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是什麽垃圾”闖出分類回收新風口

(觀察者網 文/一鳴)垃圾分類處理設施集中開建、分類垃圾桶賣斷貨...隨著垃圾分類由上海向全國推進,相關產業也開始站上風口,一個個產業“新藍海”開始誕生。

人工智能助力“垃圾分類”

進入“垃圾分類”時代,如何給垃圾分類也成了一門學問。由於每個類別的垃圾都包含了各式各樣的內容,人們在分類投放時僅憑經驗,難免會出現偏差。

幸運的是,得益於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先進計算技術的發展,垃圾分類識別也開始精準起來。“曙光慧眼”系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即使在光線陰暗、適量遮擋、物品一定程度變形變色等條件下,仍可實現毫秒級快速物品識別。

曙光公司大數據智能研究院院長宋懷明博士介紹,在計算機大數據視覺分析領域,目前主要基於神經網絡的算法進行圖像分類,分類技術有很多種。具體到垃圾分類,有單一目標分類和多目標檢測分類。“前者,技術相對容易實現,市場上近期比較熱門的幾個手機垃圾分類的APP都是使用這種技術;後者則在生活中更為實用,應用場景更為廣泛,但研發難度也更大,”他說。

宋懷明表示,現階段垃圾分類識別技術的計算產品、算法都較為成熟,難點在缺乏足夠量的訓練圖片集。由於神經網絡算法是一種數據驅動的方法,對訓練樣本數據量及質量要求較高,數據量越大,識別判斷越精準。

目前,除了曙光的“曙光慧眼”系統,國內多家企業都上線了在線垃圾分類識別功能:騰訊QQ瀏覽器“識你所見”開始內測“掃一掃智能識別分類”;微眾銀行AI團隊推出“微眾智能垃圾分類”小程序,提供關鍵詞檢索和拍照識別兩大功能;支付寶垃圾分類小程序更是上線了AR掃功能,同樣掃一掃就可以識別垃圾。根據支付寶公布的數據顯示,AR識垃圾試運行1周,已經有超過300萬人次查詢。

垃圾“上門回收”成“好生意”

要是人工智能助力垃圾分類還在發展階段,再生資源“上門回收”則已經成為一門“炙手可熱”的生意。“現在生意好的不得了,每個月要漲3倍”,垃圾分類回收公司仁贏環保的羅俊(化名),這樣向觀察者網形容現在的生意。作為楊浦站的站長,他手底下管著近20名“上門回收員”。所有回收員都按街道進行劃片,每個街道確保有2~3人進行回收業務。

“由於我們是以街道為部門進行劃分,每個街道的服務半徑不會超過2公里,”羅俊自豪地表示,“只要用戶在系統上面下完訂單,我們基本上5到10分鐘肯定可以上門。”

回收下單頁面

對羅俊來說,今年是生意最好的一年,而最近的趨勢更是向好,“上海自7月1號進入垃圾強製分類以來,老百姓的垃圾分類意識都有提高,在我們服務的過程中,發現每天的訂單都在增長,而且很多人在使用過我們的服務後,重複使用的習慣也在逐漸養成。”

在他看來,垃圾分類回收的前景非常好,“過去家裡主要負責傾倒垃圾的都是年齡偏大的,現在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參與進來了,因為他們對手機的APP使用更加熟悉,”他說。

據了解,垃圾“上門回收”的實際操作流程和寄快遞差不多:同樣是用戶在線上下單,回收員上門“取件”。雖然是新興行業,但從事這個行當的公司卻已經不少,光是支付寶垃圾分類回收平台上,上海地區就有近70家服務商,廢舊報紙、紙箱、塑料瓶、大件家電、碎玻璃等都可在線下單,免費上門回收。家電等大件垃圾回收後,用戶可以直接獲得現金打入自己的账號;而塑料瓶、廢紙等低值可回收廢物,用戶則可以獲得環保積分換取日用品;另外還有“螞蟻森林”能量作為回報。

新興職業“上門回收員”

“上門回收”產業的紅火也帶熱了“上門回收員”這個崗位。46歲的李清(化名)來到上海從事垃圾回收已經20余年。趁著垃圾分類的這股東風,他現在又兼職負責楊浦區控江路街道的上門垃圾回收工作。

李清每天早上7點多出門,按照前一天用戶在系統上的下單,挨家挨戶地將廢紙、衣服,家電等可回收垃圾進行回收。由於從事行業已久,他對回收流程非常熟練,一般5分鐘就能完成一單,即使是回收空調、冰箱等大家電,完成一單的時間也不會超過15分鐘,一般在晚上7點收工回家。

“上門回收員”李清 攝/觀察者網 一鳴

不過近來,他的下班時間卻大大延遲了。由於全上海垃圾分類的普及及支付寶回收垃圾的普及,每天的訂單量迅速上升,工作到晚上8~9點成為了家常便飯,而且這個趨勢還在不斷繼續中。

不過,雖然下班更晚了,但他卻一點都沒有不樂意的樣子,“訂單多了麽,收入也就更多啦”。

據李清介紹,自從兼職進行垃圾上門回收之後,他的收入比原先自己收垃圾多了不少。隨著上海垃圾分類的推進,最近的收入更是大大增加,“現在每個月的收入比咱兼職以前多了3500”,他憨厚地笑道。

李清甚至打算從“兼職”上門回收員轉為“全職”上門回收員,“我看好這個,”他表示,隨著訂單量越來越大,這份“兼職”帶來的收入已經逐漸趕上了自己主業,“以後可能就專職做這個了”。

垃圾分類的普及給他帶來的變化不僅僅是收入的增加,李清介紹,過去廢紙、紙箱等可回收垃圾大家往往和濕垃圾混在一起丟棄,而現在這種情況幾乎已經看不到了,“垃圾回收工作更好做啦”。

分類垃圾桶“賣瘋了”

垃圾分類帶火的不僅是個別崗位,就連塑料分類垃圾桶都“賣瘋了”。在全國塑化製品產業帶浙江台州,原本處在淡季的日化企業也在全力開動生產,馳援垃圾分類。

據浙江當地媒體報導,近1月來,約3000家浙江台州日化企業受益於垃圾分類,線上買家增長近一倍,企業銷量同比增長超45%,甚至有人一天就接了2000萬元的單子。

台州工廠加班加點生產分類垃圾桶

在台州路橋工業區的航星塑業,工廠裡物流發貨的卡車排隊等待,工人全都在三班倒24小時趕工生產。航星塑業常務副總經理唐傳余介紹,客戶跟客戶之間為了爭分奪秒的,第一時間拿到貨,經常等到夜裡十二點在這裡拿貨。“客戶自己叫物流到我們廠裡來取貨,產品現在都不用要入倉庫,就拉走了。”

航星塑業從今年2月起,來自上海的分類垃圾桶訂單就猛增。6——8月原本是塑料行業的淡季,然而最近一個月航星更是供不應求,公司停掉了其他塑料製品生產線,全力保障分類垃圾桶生產,每小時400多個垃圾桶走下生產線發往上海。

唐傳余表示,今年2月開始訂單明顯增長,上海每天出貨量都在1萬套以上。如果以小時計,“航星塑料”每小時為上海生產400個分類垃圾桶。

無獨有偶,在台州中野塑業的生產車間,30多台生產機器滿負荷運轉,平均每條生產線不到一分鐘就能下線一個分類垃圾筐。但由於訂單需求量大,大部分下單的城市面臨的是“等”和“延期發貨”。

“從三月份開始量大了很多,比往年大概一個月大了200萬個(垃圾桶)。”中野塑業董事長葉呈富說。

葉呈富感慨,“現在一個訂單起碼等15到20天才能派下去,上個月下單的到現在還沒開始生產。每個城市都急得很,但是沒辦法,再急都得等。”

某大型電商平台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垃圾桶銷售量達300萬件,特別是“分類垃圾桶”,6月的搜索量同比增長了30倍。

業內人士:新模式應該鼓勵

垃圾分類回收已經進入一個新時代,也使得大量的新商業模式不斷湧現。對此,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張滔在接受觀察者網採訪時表示,對於新的商業模式,應該持有開放的心態。“只要市場有真實的需求,商業模式就是為老百姓服務的。”他認為,對於這些新的商業模式,只要不違法,就應當鼓勵。

他同時表示,對於這些新商業模式,政府應到適當引導和指導,如果將來需要進行行業監管的,再逐漸建立行業的準入和監管政策,進一步對行業發展起到引領作用。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