有效戰爭能力。

而航母在遠洋進行部署後,航母的各類艦載機能為海上編隊提供一定的偵察預警和空中掩護,並可作為指揮平台充分整合編隊其他力量。

航母的第二個作用是,對敵進行外線威懾。由於“第一島鏈”距離中國大陸縱深基本都在 200 海裡以內,從現代戰爭的防禦來看,這塊有限海域的縱深顯然不足,會限制中國軍艦在海上作戰的靈活自由度。

面臨不利的地理環境和地緣政治條件,如果中國海軍僅僅局限在“第一島鏈”內的近海活動,通過在近海建立防線維護國家安全,那依然是陸軍戰略的繼續,海軍的作用和特點遠遠沒有得到發揮。

因此,中國必須跳出陸戰思維的窠臼,發揮海軍的機動優勢,在大洋縱深摧毀危險來源或威懾牽製對手,以求最終實現中國近海乃至沿海大陸的安全。

在中國能突破“第一島鏈”封鎖的幾個出口中,宮古海峽憑借其寬度、深度,成為最重要的海上出口。因此日本對中國軍隊艦船、飛機通過宮古海峽,感到非常敏感和擔憂,千方百計進行阻撓和破壞。

日本防衛省發布的照片

任務

至於周邊經常炒作的“中國航母威脅”,則多少有些違背軍事常識。解決與周邊國家的海洋爭議問題絕非中國航母今後的主要任務。

中國奉行和平解決爭端的政策,而且即便中國決策者真有心使用武力或強製手段,來解決“台獨”問題,或者與日本及部分東南亞國家的海洋爭端,航母也非主要作戰平台。

要知道,隨著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全面推進,中國政策選項已越來越多。當前,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裝備的主戰飛機是以殲10、殲11、蘇27、蘇30等組成的三代機群,以及殲20領銜的四代機群,作戰半徑都在1500公里左右甚至以上。

現在已不是短腿的殲6與殲7領銜的時代,無論是釣魚島,還是南沙群島,均在中國陸基戰鬥機的有效半徑之內。今後隨著中國四代機和五代機的大量服役,在東海及南海維持優勢製空權更不在話下。

導彈方面,中國對周邊國家形成壓倒性優勢,中國岸基巡航導彈、近中程彈道導彈可以通過對特定海域的飽和攻擊嚇阻對手。

另外,在水面艦艇方面,已開始大批量生產的052D型驅逐艦和055型萬噸級新型驅逐艦,具有強大的海上綜合作戰能力,特別是其區域防空系統被譽為中國版的“宙斯盾”。中國武器庫擁有如此多的選擇,何須勞煩航母?

其實,近海作戰非航母所長,用其解決海洋爭端效價比過低。航母是遠洋行動的主要平台和利器,而在東海、南海這樣的近海,受製於空間的限制,航母的作戰效能難以得到有效發揮。相對於中國和對手龐大的陸基戰鬥機群,航母搭載的幾十架艦載機所能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航母在近海作戰的風險卻很大。航母在東海、南海這樣的瀕陸海區,極易遭到岸基雷達、電子偵聽站和偵察機等的監視和跟蹤,也容易遭到陸基戰鬥機、巡航導彈、潛艇等反介入力量的打擊。戰時它在近海不僅發揮不了多大作用,反而很容易成為“人質”。

未來,中國航母將主要承擔保護海上交通線、進行海軍外交、遂行地區威懾和人道主義援助與災害救援四大任務。

發展航母是中國遠洋戰略的一部分,是中國走向深藍,承擔國際責任,成為世界大國的基礎。

隨著中國航母計劃的不斷完善,中國航母必然會頻繁地從包括宮古海峽在內的通道進出,前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訓練及部署,這是一個大國的標配,根本用不著大驚小怪。

(來源:俠客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