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歷代名跡裡的桃花源與文人隱逸

正當桃花盛開的季節,自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寫就伊始,桃花源就和文人隱士結下了不解之緣,文中避世隱居的仙境成為歷代文人隱士的嚮往,桃源也隨之成為詩詞書畫創作中的重要題材。據畫史記載,李昭道、荊浩、關仝、郭熙、李唐、趙伯駒、趙孟頫、錢選、王蒙等歷代名家都曾以《桃花源記》為創作題材。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推出的“600年故宮鑒賞”系列本期關注的是兩岸故宮所藏的以“桃花源”為主題的歷代書畫。其中王蒙《桃源春曉圖》以漫山盛開的桃花與徜徉在溪流中的河舟構成桃源意象;仇英《桃村草堂圖》以桃林築亭,桃花燦燦,呈現出一派濃濃春意;八大山人《行草書桃花源記》則表達了不與清廷合作而追求世外桃源生活之意。

《桃花漁隱圖》(局部),明,藍瑛繪,絹本,設色,故宮博物院藏。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自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寫就伊始,桃源就和文人隱士結下了不解之緣,文中避世隱居的仙境成為歷代文人隱士的嚮往,桃源也隨之成為詩詞書畫創作中的重要題材。唐代韓愈所作七古《桃源圖》,已經提到根據《桃花源記》繪圖的情況:“神仙有無何渺茫,桃源之說誠荒唐。流水盤回山百轉,生綃數幅垂中堂。武陵太守好事者,題封遠寄南宮下。南宮先生忻得之,波濤入筆驅文辭。文工畫妙各臻極,異境怳惚移於斯。”由此可知,這幅畫是在生綃所繪,是武陵太守某人寄給南宮(禮部)某郎官的,南宮先生在畫上題了詩,韓愈這首詩也許就是賡和之作。至於繪圖的人已不可考其姓名了。明楊慎《丹鉛續錄》卷六“桃源圖”條曰:“唐人畫桃源圖,極為工妙。舒元輿作記雲:‘煙嵐草木,如帶香氣。熟視詳玩,自覺骨戛青玉,身入鏡中。’韓退之亦有《桃源圖詩》,蓋題此畫也。予及見元人臨本。”

據畫史記載,自唐以降,李昭道、荊浩、關仝、郭熙、李唐、馬和之、趙伯駒、趙伯驌、劉松年、趙孟頫、錢選、王蒙等歷代名家都曾以《桃花源記》為創作題材,只是大部分作品已經遺失。明清以來,桃源仙境成為最重要的繪畫題材之一,“吳門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以及“清初四家”之一的王翬等無不有以桃源、隱逸為主題的畫作傳世。

在兩岸故宮現藏“桃源”題材的書畫中,有以漫山盛開的桃花與徜徉在溪流中的河舟構成桃源意象的王蒙《桃源春曉圖》;有以桃林築亭,桃花燦燦,呈現出一派濃濃春意的仇英《桃村草堂圖》;有筆墨潑辣而不野,設色妍麗而不俗,樹木景物充滿生機,巧得江南野趣的《桃花漁隱圖》;也有再現陶淵明“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的王翬《桃花漁艇圖》;還有以表達誓不與清廷合作而追求世外桃源生活之意的八大山人《行草書桃花源記》等。

《桃源春曉圖》,元,王蒙繪,紙本設色,縱157.3厘米,橫58.7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白雲洞口千峰碧,流水桃花非世間。”在“元四家”之一王蒙所作的《桃源春曉圖》裡,春光明媚,漁郎撐棹,徐行於江水之上。兩岸桃花齊綻吐英,遠山疊嶂,山頭苔點繁密,為一煥發回春的景象。此作山石、樹木層疊,構圖繁複,無迫塞之感。皴山畫樹,層層點染,筆墨蒼潤,有古雅之趣。王蒙(1308~1385),元代畫家,元四家之一 。字叔明,號黃鶴山樵,一號香光居士。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工詩文、書法,善畫山水,早年與黃公望、倪瓚等名家交往甚密,曾得到黃公望指點。對繼承董源、巨然的山水用功尤深,能自出新意,並且師法造化,獨具面貌,是元代末年富有創造性的山水畫家。王蒙的繪畫在《石渠寶笈》中著錄的還有《坐聽松風圖》、《雙松漁隱圖》、《秋林萬壑圖》、《秋山讀書圖》、《花溪漁隱圖》、《谷口春耕圖》等,都讓人仿佛可以想像陶淵明的世界。王蒙《閑適》詩曰:“綠楊堪系五湖舟,袖拂東風上小樓。晴樹遠浮青嶂出,春江曉帶白雲流。古今我愛陶元亮,鄉裡人稱馬少遊。不負平生一杯酒,相逢花下醉時休。”明白地說出他對陶淵明的嚮往之情。

明以來,吳中文士諸如沈周、文徵明、唐寅、陸治、王寵等人在經歷或屢試不中、或官場失意後,便“不複於世事,以翰墨自娛”。在此背景下,體現避世隱居、返璞歸真等隱逸思想的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成為他們熱衷表現的詩詞繪畫題材。據現存書畫及相關文獻記載,僅“吳門四家”的之一的文徵明,在五十五歲之後的晚年裡,不僅圖繪了至少5幅《桃花源》題材的山水長卷及扇面,還書寫了多幅《桃花源記》及陶淵明的其他詩文。據鬱逢慶《書畫題跋記》記載,在文徵明所作《桃源圖》上,除有文徵明自題“偶然避世住深山,不道移家遂不還。卻怪漁郎太多事,又傳圖畫到人間”外,還有多位友人的題跋,如陸治“萬樹桃花春雨香,武陵何處問漁郎。湖山表裡如圖畫,洞口煙霞天一方。”蔡羽的“咫畫桃源路更深,神仙從此隔溪雲。笑他秦帝空求術,誰信塵凡已自分。”王守“路入桃源深更深,溪中流水洞中雲。岩居別有堯天在,隻許漁郎佔席分。”王寵的“桃花何事隔人群,一半青山一半雲。世上成蹊都浪說,仙凡回首路頭分。”從這些詩文提及的“漁郎”、“湖山”、“洞口”、“桃花”等字詞,可看出他們共同的價值取向及相近的文人意趣。

《桃村草堂圖》軸,明,仇英繪,絹本,設色,縱150厘米,橫53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為“吳門四家”的仇英亦描繪過多幅桃源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桃村草堂圖》以山水為背景,景物十分繁複,遠處,高山疊幛,山峰林立,山巔屹立,高峰兩側山勢相應較矮小,形成“山”字形,山巒間白雲繚繞,更遠處的山頭隱約可見山澗飛瀑高懸,奔騰直瀉,疊泉湧流,水花四濺,匯集下部溪水中,溪水湍流,潺潺流淌:中部為山石嶙峋,有的豎立,有的橫臥,錯落有致,山石間松柏挺拔,與雜樹並茂,山腰、山坳處桃花綻開,幾乎染紅半山腰,呈現出一派濃濃的春意。在蒼松翠柏叢中,在半山腰的平坡處,座落草堂屋宇數間,半掩於山坡奇石之間,在桃林中築孤亭,亭中幾席書籍清晰可見,草堂四周環境十分優美,涼亭潔淨,正是讀書吟詩的好場所,宛如人間仙境。小溪從亭旁緩緩流過,溪流小橋上有一童子捧著書卷而來,一人從林蔭深處向溪邊緩步前來,此人正是主人翁項元淇。另有二童子,一在溪邊洗硯,一攜包屋前。裱邊有董其昌、昆虔、徐宗浩題跋。經清內府收藏,後為徐石雪所得。

《桃村草堂圖》(局部)

據徐石雪題跋考證,畫中老者即為項元淇。項元淇,寧子瞻,丁詩文草書。這所桃村草堂是項元淇的居處所,仇英在40歲左右被大鑒賞家、收藏家項元汴請至家中,在項家住了十年之久,為項氏繪畫和臨摹了大量作品,此《桃村草堂圖》便是其中之一幅。整幅畫意境如詩入仙,畫法精細工瑾,細致入微。通幅大青綠著色,色彩豔麗深重。方薰在《山靜居論畫》中說:“設色不以深淺為難,難於色彩相合,合則神氣生動。”此圖將滴翠的石綠、秀雅的淡赭、溫潤的墨色自然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具有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

遠山偉立,近處山石巍峨,桃花燦燦。在明末浙派後期代表畫家藍瑛的筆下,《桃花漁隱圖》溪水明淨,篷船上紅袍官員與高士相對而談。全圖布局穩重,用筆蒼勁,點染別致,筆墨潑辣而不野,設色妍麗而不俗,樹木景物充滿生機,巧得江南野趣。藍瑛一生勤奮耕耘,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在他的繪畫作品中常署仿某家之作,其實多具自己面目,本幅亦如此。藍瑛的畫具有職業畫家嫻熟的筆墨技巧和文人畫家的筆墨情趣,二者結合而產生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代表了明末職業畫家向文人繪畫靠攏的發展趨勢。此圖為藍瑛晚年青綠設色的代表作品,也是其時山水畫中富有新意的一幅上乘之作。

《桃花漁隱圖》軸,明,藍瑛繪,絹本,設色,縱189.6厘米,橫67.8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王翬《桃花漁艇圖》則再現了《桃花源記》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之景。畫家自題臨元代趙孟頫《桃花漁艇圖》,全圖以青綠設色,布墨施綠,古雅妍麗。用筆精工,構景得疏密動靜之妙,畫面明淨雅逸。溪岸夾桃,落英繽紛,一漁舟沿溪行來,山巒層疊,綠樹蒼翠,白雲湧起,水際空靈。

《桃花漁艇圖》,清,王翬繪,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而在清代宮廷畫師王炳的筆下,《仿趙伯駒桃源圖》設色濃豔,以青綠為主。小洞外停一小舟,洞中一漁人,洞外遠處重岩迭嶂,桃花遍開,近處則屋舍儼然,良田美池,男女往來種作,是描寫桃花源比較逼真的一幅。南宋趙伯駒(1120-1183)《桃源圖》,著錄見《禦定佩文齋書畫譜》卷九十八歷代鑒藏八,又見《石渠寶笈》卷六:“宋趙伯駒《桃源圖》一卷,素絹本,著色畫,款署伯駒。幅前有秋碧、吳新宇珍藏印二印。”以此圖與現藏美國聖路易斯藝術博物館仇英所繪《桃源圖卷》對比,可見其布局很相似,應當都是趙伯駒《桃源圖》的摹本。

《仿趙伯駒桃源圖》(局部),清,王炳繪,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仿趙伯駒桃源圖》(局部),清,王炳繪,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初四僧”之一的朱耷為前明宗室,面對家國之悲,民族之恨,卻無力抗爭,只得出家為僧。他習靜修真,參研書畫,以此撫慰內心的亡國之痛。朱耷深愛《桃花源記》,時常書之,以表達其誓不與清廷合作而追求世外桃源生活之意。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行草書桃花源記》即為朱耷書錄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之作,下鈐“可得神仙”、“八大山人”、“遙屬”等4印。書前配有清無名氏山水畫一段,尾紙有近代陳師曾、齊白石題跋二則。據署款,此書寫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作者時年71歲。該書學東晉王獻之,兼融小篆之體,筆法純樸圓潤,筆勢流暢,意盡筆止,有傲岸之情態和奇妙之格調,為朱氏晚年佳作。

朱耷《行草書桃花源記》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朱耷《行草書桃花源記》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行草書桃花源記》釋文:

晉武陵人漁,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林,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盡水源,得一山,山有小口,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遂不復出焉,既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舟,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欣然規往,未果。後遂無問津者。丙子六月既望,納涼在芙山房書,八大山人。

(本文部分圖文資料來自故宮博物院及台北故宮博物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