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什麼是骨肉瘤?該怎麼治療?——劉建湘骨腫瘤科普系列

專家簡介:劉建湘,華中科技大學醫學博士、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訪問學者,博士後。現任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什麼是骨肉瘤?

什麼是骨肉瘤?相信很多人都不太了解這個概念,是骨頭裡長出的肉?又或是說長在骨肉和肉交界處的腫瘤?其實以上兩種猜測都是不準確的。骨肉瘤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的骨原發性惡性腫瘤,約佔原發性骨腫瘤的15%左右,發病率較高。該病發病原因較為複雜,簡單來說就是骨頭裡面的間質細胞發生癌變,大量增殖,從而破壞骨頭的結構,出現腫塊,刺激神經造成疼痛的一類疾病。在醫學上我們將來源於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成為癌,而來源於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成為肉瘤。所以骨肉瘤其實就是「骨癌」,是源於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以能產生骨樣組織的梭形基質細胞為特徵。

骨肉瘤的癥狀

骨肉瘤在各年齡段均可發病,尤以兒童和青少年為主。骨肉瘤病死率較高,死因最主要是腫瘤細胞轉移到肺部發生肺癌而造成的,患者預後情況不理想。

腫瘤部位發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是骨肉瘤非常常見和明顯的癥狀,由膨脹的腫瘤組織破壞骨皮質,刺激骨膜神經末梢引起。

疼痛可由早期的間歇性發展為數周後的持續性,疼痛的程度可有所增強。下肢疼痛可出現避痛性跛行;同時可伴有局部腫塊,腫塊表面皮溫增高和淺表靜脈顯露,腫塊表面和附近軟組織可有不同程度的壓痛。因骨化程度的不同,腫塊的硬度各異。腫塊增大,造成關節活動受限和肌肉萎縮;此外可以伴有全身惡病質表現:貧血、乏力、消瘦、體重下降等。溶骨性骨肉瘤可因侵蝕皮質骨而導致病理性骨折,使得癥狀進一步加重。

那麼骨肉瘤該如何治療呢?

骨肉瘤的傳統治療常採用截肢、放療等手段進行治療,一方面這種治療對患者手術後的正常生活影響很大;另一方面這種治療方式的預後也非常差,5年存活率甚至不超過20%。因此,目前骨肉瘤的治療方式已基本拋棄傳統方案,而採用手術+化療的方式,特別是「術前新輔助化療+手術+術後化療」的治療模式的應用,極大提高了患者保肢率和預後,5年生存率甚至能達到50%-70%。

術前新輔助化療

新輔助化療的概念提出是在1982年,就是使用化療藥物後再進行外科手術,該方案的提出具有深遠意義,極大提高了患者術後5年生存率。

新輔助化療的意義在於:

1)可以早期進行全身治療,以期消滅潛在的微小轉移灶;

2)可以根據腫瘤壞死率評估術前化療療效,指導術後化療;

3)縮小腫瘤水腫帶,使腫瘤邊緣鈣化,提高保肢率,減少複發率;

4)允許有充分時間,設計保肢方案,製做假體。

目前術前新輔助化療常用的化療藥物包括3大類:阿黴素、順鉑和大劑量甲氧蝶呤,而一般化療常採用聯合用藥的方式進行。對於化療的療程尚未達成一致,但常用的為4-6個療程(6-8個月)為宜,但臨床實際應用時還是需要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進行選擇。

手術治療

手術切除是治療骨肉瘤主要手段,由於骨肉瘤常好發於膝關節附近,因此以往採用截肢手術進行完全切除,但隨著術前新輔助化療的提出與應用,目前90%以上的患者可成功保肢,並且其在生存率和複發率方面與截肢手術基本相同,新輔助化療聯合保肢綜合治療已經在臨床上得到普及。

保肢手術的主要適應症為:

(1)四肢和部分中軸骨的腫瘤,軟組織內的侵犯中等程度。

(2)主要神經血管束未被侵犯,腫瘤能獲得最佳邊界切除。

(3)無轉移病灶或轉移灶可以治癒。

(4)病人一般情況良好,無感染徵象,能積極配合治療。

保肢手術的目的是徹底清除骨內病灶,避免後期複發與轉移,但由於手術切除病灶後同時會造成骨及周圍軟組織的缺損,此時就需要對骨進行重建。

重建方法

1 自體或異體骨移植,用自體或異體骨移植到病變區域進行骨重建的一種方法,腓骨、鎖骨移植等屬於常見自體骨移植,異體骨一般聯合自體骨進行移植,主要為自體骨提供替代爬行基質。

2 瘤段骨滅活再植,滅活後的腫瘤骨組織仍有繼續利用價值,也可做為移植重建的材料。滅活骨的費用較低,無需考慮骨匹配,因此手術更加簡便,且滅活後的細胞可發揮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對感染的預防也較好,不足是修復重建骨組織過程容易出現病理骨折,老年患者多不適合此類重建手術。

3 人工假體置換,是臨床最常用的一種重建方式,以完美的化療療效為基礎,通過MRI影像學的精密測量,可以設計特製型腫瘤假體,從而對切除部分進行重建。該重建方式適合近關節部位腫瘤,術後患肢功能可得到快速恢復,目前在髖和膝關節中的應用較為廣泛,效果也較好。

重建手術是保肢治療的重點,上述常見手術方式在選擇時臨床醫師術前必須對病灶安全邊界作出準確判斷,製訂科學、合理、針對性的個體化重建方案,以便保留患肢功能。大量研究指出新輔助化療聯合保肢逐漸成為治療骨肉瘤的主要手段,大大提高了術後關節功能和生存率。

術後化療

對於術前化療敏感的病人則維持術前化療藥物種類和劑量強度,若術前化療不敏感則加大劑量強度或加用二線藥物,如紫杉醇、VP-16、VEGF拮抗劑等。一般術後化療時間為4-5個療程(5-6個月)。

近年來,除了手術切除外,也有些新的治療方法被科學家們提出,但目前並未廣泛應用。

免疫治療及腫瘤疫苗

腫瘤的特異性免疫治療是繼傳統的三大療法(手術、放療、化療)後治療腫瘤性疾病的又一重要方法。免疫治療通過調動機體的免疫功能以殺傷腫瘤細胞。腫瘤疫苗可提高腫瘤抗原免疫原性,激發和增強機體抗瘤免疫應答;提高腫瘤對抗瘤免疫效應的敏感性,達到啟動自身主動的生理免疫抗瘤能力,減少癌變發生、消除手術殘留癌灶、防止轉移複發、提高腫瘤治癒率、延長存活期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基因治療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人們對骨肉瘤的發生機制在分子水準上有了一定的認識。骨肉瘤的發生根本是基因突變的過程。目前骨肉瘤的基因治療主要有免疫基因、反義基因、抑癌基因、自殺基因及聯合基因等治療方法。基因治療有望從根本上攻克骨肉瘤治療難關,但目前確實還存在諸如有效性及安全性不確定等問題,需要研究與探索。

靶向治療

自從發現腫瘤生長依賴於新生血管,抗新生血管治療始終是腫瘤學重要的研究方向。實驗證明血管內皮抑素的cDNA脂質體能夠顯著抑製骨肉瘤的生長,阻止肺轉移的發生。其抗血管治療主要抑製腫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阻止腫瘤生長和轉移,但對已經形成的腫瘤或轉移瘤無法清除,無法對腫瘤進行徹底治療,因此需要聯合一線化療藥物共同進行抗腫瘤治療。但應用血管內皮抑素治療骨肉瘤或軟組織肉瘤的臨床研究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其有效性尚需大量臨床資料證實。

專家提示

總結來說,目前骨肉瘤最主要治療方式為術前輔助化療聯合保肢的綜合治療,但除此之外,還可選擇傳統的截肢、放療、化療等治療手段。此外近年來不斷研究發展的免疫療法、基因治療、靶向治療同樣為難治癒的骨肉瘤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可能,人類對抗頑固性疾病的信心和技術是不容低估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骨肉瘤一定會被人類克服。

專家介紹

劉建湘,華中科技大學醫學博士、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訪問學者,博士後。現任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腫瘤學組脊柱骨盆工作委員會委員
  • 中國抗癌協會肉瘤專業委員會骨轉移瘤學組秘書
  •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脊柱外科專業委員會脊柱腫瘤學組委員
  •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創新與轉化專業委員會骨腫瘤學組委員
  • 骨科在線骨腫瘤專業副主編
  •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血液學分會多發性骨髓瘤外科學組委員
  • SICOT數字骨科學組湖北省工作委員會委員
  • 武漢市中青年醫學骨乾人才

專業擅長:擅長各種脊柱腫瘤、椎管腫瘤、骨盆腫瘤、四肢骨腫瘤和轉移性骨腫瘤的手術治療。

治療疾病譜:骨肉瘤,骨巨細胞瘤,軟骨瘤,軟骨肉瘤,骨纖維異常增殖症,骨囊腫,動脈瘤樣骨囊腫等原發性腫瘤以及肺癌、乳腺癌、甲狀腺癌、攝護腺癌、腎癌和肝癌等轉移性骨腫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