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魯迅的“兩棵棗樹”,看不懂覺得是廢話,看懂了才知道是神來之筆

魯迅曾在一篇散文詩中寫道:“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一段話在1924年發表之初未引起較大波動,而進入21世紀後卻是一石驚起千層浪,引發了廣泛爭議:兩株都是棗樹,卻一株一株地介紹,這不是病句嗎?

按照正常行文邏輯,魯迅完全可以這樣寫:“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棗樹。”這與原文敘述的意義並無差異,可魯迅為何不這樣寫呢?其實,若想讀懂兩株棗樹,是絕對不能脫離開《秋夜》的創作背景的,看不懂的人覺得它是廢話,但看懂的人才能明白它是神來之筆!

1924年的魯迅心情如何?簡直糟糕透頂!帝國主義與北洋軍閥沆瀣一氣,“五四”精神大幅退潮,文化思想界分崩離析。曾經看到過曙光的魯迅,卻在這時經歷了徹夜的黑暗,他感到彷徨、孤寂、無奈,《秋夜》正是在這種大環境下誕生的。

那麽,我們大約可以推測出魯迅的行文訴求,兩方面:批判黑暗、鼓舞士氣。秋天是蕭肅的,秋夜更加色素慘淡,這秋夜即是黑暗的象徵,而棗樹則展現出了傲然獨立、不畏風寒的精神風貌。《秋夜》最突出的創作手法就是象徵,下面我們就棗樹的意象著重來分析它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魯迅將黑暗勢力形容為“奇怪而高的天空”,它凌駕於萬物之上,不了解人間風貌,隻知冷酷和壓迫。接著,魯迅將底層的貧苦百姓形容為“極細小的粉紅花”,它們卑微弱小,不堪風霜,只得瑟縮於大地一隅。這之後,魯迅才引出了“棗樹”。

這棗樹不同一般,它雖被無情抽打,雖然落盡了葉子,卻不肯屈服,僅剩的枝乾沒有彎曲,反而直挺挺地指向天空,仿佛要刺破那“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製他的死命”。魯迅的隱喻已是相當明顯了,棗樹就是那些勇敢而偉大的抗爭者,天空則是黑暗勢力,二者的博弈就是當時現實現狀的影射。

後面,魯迅繼續塑造著象徵,那些把玻璃燈罩撞得丁丁響的小飛蟲,與棗樹的含義是一致的,都象徵著那些抗爭勇者。飛蛾撲燈與飛蛾撲火沒什麽差別,雖然無法立刻得到結果,但這種行為卻不能停止。魯迅旨在通過這種隱喻來鼓舞士氣。最後一段,魯迅真情流露,呼喊道:“對著燈默默地敬奠這些蒼翠精致的英雄們。”

可以說,《秋夜》通篇皆是象徵,棗樹、天空、花草、飛蟲各有所指,而其中棗樹的意義尤為重要,因為他們代表的是被動的弱小的但卻毅然反對壓迫的一群,他們是救國救民的希望之星。了解完棗樹的含義,但魯迅為何非要把兩棵棗樹分開來寫呢?

“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種寫法其實是有巨大優勢的。第一點,一株又一株,有一種前赴後繼的感覺,前面的倒下了,後面的會繼續衝上來,這既讚美了抗爭者們偉大無私的奉獻精神,又寄予了希望之光,指出“棗樹”會源源不斷地站出來,同時也鼓舞廣大的有志青年站出來。

第二點,魯迅將這段話置於《秋夜》開篇第一段,原因是什麽?當然起到了強調和突出主題的作用。魯迅表面上寫的是秋夜,實際上卻是刺穿秋夜,而能夠刺穿秋夜的正是那些被摧殘地光禿禿的棗樹。綜上所述,了解一篇文或者一段話,是不能脫離創作環境的,而今我們認為廢話的兩棵棗樹,卻蘊含著深刻的寓意,倘若隻讀表面文章,那恐怕要貽笑大方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